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波,范潔
作者單位: 315000寧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3醫(yī)院(周蘇波);寧波市第九醫(yī)院(范潔)
近年研究表明,變應性鼻炎(AR)是一種由Ⅰ型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疾病[1]。其中,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h2淋巴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在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起到關鍵作用。因此,有學者提出氧化應激可能是AR的發(fā)病機制之一[2-5]。與此同時,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表明,低水平激光(LLL)照射可以有效緩解AR的典型癥狀,降低鼻黏膜的充血水腫,并減少其復發(fā),但具體的作用機制不明[6]。有研究表明,LLL是通過其非熱的光化學效應[7],發(fā)揮其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的治療功能[8]。其中,線粒體的吸收光譜和臨床使用的 LLL波長接近[9],因此線粒體可能是LLL發(fā)生光化學效應的主要受體。本實驗利用 SD大鼠構建AR動物模型,對比LLL照射與否對大鼠AR典型癥狀,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 E(IgE)、白介素-4(IL-4)和干擾素-(IFN-)的含量,鼻黏膜的病理反應及鼻黏膜線粒體呼吸控制率(R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材料 5周齡SPF級SD大鼠(寧波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0102017)60只,體質量180~220g,雌雄各半,標準飲食飼養(yǎng)。使用隨機數(shù)字法隨機等分為3組,即健康組(H組)、AR組(A組)、AR+LLL照射組(L組),每組20只。
1.2 實驗儀器和試劑
1.2.1 實驗儀器 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國械注準:20173244263,曼迪森MDC-1000-IP上海),超純水制成機(CSR-4-10,愛斯泰克,北京),恒溫水浴鍋(東臺電器廠,中國),離心機(東臺電器廠,中國)。
1.2.2 實驗試劑 卵清蛋白(OVA)(Ⅴ級,Sigma,美國),氫氧化鋁(博奧生物,北京),磷酸緩沖鹽溶液(PBS)緩沖液(Sigma,美國),SOD檢測試劑盒(Bio-Vision,美國),MDA檢測試劑盒(Bio-Vision,美國),ATP含量測試盒(Bio-Vision,美國),組織線粒體分離試劑盒(杰美基因醫(yī)藥,上海),RCR定量檢測試劑盒(杰美基因醫(yī)藥,上海)。
1.3 AR建模及激光照射
1.3.1 基礎致敏 A組和L組動物使用以OVA為致敏原,Al(OH)3為佐劑的1ml混懸液(0.3 mg OVA+30 mg Al(OH)3+0.9%氯化鈉注射液)進行腹腔注射(每2天1次,共7次),以達到基礎致敏的作用。H組則使用等量 0.9%氯化鈉注射液腹腔注射2周。
1.3.2 鼻腔激發(fā) A組和L組在基礎致敏結束后隔 1d,使用 OVA(2%,50 l,1 次/d,7次)對大鼠雙側鼻孔進行滴鼻,以達到鼻腔激發(fā)的作用。激發(fā)后0~30min內,觀察并記錄大鼠典型的過敏癥狀(搔鼻、流涕、噴嚏)評分,其中1~2次的輕度搔鼻,記1分;劇烈搔鼻,記2分。1~3個噴嚏,記1分;4~10個噴嚏,記2分;11個以上的噴嚏,記3分。流涕至鼻孔,記1分;流涕超過前鼻孔,記2分;滿臉流涕,記3分。當總分>5分時,判斷為建模成功。H組則給予等量0.9%氯化鈉注射液滴鼻1周。
1.3.3 激發(fā)維持及激光照射 A組和L組大鼠建模成功后,繼續(xù)使用OVA(2%,50 l,2次/周,2周)對大鼠雙側鼻孔進行滴鼻,以維持激發(fā)狀態(tài)。H組則使用等量0.9%氯化鈉注射液滴鼻2周。L組大鼠則在建模成功后,立即使用鎵鋁砷激光(650 nm,250 MV,1000 mJ,8 min/次,1次/d,2周)對每只大鼠雙側鼻孔進行照射。
1.4 觀察指標 實驗結束當天,觀察每只大鼠半小時內(8∶00~8∶30 am)典型的過敏癥狀,按照AR典型過敏癥狀評分并記錄。實驗結束后,所有大鼠脫頸處死,立即經眼球各取血5ml,離心(3000r/min,15min)取上層血清,按照ELISA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規(guī)范操作,獲得吸光度值A,并根據(jù)標準曲線計算IgE、IL-4和IFN-的濃度。
1.5 鼻中隔黏膜HE染色 取各組大鼠單側鼻中隔黏膜,甲醛固定脫水,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行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觀察各組黏膜的病理改變。
