杜建平 劉亮程 黃貴閩 曹貴華 杜 丹 杜友懷 敖 敏 王開翔
(樂山市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樂山 614000)
經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目前仍然是治療腎結石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規(guī)手術路徑為經后組盞穹窿部入路,可選擇經上盞、中盞、下盞以及聯合盞通道,其中經中盞入路在國內應用較為普遍,上盞入路有損傷胸膜、肋間神經血管、肝、脾等風險,胸膜損傷發(fā)生率4.8%[1],下盞入路較為局限,單獨應用較少。我科2015年5月~2018年10月對45例復雜性腎結石(結石直徑>2.5 cm或腎解剖功能結構異常的結石,通常包括異位腎結石,孤立腎結石,多發(fā)性腎結石,鹿角形、馬蹄鐵狀腎結石等,以上情況的任意一種[2])采用斜向下經上盞微通道經皮腎鏡取石術(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45例,男28 例,女17 例。年齡35~76歲,平均55歲。臨床表現為腰痛、腰脹35例,尿頻、尿急4例,肉眼血尿6例。左腎結石32 例,右腎結石13例;后位結腸腎結石3例(均為左側,2例腎臟有不同程度萎縮),馬蹄腎結石1例,重復腎結石1例,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合并腎結石1例,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1例,鹿角形腎結石15例,多發(fā)腎結石23例。結石大小5 mm×7 mm~23 mm×45 mm。上盞積水42例。術前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尿培養(yǎng)、凝血、生化、B超、心電圖、胸片、腹部正位片及靜脈腎盂造影、腹部CT等檢查。22例有尿路感染者,根據尿培養(yǎng)結果行抗菌治療1周或尿培養(yǎng)轉陰性后再行MPCNL。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3例,糖尿病2例。
病例選擇標準:經B超、腹部正位片及靜脈腎盂造影、腹部CT診斷的復雜性腎結石。排除標準: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心腦肺疾病。
先膀胱截石位,在膀胱鏡或輸尿管鏡下逆行置入F5輸尿管導管至術側腎盂,行人工腎積水,若腎上盞呈中~重度積水則無須置管。常規(guī)留置尿管后擺俯臥位,腰部墊高。在帶有穿刺架的B超引導下,18G腎穿刺針于第11肋間隙,肩胛線與腋后線之間,針尖斜向下(患者腳側)向內或向外刺入腎上盞穹窿部,以穿刺至結石處或突破腎集合系統(tǒng)見尿液流出為準,置入0.035英寸斑馬導絲,先用F8筋膜擴張器沿導絲擴張通道后,然后直接用F16~F22帶Peel-away鞘的筋膜擴張器左右旋轉進入腎上盞建立經皮腎取石通道。需要建立第2個通道時,B超引導下建立中盞或下盞通道,Wolf F8.0/9.8輸尿管鏡經通道進入腎盞,在灌注泵的沖洗下,采用科醫(yī)人鈥激光碎石(能量1.5~2.0 J,頻率15~20 Hz),利用水壓沖洗結合取石鉗取出碎石。術畢置入F5號雙J管、F14~20硅膠腎造瘺管。
45例均在帶穿刺架的B超引導下完成穿刺,其中42例1次穿刺成功,3例2次穿刺成功。經上盞穿刺單通道取石40例,上盞聯合中盞或下盞穿刺通道取石5例(多發(fā)和鹿角形結石4例,重復腎結石1例)。手術時間45~120 min,平均72 min。無胸膜、結腸損傷,無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明顯胸腹痛等,3例術后發(fā)熱,經抗感染、對癥治療后好轉。37例術后3 d復查腹部平片無結石殘留,術后一次性結石清除率82.2%(37/45);8例殘余腎結石包括馬蹄腎結石1例,后位結腸腎結石1例,鹿角形腎結石3例,多發(fā)腎結石3例,其中二次MPCNL清除結石4例,體外震波碎石排凈2例,2例放棄進一步治療。術后5~8 d拔除腎造瘺管,平均5.3 d。術后住院6~9 d,平均6.5 d。32例隨訪3~12個月,平均8.5月,無結石復發(fā),無腎造瘺口漏尿和感染,無繼發(fā)性大出血。
經上盞入路PCNL是治療復雜性腎結石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輕松直接到達腎內大部分集合系統(tǒng)和上段輸尿管,主要適應證有鹿角形腎結石、腎上盞結石、多發(fā)腎結石、輸尿管上段結石、復雜腎下盞結石、合并腎解剖異常腎結石等[3],主要并發(fā)癥有出血、感染以及胸膜、肋間血管和神經、肝、脾、膈肌等鄰近臟器組織的損傷,如何有效減少經上盞入路PCNL引發(fā)的并發(fā)癥是PCNL的難點問題。
