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yī)院,河南 濮陽457001)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每年10月中下旬,果皮由綠色轉為黃綠色時采收,除去果柄雜物,置蒸籠內微蒸或放入明礬水中微煮,取出曬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將果實曬干或烘干。經(jīng)過多年對梔子的運用,筆者略有體會,現(xiàn)總結梔子的配伍藥對和臨床常見病的梔子應用方法,與大家共享。
1.1 梔子配淡豆豉 梔子苦寒,善清熱瀉火除煩;淡豆豉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熱而除煩。兩藥相合,清散郁熱除煩力強,治溫病初起胸中煩悶及虛煩不眠效佳?!秱s病論》中的梔子豉湯即是此意。
1.2 梔子配茵陳 梔子苦寒,功能瀉火除煩、利濕退黃;茵陳苦微寒,功能清熱利濕退黃。兩藥合用,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2.1 暑熱鼻血 處方:梔子30g,白茅根30g,藕節(jié)30g,地黃20g。主要功效:清熱涼血,止血。用法:除白茅根外,其余三味藥炒炭。水煎服。嚴重者每日3次,每次200mL,兒童適量。
2.2 肝火目赤 處方:梔子20g,醋柴胡15g,白芍20g,金錢草30g。主要功效:瀉肝火,除濕熱。用法:冷水浸泡半小時,燒開后用小火煮15min服用。每日3次,每次200mL,兒童適量。
2.3 胃火牙痛 處方:梔子15g,生石膏20g(先煎),骨碎補15g,薏苡仁30g,知母10g。主要功效:清胃火、利濕熱、止牙痛。用法:冷水浸泡半小時,燒開后用小火煮15min服用。每日3次,每次200mL,兒童適量。
2.4 熱起便血 處方:梔子30g,大小薊各20g,生黃柏15g。主要功效:清膀胱、下焦?jié)駸?、尿血。用法:梔子、大小薊炒炭,冷水浸泡半小時,燒開后用小火煮15min服用。每日3次,每次200mL,兒童適量。
2.5 其他運用 梔子粉還可用于腳踝扭傷。將生梔子打碎成粉末,加入等量面粉,配入白酒、蛋清,用以調拌梔子粉至勻漿糊狀,敷于腫痛處。敷藥厚度約5mm,邊緣超過腫痛范圍5mm,紗布包扎固定。同時適當抬高患肢。每24h更換藥物1次。一般治療1次后,腫脹疼痛明顯緩解,3d腫脹消退。舒筋活血藥在急性外傷24h內不宜外用,因其易加重皮下滲出,致使局部腫脹更甚,梔子粉外敷無此弊端。外敷后局部皮膚均出現(xiàn)青紫色,屬正?,F(xiàn)象,系藥物染色所致,幾天后自行消失。患處有破潰者,暫不宜使用。
3.1 梔子的功效 梔子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為中品。其味苦,性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1]。梔子用于熱毒、實火腫毒,又有涼血止血作用,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黃、牡丹皮等配伍。梔子善瀉火泄熱而除煩。外感熱病氣分證初期可用梔子。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于濕熱郁結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fā)黃。
3.2 梔子不同炮制品的功效 梔子生用可清三焦實火,炒焦至黑,可清三焦郁熱。梔子生用能啟水陰之氣上滋,復導火熱以下行,若炒黑則但從上而下,不能啟水陰以上滋,故梔子豉湯生用不炒,有交水火、調和心腎之功。后人誤言梔子生用則吐,炒黑則不吐,且以梔子豉湯為吐劑。梔子炒黑用于止血。另梔子經(jīng)姜制后,可增強除煩止嘔之功。治嘔吐反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生梔子研末,與面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癥,尤其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市場上梔子的偽品一般是水梔子,不可冒充梔子藥用,工業(yè)上作為無毒染料。
4.1 正品梔子 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小果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水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大花梔子的果實。梔子呈長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5~3.5cm,直徑1~1.5cm。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有6條翅狀縱棱,棱間常有1條明顯的縱脈紋,并有分枝。頂端殘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殘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澤;內表面色較淺,有光澤,有2~3條隆起的假隔膜。種子多數(shù),扁卵圓形,集結成團,深紅色或紅黃色,表面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氣微,味微酸而苦[2]。
4.2 偽品水梔子 水梔子與梔子相較長、大,表面隆起的縱棱高,顏色棕紅色,浸入水中可染色。氣特異味苦[3]。
藥店銷售梔子一般是梔子粉和單個梔子,梔子炒制操作目前主要為整炒和碾成碎塊炒。梔子質地疏松,破碎時粒度很難一致,且破碎后產(chǎn)生細末,炒制時易出現(xiàn)生熟不均及焦糊黏鍋現(xiàn)象,炒制溫度較高時藥物氣味易散失。取整梔子炒制,只要將藥材大小分檔即可。因此梔子的炒制操作似以整個炒為佳。另因粉狀不易于鑒別,所以建議購進單個梔子自行打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