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導讀】柑桔起源包括物種起源和栽培起源,國內外對栽培起源少有研究。有“物種天堂”之稱的湖南安江農校所在600 km2區(qū)域柑桔品種及野生資源極為豐富,是一個典型的柑桔多樣性中心。根據歷史文獻和現有考古資料,該區(qū)域是中國最早的柑桔栽培地,比照國內外相關研究可以基本認定:以“物種天堂”為核心的湖南沅水流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柑桔栽培起源地之一。
1999年陽國勝等調查發(fā)現,世界雜交水稻發(fā)源地——湖南洪江市(原黔陽縣)安江農校所在區(qū)域動植物遺傳變異異常活躍,尤其是柑桔變異率之高為“世界罕見”,于是將這一特定區(qū)域稱之為“物種天堂”[1]。本文專題探討這一神秘區(qū)域在世界柑桔栽培起源中的地位。
按中國柑桔學界通行分類法,柑桔是指蕓香科(Rutaceae)中的柑桔(Citrus)、金柑(Fortunella)、枳(Poncirus)等6個屬的植物;柑桔屬下分6個區(qū):柚區(qū)[Cephalocitrus(Tanaka)]、橙區(qū)[Aurantium(L)]、寬皮柑桔區(qū)[Sinocitrus(Tseng)]、枸櫞區(qū) [Citrophorum(Tanaka)]、大翼橙區(qū)[Papeda(Swing)]和宜昌橙區(qū)[Papedocitrus(Swing)][2]。而真正栽培柑桔主要有柚類(C.grandis)、寬皮柑桔(C.reticulata)和甜橙(C.sinensis)三大類。
關于柑桔的起源,瑞士·德康道爾最早(1855年)提出起源于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大陸。此后國際上就其主次問題有了 “印度說”和“中國說”的爭論:德國恩格勒(1881年)和美國施文格(1943年)認為中國是世界柑桔起源中心、印度和其他地區(qū)是次中心;日本田中長三郎(1954年)主張印度東北部至緬甸一帶是世界主要柑桔的起源中心,中國只是寬皮柑桔的原產地之一[2]。
對此,國內柳子明等[3]提出中國是桔、柑類以及宜昌橙的原產地,同時也是枸櫞、橙類的起源地之一;葉蔭民[4]認為柚類也起源于中國。2018年美國吳嘉等聯合在《自然》在線發(fā)表《柑桔屬的基因起源及演變》一文,提出當今全世界60多種柑桔屬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于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一側(包括印度阿薩姆邦東部地區(qū),緬甸北部和中國滇西地區(qū)),大約距今600萬~800萬年間分化出宜昌橙、柚、枸櫞、蘆柑(椪柑)、原始桔、金柑等物種并向周邊傳播開來[5];該研究所采用的最早的、距今800萬年的柑桔化石(C.linczangensis)材料出土于中國云南臨滄。
柑桔起源應該包括物種起源和栽培起源兩層含義,從人類社會、尤其是從農業(yè)文明的層面看,柑桔栽培起源研究更有實際意義??墒菑纳鲜黾氨狙芯克占降牟牧峡矗瑖鴥韧鈱Ω探燮鹪吹难芯繋缀跞渴橇⒆阌谖锓N起源的,有些研究雖然涉及到栽培歷史卻都是作為物種起源的佐證而提及的,柑桔栽培起源研究幾乎還是一片空白。于是本研究選擇了這樣一個課題:以“物種天堂”為基點來追溯中國最早柑桔栽培地,進而比較出世界柑桔栽培發(fā)源地。
本文追溯中國柑桔栽培歷史是以文獻記載為主要依據的,但大多古文獻所記柑桔沒有明確是栽培還是野生,因此在研究之前必須確定一個判斷標準。本研究為此確定的標準是:將從甲地引種到乙地的情況定為栽培;將長期定向采摘且食用價值較高的柑桔(如貢品等)亦視為栽培物,因為這些即使是野生原種,因長期定向采摘也應該實施過一定的人工管理。
