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黎岐紀聞》記載了清代官府通常任用黎峒首領擔任總管、哨官、黎練等職位,讓他們代表官府催征賦役貢物、處理黎人糾紛和充當溝通橋梁來教化黎人。這些教化黎人的措施在明代也基本實行過,只不過明代的黎峒首領通常被委任為土官、土舍或巡檢。
關鍵詞:《黎岐紀聞》;黎族首領;“化黎”措施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4-0071-01
明清時期“黎地多以峒名,峒內(nèi)散處各村并附一峒,明所屬也,惟崖州曰村,陵水曰弓,其散處各村并附于一村一弓,亦如峒制。”①許多黎峒處于“大、小五指、黎母等山”,這些地區(qū)“山水峻惡,風氣亦異”,外人進入黎區(qū)容易“催其瘴毒,鮮能全活?!雹诶鑵^(qū)的險山惡水讓地方官員不敢輕易進入,使得唐宋至明清的統(tǒng)治者不得不對黎人采取“因其俗治之”③的策略。
明清官府在黎區(qū)選取黎峒首領作為代理人實施管理。明代官府通常選取黎峒首領任命為土官、土舍或巡檢,主要讓他們代表官府管理黎人。清代“黎頭轄一峒者為總管,轄一村或數(shù)村者為哨官……凡小事聽哨官處斷,大事則投諸總管。”④生黎聚居地雖“不屬官”,卻“亦各有主”,“(生黎)止設有黎練、峒長之類統(tǒng)轄之”。⑤黎峒首領主要幫助官府在黎區(qū)推行以下“化黎”措施。
一、幫助官府催征賦役貢物
明清官府“設立土舍峒首”,目的是“假之以編民”,借助他們的力量“撫化生黎以歸版籍”⑥。例如“弘治初,土舍符節(jié)黎人各投里長陳遇春等帶引,出州糧差?!雹哂秩纭独栳o聞》載:“熟黎多納官糧,然其中地頗荒闊,不可以弓丈計。唯歲納糧若干而已。”⑧
從明代中后期開始,海南黃花梨(或稱黃花黎)一直作為貢物由黎人置辦?!独栳o聞》:“花黎木,色紅紫而花細,較別地產(chǎn)者為佳,然近日黎人狡獪,以年辦貢木,恐致貽累,見花黎頗砍伐之,故老者漸少焉”。⑨
從宋代開始,黎人分為“生黎”和“熟黎”。明清時期主要區(qū)分標準為:“熟黎”接受官府管轄,愿意承擔官府派發(fā)的賦役和交納貢物;“生黎”基本不接受官府管理,不承擔賦役和不交納貢物。
二、處理黎人糾紛
隨著清代的封建統(tǒng)治不斷向黎區(qū)推進,漢族商人深入黎區(qū)把一些不誠信的做法帶入,導致部分黎人失去了講誠信的美德,糾紛時有發(fā)生。這些糾紛主要靠黎練、峒長來調(diào)解。熟黎有了糾紛“小事聽哨官處斷,大事則投諸總管?!雹鈴摹靶∈隆?、“大事”用詞可知,這時期熟黎糾紛比較常見。
《黎岐紀聞》載:“黎中無墟市,從無鬻米者。貧人乏食,則有米者貸之,不計息,償不償亦不深較。近日頗有奸貪之徒,春借秋償,倍息取利,心不古矣?!?1“奸貪之徒”多為漢族商人,這容易導致漢黎糾紛。為了解決黎人生計問題,有識之士倡議設立墟市幫助黎人銷售特產(chǎn)。楊廷璋建議“各地方官各于附近州縣城外汛防地界,設立墟場一二處或二三處……彼此交易”;“責成該汛巡檢弓兵督同黎頭保甲赴墟彈壓稽察”12。官府的舉措保證了漢黎貿(mào)易相對公平,為更好地解決黎人與漢商的糾紛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充當黎人與官府的溝通橋梁
官府有事詢問黎人,也是靠黎人首領充當溝通橋梁?!睹魃褡趯嶄洝酚涊d:“往時黎岐不見官,須土舍為通”13。直至張慶長時,官府詢問生黎,還是要依靠“峒長、黎練以竹簡傳喚”,生黎接到傳映“無不至者,其信而畏法如此”。14黎區(qū)由黎峒首領承擔上傳下達的任務。他們憑借天然的語言優(yōu)勢,一方面將黎人的風俗、生產(chǎn)狀況、現(xiàn)實困難稟告官府,讓州縣官府能采取更切合實際的措施解決黎人問題;另一方面將沿海地區(qū)更先進的耕種技術、生產(chǎn)工具、醫(yī)藥技術和儒道文化帶入黎區(qū),并通過他們自身的實踐來推廣。由此可見,黎峒首領在很多方面較好地完成了“潤黎細無聲”的任務。
四、結語
“(雍正)七年恭屆萬壽圣節(jié)……陵水縣生黎三百四十八人焚香叩首,歡呼萬歲嗣后。生黎雖極荒僻之區(qū),俱聞風向化?!?5明清官府依靠黎人首領為代理人,不斷輸人生產(chǎn)技術、儒道文化和政治制度,使得陵水縣的生黎“聞風向化”。這些“化黎”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明清時期一代接一代黎峒首領的辛勤汗水。
基金項目:本文為海口經(jīng)濟學院2017年度校級科研項目“清代《黎岐紀聞》中的黎族文化研究”,項目編號:hjkyl7-20成果。
注釋:
①④⑤⑨⑩1114(清)張長慶.黎岐紀聞[M].昭代叢書已集廣編,道光十三年刊本.
②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8272.
③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卷.
⑥王映斗.光緒定安縣志[M].??冢汉D铣霭嫔?,2004:780.
⑦曾邦泰等.萬歷儋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90.
12趙爾巽等.清史稿·楊廷璋傳卷323[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明神宗實錄(卷534)[M].“萬歷四十三年七月乙丑”條.
15郝玉麟.廣東通志[M].
作者簡介:龍劍平(1977-),女,碩士,講師,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海南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