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青,蓋瑛,劉篤芳
(1.山東省煙臺市市直機關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0;2.萊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山東 萊陽 265202;3.萊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萊陽 2652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有活性的內膜細胞在子宮內膜外形成的一種常見婦科病,正常情況下內膜細胞生長在子宮內膜,但因子宮腔通過輸卵管與盆腔相通,導致內膜細胞可通過輸卵管而進入盆腔異位生長,臨床上主要有進行性痛經、腰腹痛、月經失調、痛經等[1-2]。該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尚未被完全闡釋,以子宮內膜種植說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該病主要發(fā)生于育齡期婦女,青春期不發(fā)病,絕經后病灶可萎縮。臨床上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主要以緩解癥狀、減輕疼痛與延緩復發(fā)為目的[3]。手術雖有一定效果,但病灶不易清除完全,且手術對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復發(fā)率高等原因使得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上較少應用[4]。目前常用的仍是藥物治療,其中以米非司酮與孕三烯使用頻率較高,但對于這兩種藥物對患者性激素與血流動力學影響方面的報道較少,本研究開展相關研究旨在為上述藥物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合理應用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指南》[5]的相關診斷;②月經規(guī)律且有顯著的月經期和/或非月經期盆腔痛;③年齡22~40歲;④治療前3個月未服用過激素類藥物。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婦產科疾病的患者;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④免疫功能異常的患者;⑤惡性腫瘤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發(fā)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年齡25~39歲,平均(32.18±6.27)歲;平均BMI指數(24.03±2.49)kg/m2;腰椎骨密度(0.98±0.08)g/m3;子宮內膜R-AFS分期Ⅰ期10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12例。觀察組年齡24~38歲,平均(30.96±5.84)歲;平均BMI指數(23.86±2.33)kg/m2;腰椎骨密度(0.99±0.11)g/m3;子宮內膜R-AFS分期Ⅰ期9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Ⅳ期11例。兩組患者年齡、BMI指數、骨密度水平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孕三烯酮膠囊(華潤紫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020,規(guī)格:2.5 mg/粒)每次1片,月經首日第1次服藥,3天后第2次服藥,以后每周以相同的時間服藥。觀察組則給予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48,規(guī)格:10 mg/片)月經首日開始服藥,每次1片,每天1次。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24周。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療效、性激素及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①療效判定:顯效:臨床癥狀體體征、婦科檢查陽性體征消失,盆腔包塊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盆腔包塊縮小1/2以上;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②性激素:在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8 ml,采用為日本Olympus公司生產5811型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E2)水平進行監(jiān)測。③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由飛利浦公司生產的EPIQ5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兩側子宮動脈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數及搏動指數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有效率為97.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7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FSH、P及E2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更明顯,兩組患者LH水平治療后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性激素水平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ex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兩側子宮動脈最大血流速度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更明顯,兩側子宮動脈搏動指數與阻力指數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見表3。
子宮內膜異位是因子宮內膜在子宮腔外生長而引起的婦科疾病,常引起患者不孕不育,子宮內膜引起不孕不育可能與卵巢功能異常、腹腔內微循環(huán)改變、盆腔結構改變及免疫功能異常有關[6]。孕三烯酮及米非司酮為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的藥物,孕三烯酮主要作用于子宮內膜與異位子宮內膜受體,具有較強的抗雌激素及抗孕激素作用,可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還有一定抑制卵巢分泌的作用,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釋放而使異位內膜萎縮[7]。米非司酮為新型的抗孕激素藥物,其本身無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及抗雌激素的活性,但能與孕酮受體及糖皮質激素受體相結合,通過與孕酮競爭受體,使孕酮為此蛻膜發(fā)育的過程受到抑制,同時還可抑制卵巢功能使內膜逐漸萎縮而達到治療的作用。
表3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為97.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72%(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一致,提示米非司酮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更佳。同時本研究發(fā)現治療后兩組患者FSH、P及E2水平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更明顯,兩組患者LH水平治療后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研究顯示米非司酮與子宮孕酮受體的親和力強于孕三烯酮,對抑制卵巢周期性排卵的作用強,可作用于丘腦-垂體-卵巢軸,對PSH、FSH等性激素的分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而下調異位內膜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和卵巢功能[8]。具有明顯的阻止卵泡發(fā)育作用,使發(fā)生異位的子宮內膜退化,促進其凋亡。研究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容易發(fā)生異常,主要表現為血流速度的變慢,異位內膜的刺激使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而降低了血液流速。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兩側子宮動脈最大血流速度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更明顯,兩側子宮動脈搏動指數與阻力指數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提示使用米非司酮對于患者子宮血流動力學改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