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東,劉興文,李福兵,胡曉莉
桑寄生與槲寄生雖然自1977版《藥典》一部始,已分別單列,但如今在中醫(yī)藥臨床中仍常被混用,大多中醫(yī)生乃至中藥師也不太清楚二者的異同。如今北方用槲寄生,南方多用桑寄生入藥,有的醫(yī)院中藥房兩種寄生都有,中醫(yī)生大多不太清楚二者異同,造成處方藥名不準確而影響到臨床療效,藥學人員也多半只知藥典標準而不清楚其歷史脈絡,只知道照處方名和藥典標準配藥,造成該付槲寄生的處方很多都給付了桑寄生。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現(xiàn)在的混亂境況?槲寄生與桑寄生有什么不同?又有何淵源?我們該如何準確識別、正確使用呢?目前文獻報道兩者性狀差異及混偽品鑒別的較多,從本草淵源上說清楚兩者關系及臨床應用的較少。所以,很有必要從本草文獻的角度再仔細考證它倆之間的關系。
桑寄生為桑寄生科桑寄生屬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帶葉莖枝[1]。別名:廣寄生、寄生。槲寄生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屬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帶葉莖枝[1]。別名:北寄生、柳寄生、桑寄生??梢娚<纳c槲寄生是同科不同屬和種的半寄生植物,按現(xiàn)代植物分類學我國有桑寄生植物3科,13屬,75種,12變種,比較復雜[2]。其中一些寄生也冒充或混做桑寄生和槲寄生用,比如紅花寄生、栗毛寄生、毛葉寄生、楓香槲寄生、綠莖槲寄生、扁枝槲寄生等。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東漢):“桑上寄生: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發(fā)齒,長須眉。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3]?!彪m未言及形態(tài),但有描述味苦,考察現(xiàn)在兩種飲片發(fā)現(xiàn),桑寄生味淡微澀,槲寄生味苦發(fā)黏可知,《本經(jīng)》所載之桑上寄生符合槲寄生味苦的特征,應為槲寄生。
《名醫(yī)別錄》(漢末):“桑上寄生,味甘,無毒......一名蔦。生宏農(nóng)桑樹上,三月三日,采莖,陰干[4]?!薄昂朕r(nóng)”為現(xiàn)河南省靈寶縣北,為槲寄生分布區(qū)域,無桑寄分布。故可見《名醫(yī)別錄》所載之桑上寄生也為槲寄生。
《新修本草》(657-659年):“寄生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子黃,大如小棗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葉無陰陽,如細柳葉,厚肌。莖粗短[5]。”虢州即古弘農(nóng),為現(xiàn)在河南靈寶縣。此處性狀描述與槲寄生一致。同時說明自唐朝起,已有多種宿主的寄生出現(xiàn),同做桑寄生用,也是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槲(虢)寄生之名,同時說明槲(虢)寄生方為道地藥材,估計也是后來植物分類學家命名槲寄生的部分原因。
《蜀本草》(935-960年):“諸樹多有寄生,莖、葉并相似。葉如橘而厚軟,莖如槐而肥脆。今處處有,方家惟須桑上者,然非自采即難以別,可斷莖而視之,以色深黃者為驗[6]?!鄙<纳鸀樾」嗄緺?,葉橢圓形(長3~8cm,寬2~5cm),葉背常有黃柔毛,革質(zhì),斷面皮色紅棕,木部色淺;槲寄生葉長橢圓肥厚無毛革質(zhì)狀,且斷面色黃,可見《蜀本草》記述與槲寄生性狀特征高度吻合。
