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陜西西安710127)
《種冬菇新法》(1910,圖1)是晚清時期一篇篇幅相對較長的重要的農業(yè)和食用菌史料,但是尚未引起學者的重視,是以本文對其予以簡介。這首先要從《商工旬報》說起。
1907年6月21日,《商工旬報》創(chuàng)刊號在廣州出版。該刊于1907年7月20日出版第4期時,改名《農工商報》;至1908年12月14日出版第55期時,又改名《廣東勸業(yè)報》[1]?!渡坦ぱ畧蟆分v求實業(yè)致富,其創(chuàng)辦人之一即江俠庵(1875~1951),原名楚洋,花山鎮(zhèn)龍口村(位于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人,1900年以官費留學日本,攻讀法政科[2],編譯出版過《先秦經籍考》(1931)、《經學史論》(1934)、《南北戲曲源流考》(1938)等書[3-5]。1907年7月1日《商工旬報》第2期刊發(fā)《種冬菇新法》一文[6],至1907年7月30日《農工商報》第5期又刊發(fā)《續(xù)種冬菇法》一文。對于后一篇文獻,筆者已予謄錄和簡介,發(fā)表在2017年《食用菌》第5期[7]。至于前者,由于《商工旬報》的流傳和保藏問題,加之筆者的信息獲取存在局限,因此至今未知其下落。幸運的是,這個遺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藉助《實業(yè)叢書》得到彌補。
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由《農工商報》館鉛印的《實業(yè)叢書》一套。該叢書總目錄前依次有:光緒三十四年二月(1908年3月3日至3月31日)江俠庵的“自序”(2頁)、宣統(tǒng)二年六月(1910年7月7日至8月4日)江俠庵的“再版自序”(2頁)、“初印凡例”(2頁),以及“再版凡例”(2頁)。從中可知該叢書初印于1908年(筆者未見此版),再版于1910年。初版收錄24種文獻,其中部分曾在《農工商報》上刊登過??傮w而言,初版中所收全部文獻可分為3類,即“本報自譯者”“編兼譯者”以及“前人之書”,合集時做了修訂(見“自序”和“初印凡例”);再版時,又對初版中的訛字和內容表述做了進一步修訂(見“再版自序”和“再版凡例”)?!霸侔娣怖钡谝粭l指出:“再版比之原刻,增添紙數(shù)甚多。其中如種冬菇法、養(yǎng)豬新法,增入最富,其余隨處增加解釋者亦不少”。這說明再版本中的《種冬菇新法》由其初版本繼承而來,但是與其初版本相比,作了較大的增訂。這在文中也能找到確證,例如其中有云:“士烹(初印譯作‘士彭')(Spawn),譯義即種子也”。初版與再版本中的《種冬菇新法》應即導源于前述1907年7月1日《商工旬報》第2期刊發(fā)的《種冬菇新法》一文。
圖1 《實業(yè)叢書》(1910)中收錄的《種冬菇新法》
該叢書再版本的目錄分上、下兩卷,各含12篇文獻的標題。其中,上卷收錄《種冬菇新法》《山東試種洋棉簡法》《植美棉簡法》《通屬種棉述略》《除蟲菊栽培法》《果樹豐收法》《草木移種新法》《肥料制造法》《種桑問答》《煙草精制法》《砂糖精制法》和《棉布染色法》;下卷收錄《養(yǎng)蠶問答》《哺春蠶法》《哺夏蠶法》《繅絲諸法》《收蠶種法》《養(yǎng)蠶給桑法》《養(yǎng)豬新法》《牧羊指引》《養(yǎng)雞採蛋法》《養(yǎng)蜜蜂新法》《畜疫治法》和《家禽治病法》。不難發(fā)現(xiàn),《種冬菇新法》位于這24篇農業(yè)技術類文獻之首。
再版本中的《種冬菇新法》共十五節(jié),依次為:總論、種子、菌所、肥料、菌筐、布種、施坭、溫度、收採、揀選、包裹、翻筐、菌病、菌蟲、夏菌。全文共29頁,正文中含4幅插圖,其中前兩幅有標題,即“伯力克牌模利圖”和“法國冬菇圖”,另兩幅僅分別標以“甲圖”和“乙圖”,系展示正文中提到的種菌之地窖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這4幅圖中,“伯力克牌模利圖”與1898年8月《農學報》上刊發(fā)的《家菌長養(yǎng)法》的第3節(jié)《士旁》內的“Raspberry”(即覆盆子)插圖一致(不過,《家菌長養(yǎng)法》中的這幅圖左側另有一幅圖,題作“Blackberry”[黑莓];而《種冬菇新法》中的“伯力克牌模利”當系“Blackberry”的音譯,而不是“Raspberry”的音譯;此系《種冬菇新法》原文如此,當是誤引了圖)[8];“法國冬菇圖”與1902年8月《農學報》上刊發(fā)的《圃鑒》第61節(jié)《洋菌》中的“洋菌”插圖一致[9];“甲圖”和“乙圖”則與 1898年 8月《農學報》上刊發(fā)的《家菌長養(yǎng)法》的第4節(jié)《菌所》內的第5和6幅插圖一致[10]。不過,《種冬菇新法》中的4幅插圖的繪制質量相對后者較為粗放,當系改繪而來。
再版本《種冬菇新法》的文字內容來源并不單一,屬于前面提到的“編兼譯者”。該文正文前題“美國威連讀荷爾康著”,其中的“威連讀荷爾康”實即“William Falconer”,亦即《農學報》1898年第39到43冊中連載的《家菌長養(yǎng)法》的底本“How to Grow Mushrooms”(1897出版,正文共17頁)的作者(此人姓名在《家菌長養(yǎng)法》中作“威廉母[名]和爾康尼[姓]”)[11-12]。這表明《種冬菇新法》的主要內容也是這本小冊子,只是參考的應是譯文《家菌長養(yǎng)法》。前者中的部分文字與后者幾乎相同,如譯文《家菌長養(yǎng)法》中說:“若以顯微鏡驗之,中有絲根,又有蜂窩孔竅,甚細碎”;而《種冬菇新法》云:“若用顯微鏡驗之,中有細根,又有蜂窠形孔竅,甚細碎”。但是《實業(yè)叢書》對文字的要求是淺顯易懂,因此《種冬菇新法》在用字、遣詞造句,以及內容詳略方面與《家菌長養(yǎng)法》又存在一定差異。其對后者的文字改動中,有些更為合理。例如,“Spawn”在《家菌長養(yǎng)法》中譯作“士旁”,而在《種冬菇新法》中譯作“士烹(彭)”,譯音更貼近原詞?;蛟S是刻意避免使讀者聯(lián)想到《家菌長養(yǎng)法》,《種冬菇新法》使用了與前者相異的人名譯名來表示“William Falconer”,且采用了另一個標題。
《種冬菇新法》中也有來自文中提到的法國“永摩靈”(Vilmorin Andrieux)菌種公司的技術資料,后者另見于1908年《農工商報》第39期(7月9日)和第41期(7月28日)上連載的《種法國菌》一文中[13-15]。此外,《種冬菇新法》中也有編者自己的話,如該文“總論”中的部分文字。
值得一提的是,《種冬菇新法》雖然提到今日概念中的香菇、香菌或冬菇(Lentinula edodes),但是針對的是西方的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因此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標題中的“冬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