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萍,周勇,林勇,黃漢津
作者單位: 314500浙江省嘉興,嘉興市康慈醫(yī)院(沈慧萍、周勇、林勇);溫州醫(y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院(黃漢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最常見的、病程遷延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約有1%的人罹患此病,其患病和致殘率80%~90%[1],死亡率10%以上。精神分裂癥往往是終生患病,需要長期維持服藥。雖然抗精神病性維持治療可減少復(fù)發(fā)率,但許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指南也不一致。為此,本研究以評估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氨磺必利在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以及對患者代謝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浙江省嘉興市康慈醫(yī)院收治的患者88例,均符合:(1)《疾病和有關(guān)健康問題的國際統(tǒng)計分類》(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2)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總分>60分;(3)年齡≥18 歲,≤60 歲,男女不限;(4)無腦器質(zhì)性疾??;(5)從未接受過藥物治療,或至少在入組前1個月未接受過抗精神病藥物包括長效制劑的患者。排除:(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或計劃妊娠者;(2)物質(zhì)依賴以及由此引起的精神障礙;(3)入選前 1個月使用過氯氮平≥200mg/d者;(4)患有或曾患有藥源惡性癥狀群,嚴重錐體外系反應(yīng)(EPS),明顯的遲發(fā)性運動障礙者,有嚴重自殺企圖者,有嚴重沖動興奮且不能進行藥物清洗者,或入選前1個月接受過電休克治療者;(5)最近30 d內(nèi)曾參加過其他藥物臨床試驗者。脫落標準:(1)發(fā)生嚴重威脅生命的不良反應(yīng);(2)2周內(nèi)癥狀幾乎沒有改善,或改善率<10%,需要添加非研究允許藥物者;(3)一般藥物反應(yīng),經(jīng)相應(yīng)處理患者依然無法耐受;(4)監(jiān)護人撤回知情同意書,或患者自動退出;(5)門診失訪。采用按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4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研究組服用氨磺必利,起始劑量200 mg/d,最高至1 200 mg/d。對照組服用利培酮,起始劑量2 mg/d,最高劑量6 mg/d,視病情調(diào)整至治療劑量后維持至研究結(jié)束。在治療過程中必要時可加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助眠、抗膽堿能藥物改善EPS及護肝藥物,不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心境穩(wěn)定劑、抗抑郁劑及對糖脂代謝有影響的藥物等,亦不聯(lián)用電休克治療,兩組都不允許加用高蛋白、高脂肪飲食。治療開始前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家族史及病程等。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第2、4、8周末,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精神癥狀進行評定,測量人體學指標(身高、體質(zhì)量)、糖代謝指標[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紅蛋白(HbA1c)]、脂代謝指標 [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評定對代謝方面的影響。
1.3 統(tǒng)計方法 運用SPSS l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PANSS評分比較 治療第2、4、8周末,兩組PANSS評分的總分和各因子分均較基線降低(均P<0.05);研究組陰性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各時點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各時點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比較 研究組第4周末開始BMI較基線時增高(均P<0.05),對照組第2周開始較基線增高(均P<0.05)。兩組各時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各時點糖代謝指標比較 研究組GLU在第2周末時較基線時降低(P<0.05),但都是在正常范圍;各時點HbA1c與基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在第2、4周末GLU及HbA1c較基線降低(均P<0.05)。兩組各時點GLU和HbA1c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各時點脂代謝指標比較 研究組各時點TC和TG與基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TG在第2周末開始較基線升高(均 P<0.05),HDL-C第8周末較基線降低(P<0.05)。研究組第4、8周末HDL-C高于對照組(均P<0.05),但都在正常范圍;兩組余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精神分裂癥是我國導(dǎo)致殘疾的第四大原因[3]。氨磺必利作為一個選擇性的D2/D3受體拮抗劑而用于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氨磺必利在低劑量時依靠突觸前自身受體的抑制,相對于紋狀體優(yōu)先作用于邊緣結(jié)構(gòu),增加多巴胺能神經(jīng)傳遞。從理論上講,這種獨特的屬性使氨磺必利在治療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的以及其副作用方面區(qū)別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既往的研究表明氨磺必利對精神分裂癥的療效確切,精神病性癥狀顯著改善,社會功能提高,不良反應(yīng)較少[4-7]。本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后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一般精神病理癥狀均改善,提示氨磺必利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明確。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相比利培酮,氨磺必利對于陰性癥狀的改善更明顯,這與Leucht等[8]研究結(jié)果一致。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氨磺必利相比奧氮平和氯氮平,似乎較少有引起血脂異常的風險[9]。本研究顯示,雖然研究組BMI第4、8周末相比基線時增高,但BMI在正常范圍內(nèi)。研究組治療8周末GLU、HbA1c與基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氨磺必利對于TC、LDL-C、TG等影響較小,引起血糖和血脂異常的風險很低,與Kotan等[10]研究結(jié)果一致。
表1 兩組PANSS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各時點BMI比較 kg/m2
表3 各時點GLU及HbA1c比較
表4 各時點血脂和膽固醇的比較 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