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玥
(河南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鄭州 450052)
由于地理位置、氣候、自然環(huán)境、歷史條件的差異,我國與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特點。而這些不同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翻譯工作者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既要對語言文字進行轉(zhuǎn)化,還要對文學思想進行轉(zhuǎn)換;既要保留原文的語言表達方式,又要充分考慮讀者群體的思維方式,因此,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工作者實屬不易。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集中體現(xiàn)在中西方人的思維邏輯和表達技巧上。拿“茶”這個字來說,在中國文學中,“茶”這個字往往出現(xiàn)在物質(zhì)層面的場合,用來表達茶葉的品種和口感;而在西方文學中,“茶”被應用于精神層面的場合要遠遠高于物質(zhì)層面,西方文人筆下的“tea”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充當指代作用,隱喻著許多茶類意象或者跟茶有關的精神表達。很多時候,由于西方句式結(jié)構(gòu)與我國的習慣表達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完全保留西方表達習慣的翻譯結(jié)果往往不利于讀者很好地理解文章,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西方文學的交流。因此,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來分析茶文學的翻譯與評論就是以文化審視的視角來研究茶文學翻譯的規(guī)律,從而促進茶文化翻譯與評論工作更好地展開。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且人情味很濃的國家,相對而言,西方國家的家庭觀念和人情味就要淡薄很多。在中國家庭,“孝順”是第一要義,作為子女,如果不能遵守孝道,將會引來非議,遭受社會輿論的譴責。而在西方國家,“孝順”只是一種個人選擇,西方家庭對于獨立和自由的重視程度遠遠高過于“孝順”。在大部分西方父母的觀念里,子女是上天的“禮物”,在成年之前父母對子女有著撫養(yǎng)和教育的義務,在成年之后子女有充分的人生自由選擇權,并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全部責任,對于成年子女的行為父母通常不會過多干涉,只是在適當?shù)臅r候給出自己的意見而已。中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種“捆綁式”的親情關系,子女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外界對于其父母的看法,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比較濃厚;而西方的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種“義務式”的親情關系,父母對子女起到的是一種支撐和輔助作用,雙方之間的責任與義務都劃分的比較明顯,外界不會將成年子女的問題怪罪到父母身上,父母與子女可以長期保持朋友般的相處模式。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更加講究仁義,而西方更加看重平等;對待問題,中國人通常采取“人情化”的解決模式,以“和”為貴,而西方更加追求事實和真相,喜歡將感情暫置一邊,就事論事。
中國人雖然對風水比較迷信,但是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而西方人不同,絕大多數(shù)的西方人都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這種宗教信仰體現(xiàn)在茶文學中就表現(xiàn)為浪漫的茶文化故事。而在中國的茶文學中,茶文化就顯得比較刻板和張揚,沒有很強烈的宗教色彩。事實上,茶文化從形成到完善的過程中,與宗教有著非常親密的關系,所以在一些場合中,我們會看到有關于“茶禪文化”的大段描述,我國的茶文化由于受到傳統(tǒng)三大哲學宗教學派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具有內(nèi)涵,因此,實際上在我國的茶文學中也是有著非常隱秘的宗教色彩的,只不過是只屬于我國的傳統(tǒng)宗教,而西方則是以基督教為主導,因此,在茶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上就相對浪漫與神圣,更加符合宗教的特質(zhì)。
翻譯的準確性主要體現(xiàn)在字詞的運用、文化背景的還原性以及文化習俗的尊重態(tài)度上。然而從我國近幾年的關于茶文化翻譯工作來看,我國的翻譯工作者在以上三個方面都有所欠缺。這就極容易出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西方詞匯中很多時候一個單詞有著多種含義,但是一部分翻譯工作者往往只注重表面意思,從而使得翻譯結(jié)果蒼白無力,缺失了原文本該具有的美感和深度,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文學作品的價值。很多文學喜愛者為了了解一部外國作品,寧愿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外國語言從而參讀原文,也不愿看譯文,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翻譯作品缺乏準確性,信任值不高。由此可見,翻譯的準確性的確是我國目前茶文學翻譯與評論工作最亟待提升的重大問題。
文學是文化溝通的橋梁,尤其是在世界文學的交流中,翻譯的誤差影響的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本身,還會影響到外國友人對一個國家整體的看法和態(tài)度。因此可以認為,翻譯工作的好壞關系著國家的聲譽與尊嚴,這就要求翻譯工作者具備較高的職業(yè)勝任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很多翻譯工作者在尚未了解當?shù)貒椅幕尘暗那疤嵯戮椭苯舆M行翻譯,這樣是最容易將誤差拉大的翻譯行為。對于翻譯工作而言,同一句話配上不同的語氣就會變成另外一種意思。總體上,西方的語言詞匯較中國少,往往一個西方詞匯所涵蓋的釋義要比中國詞匯的釋義要多。在翻譯中,翻譯工作者往往不求甚解,只對文字做語言轉(zhuǎn)換,而無法達到真正的文化轉(zhuǎn)化的高度,這些都不利于翻譯質(zhì)量的提高。因此,翻譯工作者有必要時刻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盡快提高職業(yè)勝任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我國的茶文化與西方茶文化在文學領域展現(xiàn)出很多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體現(xiàn)在西方人與中國人在飲茶文化的觀念和態(tài)度上。而這也是茶文化翻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在西方茶文學著作中,很多茶類活動的背后都透露著一定的文化寓意,如果譯者沒能及時了解到這些,就非常容易在翻譯過程中忽略掉這些精彩環(huán)節(jié),最后使得譯文與原文存在著較大的誤差,破壞了原著的魅力和表達。中國是茶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茶文化起源于此,后來隨著茶葉在西方國家的流通,西方人開始有了自己飲茶生活,也有了屬于西方情調(diào)的茶文化。由于不同時代下的茶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不同,因此,在西方茶文學作品中,每一個茶意象活動都攜帶著屬于那個時代的風云往事和背景。對于翻譯工作者而言,只有充分了解中西茶文化的特點和背景,才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和地道性。在中西方茶文化中,下午茶是西方貴族們發(fā)明出來的飲茶風俗,因此西方茶文學中提到的下午茶通常彰顯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而中國的茶文化反而不會有這些講究,由于中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普遍快于西方,因此,中國人很難有像西方那種下午茶時間,反而利用茶道修身養(yǎng)性的居多,因此,翻譯工作者應該對中西茶文化進行比較和總結(jié),這樣在翻譯工作上會更顯得游刃有余。
翻譯的直接目的就是促進文化的交流。對于茶文學而言,翻譯質(zhì)量的好壞影響著中西茶文化交流的方向。隨著茶文化發(fā)展的日趨成熟,茶文化不僅僅只是每個國家的茶文化,而是需要實現(xiàn)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融合與統(tǒng)一。而在這個過程中,茶文學翻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茶文學翻譯工作者應該秉持實現(xiàn)茶文化統(tǒng)一的目的,在翻譯工作中有意識地對翻譯內(nèi)容進行整合和修剪,盡量使得翻譯結(jié)果能夠引起中西兩國讀者的共鳴。而能夠做到這點的前提條件,是茶文學翻譯工作者已經(jīng)精通了中西雙方的茶文化內(nèi)容,并能夠參透其中的內(nèi)涵,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兩種語言自由的切換,也可以保證翻譯的質(zhì)量,從而能夠為中西茶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搭建堅實的橋梁,并最終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茶文化的融合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