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好(江蘇省灌云髙級中學,江蘇灌云 222200)
王 萍(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泰州 225300)
前段時間,有機會聽董旭午老師教學《愚公移山》一課,筆者的感受是:文言真味,是可以這樣在課堂上教悟出來的!感悟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猜讀,就是教師指導(dǎo)學生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文化積淀,再結(jié)合課文語境來猜出某個字詞的意思。為了充分體現(xiàn)“猜讀”的特點,這次上課,董老師要求不事先通知學生講哪篇課文,更不要組織他們預(yù)習。課前20分鐘,董老師與學生作簡要溝通(約5分鐘),接下來組織學生預(yù)習,預(yù)習時不允許看教材,而只能看董老師提供的文本資料(刪掉了課文注釋)、學習資料,但可用《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課上,學生也不能用教材,而用董老師自行打印的文本資料。董老師說:他就是要上這種沒有注釋的“裸課”,就是要引發(fā)學生大膽地猜讀,讓自主學習真正發(fā)生在課堂上!
請看課文中的這段話:
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這段話中,有“聚”“畢”“險”“指”“相”“許”“曾”“荷”“箕畚”“反”10個重點疑難詞。當下,絕大多數(shù)教師也都是把這些詞的詞意直接串講、解釋給學生??墒?,董老師在教學中卻沒有自己解釋一個字,而是始終都是在啟發(fā)、點撥學生大膽猜讀?!熬邸薄?畢 ”“指”“許”“ 曾 ”“荷”這幾個詞,董老師引導(dǎo)學生反復(fù)誦讀,深入前后文語境,硬是啟發(fā)、點撥他們猜出了“聚——使(召集)家人聚”“畢——使……盡,竭盡”“指——直”“許——贊許”“曾——竟然”“荷——肩擔”“反——往返”等意思。“險”“箕畚”這兩個詞屬于詞類活用,猜讀起來有一定難度。對此,董老師這樣教學:
師:“險”這個詞是什么詞性?
生:形容詞。
師: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想,這里這個“險”該作什么詞?
生:該作名詞,就是指“險峻的太行、王屋二山”。
師:(點頭,繼續(xù)點撥)“我愛連云港的美麗”這句話中的“美麗”,還是個形容詞嗎?
生:不是了。應(yīng)該是名詞了,就是指連云港美麗的風光。
師:(高興地)對了。古今一也。請同學們以后別再把詞類活用看得那么神秘了。
師:“機播小麥”中的這個“機”該怎么解釋?
生:就是“用機器播種小麥”的意思。
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該作何解釋?
生:應(yīng)解釋為“用箕畚”。也就是名詞作狀語。
師:(進一步舉例)“李大媽真的很青春”這句話中的“青春”,就是名詞化作形容詞,表示依舊年輕、漂亮;“不要總是說三道四的”這句話中的“三”和“四”,就是數(shù)詞化作名詞,表示講人家不好的壞話;“要嚴肅考紀”這句話中的“嚴肅”就是形容詞化作使動詞,有“使考紀更加嚴肅”的意思。
師: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多留心那些鮮活的語言,就像這樣古今融通地活學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只有這樣學,才會學得更活潑有趣、有實效。
更有趣的是,董老師竟這樣引導(dǎo)、啟發(fā)學生大膽地去猜讀“相”這個文言詞:
師:這個“相”字有“彼此”“互相”的意思嗎?
生:應(yīng)該沒有。
師:“許”是贊許的意思,那么,愚公一家人都在贊許誰呢?
生:愚公。
師:那么這個“相”就可以直接作代詞,代指愚公了。
[學生感到疑惑。教師讓學生查閱《古漢語詞典》。學生查到“相”有“作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的意思,在這里可以講得通。教師不甚滿意。]
師:就不要再“表示動作偏向一方”了,干脆就作代詞吧,就叫偏指代詞,代指愚公。請同學們在詞典上加上“偏指代詞”這個說法。
[學生照做。]
師:“盡信書不如無書”,詞典上的說法就一定都正確嗎?不是的。它也需要不斷修訂和完善,你們可都有責任的哦。
當下的文言文教學,教師總是覺得需要講的東西太多了?!耙辉~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還有什么“名詞動化”“形容詞名化”“數(shù)詞作定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狀語”“通假字”(還要分“同音通假”“諧音通假”“形近通假”“古今通假”)等等,動輒就一套一套地都講給學生聽,卻不管學生是否能夠真的理解和消化。實際上,死講那些自己都前后打架的概念根本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尤其是對學生自主學好文言文、自助提高文言文學習能力更是沒什么好處。筆者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盡量把猜讀的機會留給學生,并堅信他們一定能夠猜得出來。長期堅持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學生扎實掌握文言基本功,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主做事能力和獨立健全人格等的形成與提升。
一個字,為什么作者非要用這個而不用那個?一句話,為什么作者非要這樣說而不那樣說?這里面藏著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奧妙。《愚公移山》這篇文言文,字面上看起來很素樸、平實,似乎沒什么特別之處,其實也是很講究語言表達藝術(shù)的。這一點,若教師不好好教學生用心去深入品讀,學生就很難感受得到和感悟得出。聽了董老師的課,筆者更加堅信這一判斷。