洪江市位于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西南麓,洞庭湖四水之一的沅水穿境而過,安江農校所在處為境內最低點,海拔156.5 m,境內八面山蘇寶頂海拔1 934.3 m為雪峰山脈最高點。本研究所圈定的“物種天堂”位于洪江市中部的大山夾谷地帶,其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4°、北緯 27.22°,主要包括岔頭、安江、大崇、沙灣、太坪、熟坪、深渡、龍船塘等9個鄉(xiāng)鎮(zhèn)。1999年最初報道面積為41.7 km2,這個數據是依據當時發(fā)現變異物種用地圖分塊測算出來的;現加上最新發(fā)現材料并考慮到地貌特征及其完整性總體畫一個圈,確認總面積608 km2。
根據相關統(tǒng)計,1960年以后30年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在此發(fā)現、啟用了168個動植物優(yōu)良變異材料,取得31項重大育種成果,包括使雜交水稻研究獲得兩次突破的“C系統(tǒng)”雄性不育材料和“光敏核不育”材料,也包括著名的冰糖橙、大紅甜橙及系列香柚品種。洪江市總面積2 100 km2,這些優(yōu)良變異材料卻全部出自這一特定的小區(qū)域。據分析,該區(qū)域動植物頻頻變異,可能與地處地層斷裂帶、地下含放射元素和“峽谷效應”有關[1]。
本研究認為“物種天堂”可能與柑桔栽培起源有關,首先是基于如下3個方面的分析:
其一,柑桔栽培種起源于近緣野生種,而“物種天堂”及周邊區(qū)域至今或曾經存在可與柑桔栽培種對接的野生種資源。柑桔類群不存在生殖隔離,屬種之間可隨意雜交并遺傳后代。一般認為寬皮柑桔中的柑起源于桔和橙雜交,橙起源于桔和柚雜交,原始香橙(C.junosSieb)起源于橙與宜昌橙的雜交。美國吳嘉等人最新研究發(fā)現,栽培桔中含有柚的遺傳基因成分[5]。國內李小孟經cpDNA分析發(fā)現,認定枸櫞、宜昌橙和寬皮柑桔親緣關系接近,又經AFLP分析也發(fā)現宜昌橙與寬皮柑桔及柚的親緣關系較近[6]。綜合國內外研究可知,現在大宗柑桔栽培種主要由幾百萬年前就己經存在的柚、宜昌橙、枸櫞和原始桔4個基本種混交、進化而來。“物種天堂”及其周邊野生柑桔資源十分豐富。據湖南有關部門1970年的調查[7]和本研究查證,“物種天堂”境內即有珍貴的宜昌橙、香橙(半野生)及枳、黃皮酸橙存在;與之接壤的會同縣金子巖鄉(xiāng)還有野生枸櫞存在(見1991年會同縣政府內編《會同縣醫(yī)藥志》126頁)。據信全世界至今沒有找到野生柚種,而據原黔陽縣經作站楊繼良1986年工作日記,該區(qū)域內的岔頭鄉(xiāng)杉木田村在1950年還有野生柚的存在:“當地老人回憶,有一種泡泡柚,果大,果皮厚硬,皮表粗糙,內瓤小,無明顯分隔,果肉很少、味苦澀?!辈槭妨希鳚h《爾雅·釋木》記載過一種叫做“椵”的果木,晉·郭璞注:“椵,柚屬,子大于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又云:“廣南臭柚大于瓜,可食,其皮甚厚,染墨打碑,可代氈刷?!薄芭菖蓁帧迸c史料中的“椵”“臭柚”特征一致,理應為同一物種,有可能是中國南方柚類野生祖先的最后遺存。全世界發(fā)現過3種野桔,包括中國的道縣野桔。道縣野桔發(fā)現于湖南的道縣、江永等嶺南一帶[7],與雪峰山脈地理相接;古《山海經·山經》又載:“九江之間”的“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桔、櫾”——古之“九江”即洞庭湖水系[8],古之“洞庭山”即今之雪峰山[9]。據此推定,安江所在區(qū)域歷史上應屬于道縣野桔的分布范圍。柑桔栽培起源所對應的四大野生祖先應有盡有,這是柑桔栽培可能由此起步的的物質基礎。
