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焱
(遼寧省興城市人民醫(yī)院,遼寧 興城 125100)
CIN可反映宮頸癌變連續(xù)發(fā)展過程,為宮頸浸潤癌癌前病變統(tǒng)稱;因此,在婦科臨床中,若能及早發(fā)現(xiàn)CIN,并予以早期治療,可顯著降低宮頸癌發(fā)病[1]。手術方式是現(xiàn)階段治療CIN常見手段,可在不損傷宮頸正常功能前提下切除瘤變組織;但經(jīng)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行手術治療后,有部分患者切緣呈陽性,極易導致病變復發(fā);因此,為分析導致切緣陽性的高危因素,予以針對預防處理降低切緣陽性率,我院特行此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CIN患者143例,患者經(jīng)陰道鏡宮頸活檢確診,年齡28.4~66.2歲,平均年齡(46.52±3.46)歲,病程2.1~6.5年,平均(3.86±1.02)年;本研究排除確診為宮頸癌及因陰道潰瘍、宮頸息肉等婦科疾病引發(fā)的異常出血患者。
1.2 方法:經(jīng)手術治療后,將患者按切緣性質(zhì)將其中26例切緣陽性者設為甲組,其余117切緣陰性者設為乙組;統(tǒng)計兩組年齡(>50,≤50)、碘不著色區(qū)(<1 cm、1~3 cm,>3 cm)、CIN分級(Ⅰ、Ⅱ、Ⅲ級)信息及手術方式,總結(jié)切緣陽性因素。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納入SPSS17.0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單因素變量通過Logistic回歸方程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甲組(n=26)中年齡<50歲患者8例(30.77%),≥50歲者18例(69.23%);乙組(n=117)中年齡<50歲者35例(29.91%),≥50歲者82例(70.09%),年齡對切緣陽性無明顯影響(P>0.05)。甲組中碘不著色區(qū)<1 cm者1例(3.85%),1~3 cm者9例(34.62%),>3 cm者16例(61.54%);乙組碘不著色區(qū)<1 cm者27例(23.08%),1~3 cm者84例(71.79%),>3 cm者6例(5.13%),甲組>3 cm患者顯著多于乙組(χ2=71.595,P=0.000)。甲組CINⅠ級者2例(7.69%),Ⅱ級者4例(15.38%),Ⅲ級20例(76.92%);乙組CINⅠ級59例(50.43%),Ⅱ級51(43.59%),Ⅲ級7例(5.98%),甲組CINⅢ級(76.92%)明顯高于乙組(χ2=103.681,P=0.000)。甲組中行宮頸環(huán)電切(LEEP)術者21例(80.77%),行冷刀錐切術5例(19.23%);乙組行LEEP術29例(24.79%),冷刀錐切術88例(75.21%),行LEEP術治療患者切緣陽性率明顯更高(χ2=62.870,P=0.000)。
2.2 多因素分析:將上述素碘不著色區(qū)、CIN分級及手術方式有意義單因素經(jīng)多因素Logisitic回歸分析可得:碘不著色區(qū)>3 cm β值1.315,SE值0.215,OR值5.265,95%CI 2.754~5.361,P值0.004;CINⅢ級β值1.594,SE值0.225,OR值7.694,95%CI 3.356~7.482,P 值0.000;LEEP術β值1.225,SE 值0.186,OR 值4.326,95%CI 2.313~4.885,P值0.000。
CIN多由人乳頭瘤病毒及微生物感染引起,可反應宮頸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癌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據(jù)研究顯示,CINⅢ級發(fā)展至浸潤癌需10~15年,而部分CINⅠ級、Ⅱ級患者也可直接發(fā)展為浸潤癌[2],加之現(xiàn)階段浸潤癌多呈現(xiàn)年輕化發(fā)展,癌變時間也明顯縮短,因此,需加強婦科檢查,及時予以對癥干預,控制CIN病癥惡化。
在CIN臨床治療中,多通過手術方式切除瘤變組織,但行手術后, 部分患者切緣仍為陽性,存在CIN復發(fā)可能,影響患者健康,因此,加強切緣陽性因素防控是提升臨床療效的重要方式;本次研究中特對切緣陽性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其中CINⅢ級患者異變細胞占比高達65%左右,即使通過手術切除,但異常增生表現(xiàn)仍比較嚴重,在病毒誘導下,極易再次出現(xiàn)復發(fā);碘不著色區(qū)可準確反應病變范圍,該區(qū)域越發(fā)表示病灶越大,當病癥>3 cm時,手術極難徹底清除病灶,易留下殘存,將使異變細胞再次增殖,引起復發(fā)[3-6];此外,LEEP術中,受電極形狀影響,進入宮頸管深度受限,對于深層次病癥清除效果并不顯著,術后切緣呈陽性者相對較多。
綜上所述,LEEP術、CINⅢ級及碘不著色區(qū)等均為引起CIN病變切緣陽性的高危因素,在CIN患者臨床診斷、治療中需加強對此類危險因素的重視程度并及時及時采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