課文里有“……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兩處對話。其中的“如……何”是個固定文言句式,意思就相當于今天的“能把……怎么樣”,似乎沒什么好講的,很多教師對此都是一帶而過,讓學生記住這個固定句式的固定意思就完事了??墒嵌蠋焻s沒有就這么做,他通過學生齊誦、獨誦,教師范讀等方式,反復(fù)引發(fā)學生品讀“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的不同意味,尤其是“其如土石何?”中這個“其”的獨特意味。最終,學生真的就品出了其中的真滋味:“如太行、王屋何?”語氣沒有那么強烈,更沒有強烈責難、嘲諷愚公的意味,只不過是愚公的妻子在表達對丈夫的質(zhì)疑和責怪,這質(zhì)疑和責怪中還包含著擔心和關(guān)切;而“其如土石何?”這一句,由于增加了一個“其”字,反問語氣則要強烈得多了,它更強烈地表達了智叟對愚公的質(zhì)問、責難和冷嘲熱諷。
課文中還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和“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幾句話,看上去也很樸素、平實,好像沒什么值得深入品讀的。可是董老師對此的教學卻放出了異彩。品讀前幾句時,學生說“帝感其誠”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董老師就讓學生在原文中找到相當于“被”字的這個詞,結(jié)果學生找不到。董老師又啟發(fā)學生悟得:這個“被”字可通過在原句中添加一個“于”字的方式來彌補??墒?,若真的把這個“于”添加到原句中去,讀起來句子的節(jié)奏就慢下來了。這節(jié)奏一慢,就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天帝聽到愚公故事后的震撼和感動,也不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出天帝特別擔心愚公一家挖山不止的急迫心情了,還無法體現(xiàn)出天帝立馬派兩位大力神去背走那兩座大山的快節(jié)奏。品讀后幾句時,董老師與學生商量:可不可以刪掉“無隴斷焉”中的這個“焉”字,讓這幾句話就變成“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呢?他請學生再默讀幾遍,好好品味,看看這樣改到底好不好。通過默讀、思考、討論和品析,學生認為:不可以這樣改,因為改后句式是整齊了,節(jié)奏也變快了,但讀起來就沒有那么舒緩了,一點兒都不自然、愜意了。董老師繼續(xù)啟發(fā),學生終于悟得:兩座長期擋道的大山被搬走了,愚公、他的家人以及所有支持愚公的人是多么高興和愜意啊,這個并不起眼的“焉”字深深地蘊含著愚公及其家人的高興、開心、愜意、幸福和自豪,而且,這高興、開心、愜意、幸福和自豪也屬于所有理解、支持愚公及其家人的勇敢者和奮斗者——包括學生自己!
看來,教師只有這樣引導(dǎo)學生深入文字底里進行品讀,并充分地進行互動、對話和探究,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品悟出語言表達的真門道來。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經(jīng)過幾千年淘漉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作品,教師更應(yīng)該用心地教學生深入品讀。語文教師長期進行這樣的文言文教學,不僅對學生深入情理地學好語言表達藝術(shù)有益,而且還會使學生漸進、無痕地發(fā)育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品格。
這堂課,董老師預(yù)設(shè)了這樣一個學習目標:掌握疑難字詞,重點積累文言詞“曾”“許”“如”“反”“雖”。據(jù)董老師講,這是他生活化文言文教學課堂上的一個必選動作,叫作“教學生把積累文言字詞當日子過”。多年來,董老師一直堅持讓學生在高中三年積累600個文言詞匯。具體的做法是,每講一篇文言文(包括訓(xùn)練和考試的文本),師生一起圈定10個左右文言詞(盡量避免重復(fù)),要求學生先在詞典上標好這些詞,并重點勾畫每個詞不常見的義項,依次抄寫到專門的筆記本上,同時寫清其在詞典中的頁碼。學生平時須經(jīng)常翻閱這個本子,以不斷強化理解、記憶,直至養(yǎng)成一種“當日子過”的好習慣。
這堂課,董老師先以“曾”字為例,教學生如何積累。首先,他展示了“曾”這個字在文言詞典中的若干義項,之后,指導(dǎo)學生在文言詞典上把一些比較難理解的意思勾畫、標示出來。如:“曾”讀céng,通“層”,意思是“重疊的”;“曾”讀 zēng,通“增”,意思是“增加”;“曾”讀zēng,意思是“竟然”或“連……都”;“曾”讀 zēng,意思是“乃”或“又”;“曾”讀zēng,指“與自己隔兩輩的親屬”等。再之后,他要求學生將之抄錄到專門的文言疑難詞匯積累本上,并標上頁碼。同時,他強調(diào),其余那幾個比較熟悉的義項,如“曾”作“曾經(jīng)”講之類,就不要抄錄到這個專用本上了。最后,他布置任務(wù):“許”“如”“反”“雖”這四個詞,也要這樣積累,課下自主完成。董老師囑告學生:每學一篇文言文,都應(yīng)這樣積累,平時尤其是考試前要經(jīng)常翻閱,以達到溫習、鞏固、強化的目的,日久天長自然就會長能耐、增本事。
筆者認為,董老師這樣指導(dǎo)學生有序地進行文言詞匯的自主積累,也正是在指導(dǎo)學生領(lǐng)悟文言文學習的真味。文言詞匯積累這一關(guān)過好了,無論是對學生自助學習古代典籍進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還是對學生在中、高考文言文閱讀中拿高分,都特別有益。更重要的是,就在這一天天“把自主積累文言詞匯當日子過”的過程中,一個誠信打底、獨立自主、人格健全的人也慢慢地立起來了。
教文立人是語文教學的終極教育目標,文言文教學的終極教育目標也不例外。當下,極端應(yīng)試主義、功利主義等泛濫成災(zāi),致使中學文言文教學越來越遠離了文言真味,遠離了學生的生命和心智,更遠離了語文教學的終極教育理想。對此,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并勇于擔當起扭轉(zhuǎn)積弊的使命,用心上好每一堂課,教學生品悟出文言真味,學好古文,做個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