其二,“物種天堂”柑桔物種的變異活躍,符合植物學界關于作物起源的一般規(guī)律。早在20世紀初,俄國Н.И.瓦維洛夫指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一定存在著該類植物大量變異類型和品種資源;并指出這種“宇宙萬物實驗場”是比較罕見、可遇不可求的,它往往存在于某些大山區(qū)的山麓或河谷地帶[10]。安江的情況何其相似,這里柑桔變異形成的品種多樣性確為世界罕見:如柚類,中科院張?zhí)降萚11]于2000年在全中國(包括臺灣)收集有代表性品種63個,安江這一彈丸之地就占了4個,分別是安江香柚、安江糯米柚、安江石榴柚、安江紅心柚;中南大學李先信等[12]2013年在湖南收集柚類品種47個,安江占18個,除前述4個外還有安江冰糖柚、安江酸柚、安江無核香柚和安江早香柚系列等。再如甜橙類,已故柑桔專家肖育訓曾經說:“我到安江工作34年,發(fā)現32個性狀特殊的優(yōu)良變異材料,其中花葉橙、金花早熟甜橙等填補國內空白,異花橙在國際上未見過報道,選育出已大面積推廣的冰糖橙、6482臍橙、7379紅橙等4個品種品系……估計安江橙類良性變異株率高達百分之幾或更高?!盵1]關于寬皮柑桔,因20世紀70年代當地政府強調比較效益,大力推廣甜橙,原有朱紅桔類幾乎絕種,從后來引進桔、柑品種看也有很高的變異率。如椪柑原產南方沿海,普遍有核,1992年區(qū)域內一農民從外地弄得幾根椪柑枝條嫁接在自家甜橙樹上,兩年后便有兩個芽苞變異——無核,且含糖量高達16.3%,經品種鑒定為國內首例子房核不育無核椪柑[13]。本研究發(fā)現,該區(qū)域柑桔變異的總體趨勢是多核向少核、無核過渡,高酸低糖向高糖低酸過渡。觀察己有30年栽培歷史的野生種宜昌橙試種園也表現出同樣的變異趨勢 (此材料尚未公開報道)。這說明特有地質地貌是該區(qū)域物種變異的主因。
其三,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安江所在的沅水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世界稻作農業(yè)的發(fā)祥地之一,這是柑桔栽培可能由此起源的人文背景——人類只有步入農耕、定居下來并有了更高食物要求以后才會去嘗試柑桔栽培??脊抛C實,古沅水流域在距今1萬年前后形成了原始部落。世界著名的、距今7 800年的高廟新石器遺址就發(fā)現在境內的岔頭鄉(xiāng)巖里村,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與農耕歷法息息相關的龍鳳圖案及苡米、稻殼等農耕實物。陽國勝以此為主要依據提出“炎帝連山氏新說”,認為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就出生在洪江毗鄰的會同連山,并認為從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到大禹開創(chuàng)夏朝的幾千年,中華民族的政治中心都在洞庭湖以南區(qū)域[9](其基本觀點己入編《大通史·史前卷》)。這說明早在7 000年前,安江一帶就具備了馴化、栽種柑桔的社會條件。
國內許多柑桔史論者將 《禹貢》“淮海惟揚州……厥包桔柚錫貢”一語視為中國最早柑桔記載,認為4 000年前的大禹時代古揚州(今江浙一帶)之域即有了桔、柚栽培[2]。嚴格地講,這樣的認知是有待商榷的,因為有研究者根據考古發(fā)現的楚簡《容成氏》認定《禹貢》成書在公元前380—360年之間[14]?!队碡暋返挠涊d只能算戰(zhàn)國時期的上古傳說。如以傳說為據,那中國柑桔栽培遠在大禹之前:東漢·崔實《政論》載:“桔柚之實,堯舜所不常御”;戰(zhàn)國《莊子·天運篇》載:“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桔柚”。始于距今7 000年的“三皇五帝”時代是否真有柑桔栽培?根據上一節(jié)的背景情況介紹,安江一帶在7 000年前栽種柑桔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這畢竟只是一個推論。
本研究認為中國最早記載柑桔栽培的是《詩經》,其收錄早期文獻為公元前11世紀?!对娊洝で仫L·終南》有載:“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
