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佶剛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繁星閃耀的書法家群體中,三國曹魏時期的鐘繇亦是書苑星空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他兼工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特別是他的楷書與行書獨步于書壇。在中國書法史上,他被歷代評書者譽為“書史之祖”,有“鐘張”“鐘王”之稱。在流傳于世的刻本作品中,他的小鍇《賀捷表》一帖是應該值得我們關注的書法精品之一,此帖最能體現(xiàn)鐘書的風格,對后世書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賀捷表》又名《戎路表》,是鐘繇于建安二十四年末因聞悉蜀將關羽被殺后,而寫給曹操的奏章。從整篇表文內(nèi)容來看,其字里行間,都洋溢著鐘繇的喜悅之情。表文中的主角關羽,一直是世人心中集忠、義、勇于一身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是長期受人愛戴和敬奉的英雄人物。對于關羽的不幸遇害,人們都是懷著無比遺憾和悲痛的心情去憑吊他的,很少有人會表現(xiàn)的那么高興。但是作為魏國的輔佐大臣鐘繇來說,他甘愿跟隨曹操打拼天下,為其出謀劃策,自身又戰(zhàn)功赫赫,屢立奇功,為曹氏集團的江山穩(wěn)固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受到曹操的無比器重。因此,當他得知自己國家的敵將被剿滅后所表現(xiàn)出喜不自勝的狀態(tài),也是可以諒解和無可厚非的。畢竟,自古以來都是臣子應該效忠于主上,盡心竭力,各為其主才對。在此,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責備于鐘繇的不是了。后人對表文的思想內(nèi)容也不會過多的去過問,而更多的是從它的藝術價值和特色上進行研究和探討。
《賀捷表》在藝術上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通觀全帖,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古雅拙樸的書卷氣。這種古拙之氣主要體現(xiàn)在那些隸意尚存的字體中。從帖中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大部分字的結構呈橫勢扁方,豎畫寫的短促,橫畫寫得伸展。特別是有長橫畫和捺畫的字,橫捺之畫如大刀長矛一樣舒展,猶如刀槍劍戟,森森然,威風凜凜不可犯。其它沒有主橫長捺筆畫的字也是盡量處理成疏散而橫闊的狀態(tài),造成字形的橫勢。如表中的“首”“言”“不”等字的長橫畫;“獲”“企”“天”“便”等字的捺畫,這些字無不體現(xiàn)了鐘書遺古化今的結體風貌。
蔡邕在《筆論》中指出:“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边@其中的論斷:“為書之體,須入其形”和“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就是一種對書法字形結體態(tài)勢的要求。旨在強調(diào)書法結構形態(tài)與世間萬事萬物之間的某些必然聯(lián)系。書法作品中的這些物化之形,可以讓觀賞者產(chǎn)生豐富的想像,從而激發(fā)觀者審美欣賞的愉悅和精神境界的升華。這也是一種“字外之像”“字外之境”。鐘繇在苦心研習蔡邕筆法后,將這些理論用于自己的書法實踐中。“每見萬類,皆畫象之”是他對蔡邕書論的繼承與發(fā)揚。《賀捷表》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結字特征,正是鐘繇對“縱橫有可象者”書論的大膽實踐和應用。
元人陸季道曾跋鐘書云:“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tài)?!币庠谡f明鐘書的古雅拙樸之趣,盡脫晉唐書法的秀美婀娜之姿。這是對鐘書最具本質(zhì)的論述和見解。透過《賀捷表》作品厚重古樸的背后,我們可以清晰地體察到鐘繇在繼承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自己新體之書所走過的艱難探索之途與心路歷程,也可以隱隱感受到他如鳳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所經(jīng)受的陣陣痛楚。
