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影
(撫順礦務局總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四病房,遼寧 撫順 113008)
腦梗死的危害大,病死率高,即使有幸存活者如果不做好自我護理管理,也存在較大的復發(fā)風險。資料顯示,我國腦梗死患者12個月的復發(fā)率為16%,而5年復發(fā)率則高達50%[1]。做好二級預防措施顯得十分重要,但很少有患者能夠真正做到良好的遵醫(yī)行為,故有必要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本研究探討了電話隨訪護理干預對提高腦梗死患者二級預防依從性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首發(fā)腦梗死;②年齡≥40歲;③無嚴重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其他疾?。虎軣o聽力、語言表達、智力等方面的障礙;其中男98例,女62例,年齡平均(64.11±7.04)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80例,兩組一般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主要是向患者講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以及預防危險因素,研究組進行電話隨訪護理干預,主要為:①建立腦梗死二級預防電話隨訪小組,并對組員進行相關培訓;②患者出院前一天進行相關的評估工作,包括對疾病的認知成都、心理狀態(tài)、健康需求等,為護理計劃的制定提供參考;③患者出院后1周對其進行電話隨訪,之后每2周電話隨訪1次,6個月后每個月電話隨訪1次。每次電話詢問患者的遵醫(yī)狀況,按Mrisky等人提出的標準評估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強調(diào)相關危險因素以及二級預防對防止疾病復發(fā)的重要意義。
1.3 觀察指標:評價兩組患者出院12個月的二級預防依從性,包括生活方式、預防性藥物使用、控制危險因素及定期隨訪4項,分為佳、一般、差[2]。記錄兩組出院6個月、12個月的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危險因素達標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 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研究組依從性佳66例(82.5%),一般9例(11.3%),差5例(6.2%);對照組依從性佳43例(53.8%),一般22例(27.5%),差15例(18.7%);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出院6個月、12個月危險因素達標情況比較:研究組出院6個月體質(zhì)量指數(shù)達標56例(70.0%),血壓達標64例(80.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69例(86.25%),糖化血紅蛋白56例(70.0%);出院12個月分別為48例(60.0%)、56例(70.0%)、59例(73.8%)、48例(60.0%)。對照組出院6個月體質(zhì)量指數(shù)達標40例(50.0%),血壓達標51例(63.8%),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40例(50.0%),糖化血紅蛋白48例(60.0%);出院12個月分別為32例(40.0%)、37例(46.3%)、37例(46.3%)、33例(41.3%)。比較差異顯著(P<0.05)。
腦梗死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是其常見的病因,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即使有幸存活者如果不做好自我護理管理也極有可能復發(fā)。腦梗死的二級預防包括合理用藥、健康生活、調(diào)整飲食、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避免危險因素對預防再次腦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藥能夠?qū)⒛X梗死復發(fā)率降低80%[3]。然而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對腦梗死的認識不夠,缺乏對危險因素的了解,依從性差,遵醫(yī)行為差,常常不能做好自我管理。電話隨訪指的是患者在出院后,通過醫(yī)護人員定期電話回訪,依然能夠得到持續(xù)的護理服務,電話隨訪使患者處在被監(jiān)控的狀態(tài)下,患者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得到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在自我管理上不松懈,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后12個月,研究組的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研究出院6、12個月的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危險因素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通過電話隨訪,腦梗死患者能夠提高依從性,改變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時時有意識地避開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提高危險因素的達標率。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其二級預防依從性,規(guī)避危險因素,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