《本草圖經(jīng)》(1061年):“出弘農(nóng)山谷桑上,今處處有之……葉似橘而厚軟,莖似槐枝而肥脆;三、四月生花,黃白色,六、七月結(jié)實,黃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采莖葉,陰干[7]?!睆闹参镄螒B(tài)描述可知,肯定為槲寄生無疑。
《證類本草》(1082年):“然殊難辨別、醫(yī)家非自采不敢用。或云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并實中有汁稠粘者為真。[8]”從性狀鑒別關鍵兩個要點與槲寄生完全吻合,現(xiàn)代植物學研究發(fā)現(xiàn)槲寄生與桑寄生均有寄生于桑樹者,古代采藥人常見桑樹上寄生之物便以為桑寄生而采之,以及當時信息物流不發(fā)達就地取材等因素導致兩者長期混用,從該處也能看出,除了寄生品種性狀特征,古人也特別注重寄生的宿主一定要是桑。
《滇南本草》(1436年):“生槐樹者,主治大腸下血、腸風帶血、痔漏。生桑樹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濕痹。生花椒樹者,治脾胃寒冷,嘔吐惡心翻胃;又用治梅瘡毒,婦人下元虛寒或崩漏[9]。”此處描述功效主要是祛風濕、通經(jīng)絡,止痛,加之產(chǎn)于云南,據(jù)現(xiàn)代植物分布考察云南無槲寄生分布,此處應該是指桑寄生。另外此處記述了不同宿主對桑寄生功效有不同影響。
《本草綱目》(1578年):“寄生高者二三尺。其葉圓而微尖,厚而柔,面青而光澤,背淡紫而有茸。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10]?!崩顣r珍所言“葉圓而微尖,厚而柔”為槲寄生的特征,“背淡紫而有茸”又與桑寄生植物特征相似,應為桑寄生,這也許是因為湖北與川蜀及河南相鄰,且川蜀之地歷來就有種桑養(yǎng)蠶的生產(chǎn)生活習慣,所以川蜀之地所產(chǎn)的桑寄生會銷往湖北,同時可能也有來自河南(離湖北近)的槲寄生。從“人言川蜀桑多,時有生者。他處鮮得”可推測當年李時珍很可能并未到四川實地考察過桑寄生,只是參考了以前的本草著作結(jié)合當?shù)丶纳幉那闆r以及聽別人所言而記述,否則也不會在植物特征描述中顯得有些混雜難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1625年):“味苦、甘、平,無毒。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種種疾病,莫不悉由血虛有熱所發(fā),此藥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祛濕,故亦療痹[11]?!彼越砸匝a肝腎、益血為主要功效,充肌膚亦為補血滋陰的作用,可推測應為莖葉質(zhì)肉潤之槲寄生,而非質(zhì)地“柴”性強,味澀之桑寄生。
《本草備要》(1694年):“他樹多寄生,以桑上采者為真,雜樹恐反有害。莖葉并用[12]?!遍渭纳鸀榍o葉入藥,桑寄生是枝葉入藥??梢姶颂幰仓搁渭纳娬{(diào)了宿主一定要是桑樹。
《本草求真》(1769年):“桑寄生專入肝、腎。感桑精氣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熱,號為補腎補血要劑......[13]。” 此處亦提到“味苦”,補肝腎、滋陰補血作用槲寄生優(yōu)于桑寄生,可知亦指槲寄生。
從以上文獻記載可知,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始,歷代本草所用之桑(上)寄生大多為現(xiàn)藥典所載寄生于桑樹上之槲寄生,桑寄生及桑寄生屬的它種植物常作為桑(上)寄生的混偽品偶有提及。從兩種藥材的植物來源、性狀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特別是歷代文獻的應用歷史來看,都是不同的,理應區(qū)別對待,雖然藥典記載的功效兩者毫無二致,但是仍然應該加以區(qū)別使用。臨床使用上,槲寄生長于補: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桑寄生長于通:祛風濕、通經(jīng)絡。