據(jù)史書記載,鐘繇學書異常刻苦,甚至達到了入癡入迷的程度,他白天與人在一起討論書法,就在地上畫字,可以達到數(shù)步之遙?!叭鐜K日忘歸”。晚上睡覺也用手指在被蓋上練習書法,時間久了,連被蓋都被他劃破了。另外,據(jù)西晉虞喜《志林》載,他還曾有“求書自虐”而差點殞命的故事。這些事例都足以說明鐘繇本人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是多么的執(zhí)著和狂熱。誠然,只有這樣刻苦鉆研和皓首窮經(jīng)地學習,才能最終致使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重量級的風云人物。
鐘繇用盡自己的才情和書法功力,變隸為楷,創(chuàng)制新體,從章法上改變了字距寬闊,行距緊密的空間布局特點,從筆法上改變了蠶頭雁尾的書寫方式,把隸書的方正整飭之美變化為楷書字體的“縱橫可象”的力度美。觀《賀捷表》全篇,字外行間開闊,疏朗曠達,而字內(nèi)則中宮緊密,“藩籬完固”,毫無松懈之感,疏與密,緊與松,狹與闊的巧妙安排與布局,盡顯作者“神采茂密”之趣與“風韻蕭散”之情。對于《賀捷表》中字的線條力度感,我們可以從唐朝書畫家李嗣真在《書后品》中對鐘繇的評價約略可知?!昂疂緦n豁,秋山嵯峨”,用秋山與寒澗的清疏冷寂之美景來比擬鐘字清冷秀勁之美。杜甫詩曰:“苦縣光和尚骨立,書貴瘦硬方通神?!辩婔頃ㄗ髌氛且浴笆萦病敝渤尸F(xiàn)于世人眼前。這種“瘦硬”之感猶如飽經(jīng)風霜、學問高深,清瘦矍鑠的老者,越老越有風骨,亦或是玉樹臨風,秀美多姿,風姿綽約的美男子。衛(wèi)鑠曾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辈嚏咭舱f:“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彼麄兌叨继岬搅恕跋鹿P用力”與“骨力”關系的問題。所謂“骨力”其內(nèi)涵是指線條的質(zhì)感,有“骨力”的線條應該要呈現(xiàn)出有活力的“生命意象”。沒有“骨力”的線條似若“春蚓秋蛇”(李世民《王羲之傳論》)一樣纖細無力。談及書寫實踐上,若書者手執(zhí)毛筆在紙帛上用蠻力橫拖豎抹,或者一點力量也不使,只是隨便順筆平拉,讓它留下墨痕,而不利用全身之力傾注到手中的巧力來發(fā)揮毛筆彈性書寫的話,是寫不出筆墨酣暢,形如“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南宋·姜夔《讀書譜》)等有質(zhì)量感的線條的,從而也就得不到溫潤如玉,骨力遒勁的線條美。另一方面,我們不但要懂得筆力的表現(xiàn)要靠“骨”來支撐,更要知曉它與“筋”是血脈相連的。事實上,“骨”是指“骨體堅定而不弱”(明·豐道生《書訣》);“筋”是指筆畫運轉有力,有“含忍之力”(清·劉熙載《藝概·書概》)和彈性之力?!肮恰迸c“筋”的關系,好比是世間萬物自身存在的“靜”與“動”之間的關系。只有把握好了這對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書者就能達到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鐘繇的《賀捷表》之所以被后人尊為“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宣和書譜》)的原由亦應如此。
《賀捷表》是鐘繇以全身之氣力,將內(nèi)心喜悅之情愫融化于筆端,以魏晉文人特有的蕭散儒雅之風范,而又以運筆如椽,駕輕就熟之功力將陰陽虛實,遲重行留,疾徐收放等等這些對比元素運用到書寫之中,而最終形成了渾然天成、氣象萬千、天機神化的楷書開創(chuàng)之作。正如梁武帝蕭衍評此帖為“群鴻戲海,舞鶴游天”一樣,鐘繇將這篇“界破空間”的有限之筆跡,演繹成了有靈有肉,人心“流美”(鐘繇語)的曠世奇作。
鐘繇在中國書體發(fā)展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和在書法實踐方面的成就將永遠成為后世學書者的精神財富,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