1.6 鼻黏膜RCR測定以及SOD、MDA和ATP含量的測定 所有大鼠,剪開雙側鼻腔,取剩余鼻黏膜組織200 mg。其中100mg按照組織線粒體分離試劑盒的使用說明書,在低溫環(huán)境下快速提取新鮮線粒體。同時,使用清洗完畢的電極組裝并連接電極室和控制盒,加入2 ml超純水和磁力轉子,20℃下預熱15min。按照試劑盒使用說明書進行規(guī)范操作,并計算RCR。剩余100mg組織在離心管內制備成組織勻漿,放入沸水浴箱中10 min,取出搖勻、離心(3 500 r/min,10min),取上清液。按照各種檢測試劑盒的使用說明,進行規(guī)范操作,并測得鼻黏膜組織內SOD、MDA和ATP的含量。
1.7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癥狀評分比較 3組搔鼻、噴嚏、流涕癥狀評分及總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H組和L組總評分均低于A組(均P<0.05)。見表1。
2.2 3組外周血IgE、IL-4和IFN-比較3組IFN-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IgE和IL-4水平均顯著高于H組和L組(均P<0.05),而H組和L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鼻中隔黏膜HE染色 H組可見典型正常的鼻中隔黏膜組織結構;A組可見大量炎性細胞浸潤;經過激光照射后,L組中浸潤的炎性細胞數(shù)量明顯降低,上皮結構出現(xiàn)恢復。見封三彩圖5。
周蘇波,范潔.低水平激光照射對變應性鼻炎大鼠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的影響(見正文第1615頁)
2.43組RCR、SOD、MDA和ATP水平比較 3組RCR、SOD、MDA和ATP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近年來,對于AR發(fā)病機制的研究表明,AR可分為速發(fā)相[10]和遲發(fā)相[11]兩個階段,速發(fā)相主要是由于再次接觸過敏源,由IgE介導激活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并釋放炎癥介質,快速引發(fā)典型的鼻部癥狀。而遲發(fā)相則是由速發(fā)相炎癥介導,趨化、激活嗜酸粒細胞和Th2淋巴細胞,并分泌更多的炎癥因子,導致炎癥加劇,反復發(fā)作,最終導致組織重塑,進入慢性期。
董明等[4]研究發(fā)現(xiàn),AR大鼠鼻黏膜上皮細胞線粒體數(shù)量增多,形態(tài)出現(xiàn)異常,并呈現(xiàn)進行性的損害。祁姍姍[12]的研究表明變應原激發(fā)6 h后,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線粒體復合物Ⅰ發(fā)生功能障礙,且該功能障礙與外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有關,并參與了AR的發(fā)病過程。Canterorecasens等[5]研究則表明,AR患者呼出氣體中 NO含量明顯高于正常人。這些研究均表明,氧化應激是AR重要的發(fā)病機制之一。
縱觀整個發(fā)病過程,IgE介導的速發(fā)相反應可能是AR的起始病因;同時,炎癥引發(fā)的氧化應激可能是進一步促進和加重炎癥反應的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AR大鼠外周血IgE和IL-4含量顯著升高,IFN-含量卻未見明顯升高。提示再次接觸過敏原的確引發(fā)IgE的升高,以介導速發(fā)相反應。同時,IL-4含量的升高,IFN-含量不變,則提示Th1和Th2免疫反應的失衡,Th2免疫反應占優(yōu)。與此同時,鼻黏膜病理切片顯示大量炎癥細胞浸潤。另一方面,鼻黏膜上皮細胞中MDA含量顯著升高,SOD和ATP含量及RCR顯著降低。提示細胞受到ROS損傷,同時內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呼吸作用效率降低[13],導致實際生成的ATP含量降低。這些均提示鼻黏膜上皮細胞發(fā)生氧化應激損傷,這些損傷也必然引發(fā)更加持續(xù)、劇烈的炎癥反應。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損傷相互促進,進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與此同時,LLL照射的L組相較于A組,鼻黏膜上皮細胞中 MDA含量顯著降低,而SOD和ATP含量以及RCR則顯著升高。提示LLL促進了線粒體的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了ROS的生成和氧化應激損傷。同時L組外周血IgE和IL-4含量也顯著降低,病理切片顯示炎癥反應減弱。提示 LLL可能是通過激活線粒體,抑制氧化應激反應,從而降低鼻黏膜的炎癥反應,從而達到治療AR的作用。
表33 組RCR、SOD、MDA和ATP水平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