如何理解“有條有梅”?陜西學者認為“條”和“梅”分別是指關中一帶的兩種名貴木材:楸木和楠木[15];但是《黔陽縣地名志》(1984年黔陽縣人民政府編?。┲赴步恰对娊洝贰坝袟l有梅”的出典地,認為其中的“條”即歷代朝貢的“安江柚子”。本研究認為《黔陽地名志》的說法更為可信,其依據有三:
依據之一,最新考古支持“條”即柚而非楸木,并可據此推斷“梅”是指南方的楊梅。2015年安徽大學發(fā)現《詩經·秦風》楚簡,其原文就是“有柚有梅”而非“有條有梅”[16]。這說明改“柚”為“條”是漢代以后的事,因為兩漢時期“條”“柚”二字通用,西漢《爾雅》和東漢《說文解字》都注:“柚,條也”。既然“條”是柚,那么并列的“梅”理應也是果品之類?!懊贰庇行用?(Prunus mume Sieb et Zucc)和楊梅(Mrica rubraSiebet Zucc)之分,此處之“梅”應為楊梅。理由是楊梅食用價值更大,而且金文之“梅”寫作“”,象義樹梢頂端結果,楊梅正好有枝梢頂結果的習性,而杏梅不是。柚和楊梅都是南方特產,這與陜西關中的物候不符。
依據之二,安江一帶是柚和楊梅的原產地。關于柚上文己提到安江曾經有野柚存在;關于“梅”,雪峰山遍布野生楊梅,理應是楊梅的原產地之一。
依據之三,從“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語意看,《詩經·終南》所記之事應當與周天子南征有關,“終南”可理解為西周疆域或周天子所到達的最南端。《史記·周本記》載,周昭王和穆王多次南征伐楚至于“江”(先秦之“江水”即沅水[9])?!稄V韻》引古本《竹書紀年》說“穆王十七年,起師至九江(即湖南境內)”?!端膸烊珪ずV通志·卷八十一》有載:洪江毗鄰的辰溪縣境內有“周穆王陵”。這些記載說明周昭王和穆王均有品嘗“安江柚子”的機會。
有如上3點理由,說安江是 《詩經》“有條(柚)有梅”的出典地是站得住腳的。行文至此,需要說明的是,日本田中長三郎[17]及國內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公元1世紀以前文獻所記載的“柚”并非現代之柚,而是香橙或者黃皮酸橙[18]。對這樣一個主流觀點本研究不敢茍同。最有說服力的反證是,長沙馬王堆古墓出土的公元前193年下葬的標明為“橙”(而非標明為柚)的種子經鑒定是香橙種子[19];而且戰(zhàn)國《呂氏春秋》載“果之美者……云夢之柚”,酸苦的香橙與“果之美者”實在不相稱;再者,西漢孔安國注《禹貢》云:“大曰柚,小曰桔”,比桔類(含橙)大的柑桔類果實自然是柚。之所以眾專家以香橙為柚,一個主要原因是將《山海經》等古文獻中的“櫾”等同于“柚”?!渡胶=洝分皺浴睆钠浞植紖^(qū)域及抗寒特性等的確與香橙類似,但郭璞注《爾雅·釋木》云:“柚生江南”,并不是耐寒之物。還有證據表明,古字“櫾”和“柚”是不同的兩個物種:從字形看,“櫾”字有野生灌木之象,而“柚”字之“由”旁為長柄柚果之象形;《說文解字》指“櫾”是“昆侖河隅之長木也”,說“柚”是夏代江南朝貢的、與桔并列的一種水果。顯然二者有本質區(qū)別。很有可能古之“櫾”就是香橙或者宜昌橙,因為《山海經》所載“櫾”之區(qū)域至今還有野生香橙和宜昌橙分布。
除了《詩經》有關柚的記載,還有史料可證安江所在雪峰山區(qū)域西周時有了桔栽培?!读邢蓚鳌份d:“穆天子會西王母于昆侖瑤池,食白桔、金桔”——有研究稱“西王母”歷史上真有其人,其所居之昆侖亦指雪峰山[20]。按本文認定的標準,此“白桔”“金桔”可以認定為栽培物;“白桔”區(qū)別于“金桔(金柑)”應為桔子?!读邢蓚鳌冯m然是西漢劉向整理成書,但所記載的是周穆王之事,又有《周本紀》《竹書紀年》等記載周穆王到達過沅水流域,故可以視為西周史實。
根據以上分析,西周周昭王至周穆王時期(公元前1084—前949年)安江所在沅水流域即有了桔、柚栽培。國外最早柑桔記載,一般認為是古希臘·西奧弗拉斯塔《植物的來源》關于枸櫞的故事,據信歐洲的枸櫞是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東征印度時引入歐洲的[2]。枸櫞還不是真正栽培柑桔,歐洲最初引入也是作為香料栽種的。據本文背景材料,與中國毗鄰的印度及東南亞是研究柑桔栽培起源應該關注的地方。根據日本·田中《柑桔的研究》一書推測,印度等柑桔栽培大至始于公元1世紀,因為田中認定印度柑桔栽培晚于中國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西漢末成書)[3]。兩相比較可知,中國柑桔栽培比亞洲其他國家早出1 000多年,比歐洲引入枸櫞早出500多年。以此為據,安江所在沅水流域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柑桔栽培地。
