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上世紀五十年代,李霖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中國古代美術。
1958年夏季,確認《溪山行旅圖》作者一事再次被提上博物院工作日程。相傳《溪山行旅圖》為宋代繪畫大師范寬之作,但畫作上沒有名款,作者是誰一直是個謎。
時值八月,窗外綠草茵茵,李霖燦想起考古學家李濟曾經講過的一個故事。一只網球掉進了雜亂無章的草叢,用什么辦法找到它呢?一種辦法是漫無目的去尋找,但找到的幾率很小。另一種辦法是將草叢分成若干個小塊,一小塊接著一小塊去尋找,最終一定能夠找到丟失的網球。這個辦法被李濟稱為“笨辦法”。
李霖燦決定用笨辦法試一試。他將復制的《溪山行旅圖》分成幾百個大小相等的小格,然后用放大鏡在真跡對應地方查找,石隙、樹縫、崖邊是排查的重點。每查完一個小格,李霖燦就在復制圖上畫上一個對號。幾天后,標記對號的地方已經超過半幅畫作,但沒有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同事見狀,打趣說:“你的笨辦法不行吧!《溪山行旅圖》是國寶,一千多年來被無數人臨摹、觀賞,如果有范寬的名款,早就被人發(fā)現(xiàn)了,何必等到現(xiàn)在呢?”李霖燦手握放大鏡說:“別小看笨辦法,《溪山行旅圖》山頂叢林茂盛,山谷密林蔭底,古代沒有放大鏡,如果名字藏在其中,僅憑肉眼很難發(fā)現(xiàn)?,F(xiàn)在有放大鏡,再用笨辦法一寸一寸查過去,一定能找到答案?!?/p>
這天,天氣晴朗,工作室光線充足,李霖燦正在對畫作的右下角逐一查看。在一隊馱馬行旅者身后的闊葉樹蔭中,隱隱約約夾雜著兩個字。李霖燦屏住呼吸,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范寬”二字躍然紙上。
倘若沒有其他辦法,笨辦法也許是最有效的方法。
(選自《今晚報》2019年8月6日)
點到為止
用笨辦法,李霖燦揭開了一千年來藝術史上的謎團。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許多科學、文藝大家都是依靠笨辦法成功的。不畏艱難困苦,堅持不懈,是通向成功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