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英,武 輝,康曉燕,指導老師:胡曉華
(1.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伊川 471300;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痛經是指女性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1]。西醫(yī)將本病分為原發(fā)性痛經和繼發(fā)性痛經[2-3]。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占痛經90%以上,多數經治療容易痊愈。繼發(fā)性痛經多因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慢性盆腔炎等器質性疾病引起,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因此,痛經應早干預早治療,以防引發(fā)其他器質性病變。胡曉華教授為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近40年,博覽中醫(yī)經典,現將其運用暖宮煎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經驗介紹如下。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氣血,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于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泵鳌埦霸馈毒霸廊珪穭t認為:“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于未行之前,經通則痛自減;虛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者為虛,拒按拒揉者為實?!焙鷷匀A教授認為,月經有賴于腎-天癸-沖任-胞宮的充盈,原發(fā)性痛經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不可分。經行前后,血海由滿盈而泄溢,氣血由盛實而驟虛,沖任氣血、胞脈變化急劇,易受體質、七情、風寒六淫等因素的干擾,導致臟腑氣血運行失調,血脈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不榮則痛。
胡曉華教授認為,原發(fā)性痛經虛實常錯綜復雜,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或呈本虛標實之證,故治療應四診合參,綜合分析,知常答變。其常于經前期提前干預,以溫經祛寒、活血散瘀、調攝沖任氣血為主治療,素體肝郁氣滯者,加以疏肝理氣、宣郁通絡,使胞脈提早適應經血之盈虧,可減緩經行前后的不適。正如《景岳全書》指出:“即如以可按拒按及經前經后辨虛實,固其大法也,然有氣血本虛而血未得行者,亦每拒按,故于經前亦常有此證,此以氣虛血滯無力流通而然。”經多年臨床經驗,胡曉華教授自擬暖宮煎,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之效。方藥組成:制吳茱萸3 g,沒藥、乳香各9 g,川芎、五靈脂、當歸、艾葉、蒲黃各12 g,白芍、干姜各15 g,鉤藤30 g,炙甘草6 g。疼痛較重、惡心嘔吐者,加延胡索10 g,細辛3 g;肢體冷重者,增加吳茱萸用量為6 g;小腹刺痛、冷汗淋漓者,加全蝎9 g,蜈蚣2條;心煩胸脹者,加柴胡12 g,郁金10 g。
患者,女,20歲,2018年12月3日以“經期小腹冷痛7年”為主訴就診。13歲初潮,平時月經規(guī)律,周期30~33 d,經期5~7 d,量多、色暗紅、血塊多,痛經。既往史:無。末次月經2018年12月1日,量多、色暗紅、伴大量血塊,小腹刺痛,四肢冰冷,出冷汗,納差,稍惡心,眠差,便溏,小便正常,舌黯苔白,脈沉緊。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痛經;中醫(yī)診斷:經行腹痛。治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給予暖宮煎治療。處方:暖宮煎原方,制吳茱萸3 g改為6 g;因疼痛較重、惡心,加細辛3 g,延胡索10 g;納差,加麩炒白術30 g;眠差,加茯苓、遠志各15 g,7 劑,每日1 劑,濃煎 至400 mL,早晚溫 服1次。囑下次經前3 d就診,暢情志,避寒濕,調攝飲食。2018年12月30日二診:經前3 d就診,服用上藥,疼痛稍減輕,服用3 劑后,惡心消失,大便正?!,F癥見:乳房脹痛,小腹墜脹、發(fā)涼,偶有刺痛,手腳冰冷,納一般,眠差,二便正常。舌黯苔白,脈沉緊。輔助檢查:彩超示子宮附件未見明顯異常,子宮內膜約9 mm。處方:初診方去麩炒白術、茯苓,加柴胡、郁金各10 g,繼服7劑。2019年2月2日三診:末次月經2019年1月3日,服上藥無不適,小腹痛明顯減輕,無惡心,無汗出,小腹下墜,偶有刺痛。現癥見:心情可,精神可,乳房稍不適,手腳涼,納可,眠可,二便調。處方:二診方去柴胡、郁金、細辛、遠志,繼服7劑。2019年3月5日四診:末次月經2019年2月5日,服上藥無不適,小腹稍痛伴下墜,偶有刺痛?,F癥見:手腳涼,心情可,精神可,納可,眠可,二便調。三診方繼服7 劑。2019年5月10日電話回訪:自訴3個月來自行經前2 d服三診方7劑,現行經前后無明顯不適。
按語:中醫(yī)藥治療原發(fā)性痛經,可綜合調理臟腑、氣血、沖任、胞宮。暖宮煎以溫經湯和隔下逐瘀湯加減所得。本方君藥為制吳茱萸、當歸、白芍及川芎,其中吳茱萸溫中行氣以止痛;當歸補血活血,又善止痛,為婦科調經要藥;當歸、白芍、川芎俱入肝經,可養(yǎng)血調經祛瘀,此四藥為溫經湯基本組成,共達溫經散寒、通利血脈之效。五靈脂、蒲黃、沒藥、乳香為臣藥,五靈脂、蒲黃為失笑散組成,有活血祛瘀、散結止痛之效,可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因子釋放,從而減輕疼痛,多用于治療痛經、月經過多、子宮內膜異位癥、產后惡露不盡等[4-6]。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乳香、沒藥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其內含的揮發(fā)油成分可引藥入經,增強止痛之效,也可減輕惡心、嘔吐等不適感[7-8]。鉤藤清肝平肝定驚,白芍酸甘斂陰,二者共奏柔肝養(yǎng)陰之效。艾葉、干姜溫經散寒,共為佐藥,以助君藥溫暖胞宮之效。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溫經祛寒、活血散瘀、調攝沖任氣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