找到世界最早柑桔栽培地只是論證柑桔栽培起源地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求證安江一帶是世界柑桔栽培起源地還必須證明國內外栽培柑桔種或技術是從沅水流域傳播過去的。有什么辦法證明這一點呢?本研究收集了所能收集到的中國西周至清末有關柑桔記載史料86條,現將其按年代順序列出來 (東漢以前史料全部列入,東漢及東漢以后的史料選擇有代表性的列入)加以解讀,試圖從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晏子春秋》卷六載:“晏子于楚,楚王進桔,置削,晏子不剖而並食之?!标套樱??—前500年)吃桔子不會剝皮這一細節(jié),說明公元前五世紀時楚國以外的其他廣大地區(qū)“桔”還是稀有之物;也說明此“桔”不是寬皮桔(柑、桔不必用刀削皮)而可能是甜橙類。
《列子·湯問》(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年在世)載:“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櫾。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按本文認定“栽培”的標準及上文的分析,此“櫾”當為野生物,與栽培無關。
約公元前 370年成書的《禹貢》載:“揚州……桔柚錫貢”“荊州……厥貢苞匭菁茅”。西漢孔安國注“錫”為命令之意,注“包”為桔柚的代稱,注“匭”為包裝柑桔的匣子。揚州桔柚有命令才納貢,荊州桔柚必須納貢且要求用精包裝,說明荊州桔柚比揚州桔柚品質更好?!队碡暋分G州在哪?唐《元和郡縣志》云:“《禹貢》荊州之域在楚之南境(洞庭湖以南)”。《禹貢》之揚州又在哪?東晉·孔安國認為它包括今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諸省,但東漢鄭玄認為“古揚州止于五嶺之北”即今江西西南地區(qū)(依據見清光緒朱氏槐盧家塾??緦O星衍《尚書古今文注疏》)。戰(zhàn)國楚簡《容成氏》支持鄭玄之說,因為《容成氏》所言“九州”是以楚國為中心的,遠沒有傳世文獻所言那么廣大[21]?!队碡暋返挠涊d,說明戰(zhàn)國中期桔柚栽培己發(fā)展到五嶺以北的今江西西南一帶。
屈原 (公元前340—前278年)《桔頌》載:“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此“南國”即指楚南。有研究稱屈原之《桔頌》是《涉江》沅水之作[22]。從《涉江》內容看,屈原“涉江”重點區(qū)域在辰溪、溆浦、洪江、芷江等地,這說明安江所在的沅水流域中上游地區(qū)是屈原時代桔子的重點產區(qū)。
《周禮·考工記》(成書戰(zhàn)國末與屈原《桔頌》年代相當)載:“桔逾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從科學眼光看“桔變枳”是不可能的。有人認為是古人將南方桔枝嫁接在北方枳上,桔芽被凍死只存枳而產生的誤解,這種解讀實在太勉強。本研究認為古人所指“桔變枳”是指野生柑桔類植物因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而發(fā)生的自然漸變,與引種、栽培無關。其實上文“晏子于楚”就說過“桔逾淮為枳”、《列子》也說“(櫾)渡淮而北而化為枳”,這都是古人對野生柑桔地理分布的一種主觀認識,都與栽培無關。
呂不韋 (公元前292—前235年)《呂氏春秋·本味篇》載:“果之美者,江浦之桔,云夢之柚,漢上之卷所以致之。”“云夢”是洞庭湖的古稱,“江浦”泛指洞庭湖“九江”流域,上下兩句合指戰(zhàn)國時期今湖南地區(qū)所產桔柚品質最好。