根據局部解剖學知識[4],胸膜下界在腋中線與第10肋相交,肩胛線與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線平對第12胸椎棘高度;當壁胸膜被侵及時,疼痛可沿肋間神經向胸、腹壁放射,或沿膈神經向頸、肩部放射,引起牽涉痛。Sinha等[5]報道經第10肋間行PCNL術后胸膜損傷的患者明顯多于第11肋間,發(fā)生胸腔積液的比例分別為7.3%和2.7%。因此,PCNL選擇上盞通道時應盡量避免第11肋以上入路。我們基于解剖學基礎上經第11肋間斜向下上盞入路MPCNL,采用針尖斜向下內或向下外穿刺建立通道,該方法首先使通道盡量避開胸膜、鄰近臟器、后位結腸損傷的危險區(qū)域,可避免或顯著減少胸膜、鄰近臟器損傷的可能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胸腔積液、氣胸、臟器損傷等并發(fā)癥;其次,因肋間后動、靜脈、肋間神經在胸壁后部位于肋骨下緣[4], 因此,針尖斜向下經第11肋間穿刺時,針道緊貼肋骨上緣不易損傷肋間血管和神經,減少因肋間血管損傷導致的大出血以及肋間神經損傷引起的胸、腹壁放射痛。
PCNL術結腸損傷發(fā)生率為0.1~0.5%[6,7 ],其中腎后位結腸是PCNL術中發(fā)生結腸損傷最主要的客觀因素。后位結腸一般都靠近腎臟中下極,因此,經上盞入路是選擇PCNL處理后位結腸腎結石的首選。然而,傳統(tǒng)經上盞穿刺發(fā)生胸膜損傷的機率較中、下盞穿刺路徑增多,本組采用斜向下經上盞路徑處理3例后位結腸腎結石均未發(fā)生胸膜損傷和結腸損傷。
在復雜性腎結石患者中,腎積水的發(fā)生率69%~89%[8~10],且腎上盞積水的情況常多于中下盞,便于B超引導下穿刺腎上盞,因為腎上盞與下盞的角度往往>110°,容易進入下盞處理結石,在治療鹿角形腎結石、腎多發(fā)結石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經上盞徑路對于處理復雜性腎結石是安全有效的,Singh等[11]報道上盞、下盞組PCNL治療復雜性腎結石成功率分別為90.7%、76%,一次性結石清除率分別為83.7%、80.4%。在治療鹿角形腎結石方面,上盞組單通道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多通道和中(或)下盞單通道,并發(fā)癥、輸血量也顯著低于多通道[12]。然而,PCNL經上盞路徑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胸膜損傷,發(fā)生率在3%~16%[5,13]。為減少胸膜損傷,我們采用經第11肋間斜向下內或向下外的通道,對于后組中盞和下盞結石處理比較困難時,增加建立中盞或下盞通道取石,以提高結石清除率,本組38例鹿角形和多發(fā)腎結石,無一例出現胸膜損傷、胸腔積液、大出血等并發(fā)癥,其中單通道上盞取石34例,上盞合并中盞或下盞雙通道取石4例,一次性結石取凈率為84.2%(32/38)。
本組馬蹄腎結石、重復腎結石、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合并腎結石各1例。馬蹄腎本身解剖異常使腎臟呈倒“八”字排列,經上盞斜向下內穿刺通道與腎臟長軸方向基本一致,更方便取石。重復腎腎結石如果是重復腎盞均有結石,選擇PCNL取石也常需要各自建立通道取石,重復上腎結石也只能采用經上盞入路PCNL取石。對于腎盂旁囊腫合并腎結石,MPCNL可同時處理結石和囊腫,而且經上盞路徑既方便取石,又便于將雙 J 管一端放置于內切開后的囊腫腔內,處理此類結石時,一般先處理腎結石后再處理腎盂旁囊腫。
本組無一例發(fā)生胸腔積液、氣胸、結腸損傷、大出血、明顯疼痛等,取石效率較高,我們的經驗是:①腎穿刺針于肩胛線與腋后線之間,針尖斜向下方(患者腳側)進入腎上盞,若腎臟位置較高,可通過膨肺并停留幾秒讓腎臟下移便于穿刺,盡可能避免第10肋間穿刺,這樣可減少或避免胸膜損傷;②帶穿刺架的B超引導(含穿刺引導線)下穿刺,只需B超定位好后,穿刺針沿穿刺線直接進入上盞,既便于腎穿刺操作,又可顯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精準度,避免二次或多次穿刺引發(fā)的并發(fā)癥;③術前常規(guī)CT檢查有助于對腎臟周圍毗鄰器官解剖位置的準確判斷、通道取石清除率的評估,尤其是CT三維檢查對明確穿刺點的位置,進針的角度有很大幫助。
斜向下經上盞MPCNL處理腎復雜性腎結石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通道盡量避開胸膜、肝臟、脾臟、后位結腸、肋間血管神經等損傷的危險區(qū)域,可避免或顯著減少胸膜、后位結腸等損傷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并發(fā)癥;②復雜性腎結石上盞積水多見,便于B超引導穿刺,上盞路徑取石相對容易,操作方便,出血少,手術時間短,結石清除率較高。
復雜性腎結石除選擇PCNL外,輸尿管軟鏡下碎石術也是一種選擇,但輸尿管軟鏡價格昂貴且易耗損,對于較大腎結石,通常需要預留雙 J 管以便手術時可以置入較大的軟鏡工作鞘,提高結石清除效率,而且碎石后自行排石時間較長,拔除雙 J 管后有形成“石街”的可能,對于下盞盞頸細長或腎盂夾角小的結石患者,碎石排石難度較大,因此,輸尿管軟鏡技術治療復雜性腎結石受到一定限制。我們認為斜向下經上盞MPCNL治療復雜性腎結石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由于本組樣本量相對較少,還需要更多病例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