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園?!薄妒酚洝冯m成書西漢,但《蘇秦傳》引用的是戰(zhàn)國史料,說明戰(zhàn)國末年柑桔已成為楚國最重要的栽培果樹。
西漢司馬相如 (公元前179—前118年)的《子虛賦》描述楚國滿地“桔柚芬芳”,《上林賦》描述楚地“盧桔夏熟,黃甘橙楱”,這里的“甘”(即柑)、“盧桔”(明《本草綱目》注為“金桔”即金柑)、“橙”(當指甜橙)、“楱”(司馬光《類篇》注為武陵一種“桔類”),都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柑桔稱謂。有學者認為《上林賦》所涉“上林院”是指陜西西安漢代的皇家園林[3]。我們認為此“上林院”和《子虛賦》一樣也是司馬相如虛構的場境,其核心地域亦在楚南,因為他言明其邊界“左蒼梧(楚之蒼梧郡在湘水中上游地區(qū)),右西極,丹水(廣西境內)更其南,紫淵(云夢澤)徑其北”。這說明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柑桔栽培向西南擴展到廣西、貴州一帶。
公元前104年成書的《史記·貨殖列傳》載:“蜀、漢、江陵千樹桔……與千戶侯等”。西漢·楊雄《蜀都賦》(前15年)載:“西有鹽泉鐵冶,桔林銅陵……羅諸圃,敐緣畛,黃甘諸柘,柿桃杏李,枇杷杜樼栗,棠黎離支,雜以梴橙”。班固(32—92 年)《漢書·地理志》載:巴郡“朐忍,容毋水所出,南有桔官”。張衡 (78—139年)《南都賦》提到“穰橙鄧桔”,其中“穰”是指穰縣,在今河南境內,“鄧”是指鄧縣,在今湖北襄陽附近[23]。這四條史料說明兩漢時期楚北 (今湖北漢水流域)、楚西北(今重慶)一帶的“桔”“橙”栽培成為重要產業(yè),且最北端發(fā)展到河南一帶、最西端發(fā)展到四川成都以西地區(qū)。
習鑿齒《襄陽耆舊傳》載:東漢李衡于“武陵龍陽氾洲上作宅,種柑桔千株,敕兒曰:吾有木奴千頭,不責汝衣食”。此“龍陽”即古之辰陽今之辰溪縣,據《辰溪縣志》其境內至今仍有“木奴州”地名。這說明兩漢時期沅水流域柑桔栽培效益極好。
西晉·郭義恭《廣志》(270 年)載:“成都有柚,大如升?!憋赌戏讲菽緺睢罚?04年)載明:“嶺南”“南?!薄磅又骸?廣大地區(qū)出產 “桔”“黃柑”“橙”“枸櫞”。這兩則史料說明西晉時柚類已發(fā)展到西域成都一帶,而與楚南連片的廣西、廣東及越南(跤趾)一帶也有了多種柑桔栽培。
到了唐代,中國柑桔栽培發(fā)展到與現代基本相當的區(qū)域范圍?!缎绿茣さ乩碇尽妨信e向朝廷納貢柑桔的就有山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淮南道等20多個州,涉及今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及陜南等廣大地區(qū)。唐·陳藏器《本草拾遺》從醫(yī)藥角度涉及到的柑桔種類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等柑類及朱桔、乳桔、塌桔、山桔、黃淡子等桔類,還描述“嶺南有柚大如冬瓜”。
唐代的洪江市(當時稱龍標縣)桔、柚、橙栽培相當普遍。詩人王昌齡貶為龍標縣尉時留下詩句:“醉別江樓桔柚香”(《送魏二》),“楚國橙桔暗,吳門煙雨愁”(《送李擢游江東》)。
南宋·韓彥直《永嘉桔錄》(1178年)一書記錄了27種柑桔種類或品種,包括柑、桔、橙、酸橙、枸櫞、枳、金柑等,其中卻不見有柚。《桔錄》是以今浙江溫州、黃巖一帶為重點描述對象的,這說明柚類傳入長江下游地區(qū)是宋代以后的事,也佐證了前文提到的《禹貢》所載“桔柚錫貢”的揚州不包括今江、浙地區(qū)。
清康熙 《黔陽縣志》卷四載:“果之品(有)……橙、柚、柑、桔……金桔”。同治《黔陽縣志》載:境內“柑桔實繁味別,他邑不能及,故人爭趨焉?!?/p>
梳理、解讀自西周以降的柑桔文獻說明3個問題:
一是說明安江或黔陽(都是先秦古地名)自《詩經》“有條有梅”開始一直是中國柑桔一個重要的地理標志,以此為基點的沅水流域柑桔品味最好,生產效益最佳。
二是說明以安江為基點的沅水流域自古就是一個柑桔種質多樣性中心,因為中國古文獻中的“桔”“柚”“橙”“甘(柑)”“盧桔(金桔)”(金桔)、“白桔”“楱”等柑桔種類或品種都是在這片土地上最早開始栽培的。
三是說明中國歷史上柑桔栽培都是從沅水流域漸次向周邊傳播而發(fā)展起來的,因為其周邊地區(qū)柑桔出現的年代遲早與距離遠近呈現明顯的對應關系,即與此地距離越近的地方柑桔栽培越早,距離越遠的地方柑桔栽培越遲。大約戰(zhàn)國中期柑桔栽培由沅水流域發(fā)展到楚國全境,同時東南擴展到湘、桂、贛邊境地區(qū);兩漢時期向南發(fā)展到廣西及西南貴州一帶,向北發(fā)展到河南及西北重慶、四川一帶;兩晉時期向南及東南發(fā)展到廣東沿海與越南一帶;到唐代遍及中國境內所有適宜柑桔種植的區(qū)域。在桔、柑、橙、柚諸種中,柚類傳播的時間相對要晚一些。以上傳播年代是以文獻記載劃線的,實際可能會早出幾十年到幾百年,因為某地從試種到形成氣候規(guī)模再到書面記載需要一個過程。
關于世界栽培柑桔的傳播路線,過去主張柑桔起源于印度的田中認為,中國的柚、橙等柑桔原種是從印度經緬甸邊境進入我國云南、進而發(fā)展起來的[3]。國內有支持田中的學者還認為湖南安江一帶的甜橙等是云貴高原傳入或者是17世紀中葉商人從廣東引入的[24]。主張柑桔起源中國的國外學者Spiegel-Roy和Goldschmidt認為,緬甸及印度的柑桔原種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隨著遷徙帶過去的[2],國內柳子明[3]、葉蔭民[4]認為印度及緬甸的柑桔原種是從中國云南怒江隨水流由上而下帶過去的。本文疏理出的中國柑桔發(fā)展脈絡支持了柑桔傳播起于中國的觀點,并證明人類活動是傳播的主渠道。具體可能由兩條通道傳入東南亞與印度:一條就是《南方草木狀》所表達的路線,即從湘西南入境廣西至廣東沿海,同時由廣西傳入越南、泰國等東南亞諸國;另一條年代更早的傳播路線則從中國云南出境東南亞。鄧秀新有一個觀點,認為歐洲公元前3世紀引入的枸櫞是從四川經 “蜀身毒道”進入云南、緬甸、印度傳播過去的[2]。而文化人類學家林河有研究稱:中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起于4 000年前的古黔陽”,認為“南方絲路”是從湖南沅水起步經貴州、四川、云南出境[25]。這樣就與“蜀身毒道”合為一途,將安江“物種天堂”有機地聯到了一塊。
應該說,中國柑桔對外傳播不會只是一次性的,也不會僅僅是東南亞。田中長三郎雖然主張中國不是柑桔起源地,但他也認為日本與歐洲的甜橙、酸橙是公元300—400年間從中國直接引入的,認為日本的部分桔類(如C.kinokuni Hort)是從中國浙江黃巖引入的,認為日本的香橙是中國東北經朝鮮傳入的[26]。總之最早的栽培地最有可能是傳播的起點地。
柑桔起源亞洲己為世界所公認;亞洲同時也是世界最重要的農業(yè)起源地:距今8 500~7 000年時己形成稻作農耕部落[27]。于是可以肯定,世界柑桔栽培起源地在亞洲,其起源年代應晚于稻作農耕年代,因為糧食作物是部落形成的基礎。
安江“物種天堂”是一個世界罕見的柑桔多樣性中心,其所在區(qū)域有文獻記載的柑桔栽培史在3 000年以上,為己知世界之最,而且其農耕歷史是世界最早者之一。如此似乎可以認定安江一帶就是世界柑桔栽培起源地。但是本研究收集的柑桔栽培原始史料限于中國,所比較的國外資料是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再一個問題,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也有7 000年以上的稻作歷史,只是古印度文明后來因故中斷了,這就不能排除印度等國也有過同樣早的柑桔栽培。因此,本研究只能這樣認定:以安江“物種天堂”為基點的沅水流域是世界最重要的柑桔栽培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