槲寄生和桑寄生長期混用,功效在諸多本草文獻及藥典中也未見不同,均為“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補血安胎[1]。”臨床用于治療腎虛所引起的一些諸如腰痛筋弱、風濕痹痛、胎動不安,崩漏經(jīng)多,產(chǎn)后乳汁不下,頭暈目眩等癥狀。但是兩種寄生來源不同,性味(一個苦一個澀)、質(zhì)地(一個質(zhì)稍柔潤,一個顯柴性)、顏色(一個皮部木質(zhì)部色黃一個皮色紅棕,木部色淺)各異,功效不盡一致。桑寄生在《滇南本草》中最初記載功效是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濕痹,可見桑寄生長于祛風除濕止痛(抗炎作用顯著),槲寄生長于補肝腎、滋陰養(yǎng)血安胎(降壓作用很強、抗腫瘤等)。化學成分:桑寄生含 蓄苷、槲皮素等,槲寄生含齊墩果酸、圣草酚和高圣草素、及槲寄生新苷Ⅰ~Ⅶ?,F(xiàn)代藥理研究:桑寄生有較強降壓作用,抗炎作用顯著[14],槲寄生莖和葉的提取液有很強降壓作用,且有強心作用,無抗炎作用;槲寄生所含的蛋白質(zhì)、多肽類物質(zhì),對多種惡性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提取物還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15]。兩種寄生的長期混用容易出現(xiàn)中藥處方療效不穩(wěn)定。
(1)桑寄生自《唐本草》時代起已發(fā)現(xiàn)有寄生于槲、櫸柳、水楊、楓等樹上做桑(上)寄生入藥的情況,提出“惟虢州有桑上者”為正,也是桑(上)寄生最早的道地產(chǎn)區(qū)(現(xiàn)河南靈寶縣)記載。
(2)到五代十國時期的《蜀本草》則明確指出了桑(上)寄生藥材的性狀鑒別要點“可斷莖而視之,以色深黃者為驗?!闭f明已經(jīng)有了混偽品出現(xiàn)。
(3)明代《滇南本草》(1436年)是第一本記載(廣)桑寄生入藥的本草書籍。明確桑寄生功效“治筋骨疼痛,走筋絡,風寒濕痹。”之后的本草著作所記載的仍以槲寄生做桑(上)寄生入藥為主。
(4)《中國藥典》一部自1977版從植物分類學的角度把槲寄生與桑寄生分別單列了,但是兩者的功效和臨床用途直至2015版《藥典》記述仍完全一致,這難免不夠嚴謹。
(5)《植物學大辭典》1918年版把Lorantheceae譯為槲寄生,此后“槲寄生”一詞便在中藥學界廣為應用。結(jié)果真正的桑(上)寄生便被叫做了槲寄生,主產(chǎn)云南和兩廣的廣寄生卻被叫做了桑寄生。
(6)《中國藥典》1977年版起因為物種來源不同的原因已將槲寄生與桑寄生分列為兩種中藥,但是在功能主治的內(nèi)容上又描述完全一致。這明顯與千百年來長時間兩者混做桑寄生使用有關,但是很顯然物種來源和宿主對桑寄生的功效都有重要影響,所以它們二者的功效也是有差異的,藥典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加以區(qū)別,以便更好指導臨床中醫(yī)師準確用藥。《上海市中藥飲品炮制規(guī)范》1980版仍注明槲寄生作桑寄生用。
(7)有專家曾對中國的槲寄生使用情況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北方各省使用的桑寄生為槲寄生,也稱北寄生;西南等地將兩廣和云南所產(chǎn)的廣寄生做桑寄生用,另主要還有4種同屬植物作槲寄生用,它們分別是:槲寄生、扁枝槲寄生、楓香槲寄生、綠莖槲寄生,此外,還有棱枝槲寄生、柄果槲寄生、卵葉槲寄生和線葉槲寄生等??梢娋腿珖傮w情況來說槲寄生仍然是當今臨床應用的主流品種,這也符合本草沿革,只是名字因為植物分類學名稱的原因被叫做了槲寄生。
(8)藥效活性主要為黃酮類化合物,且多以黃酮苷形式存在,但桑寄生的黃酮苷主要是槲皮素,槲寄生的黃酮苷主要是圣草酚和高圣草素。桑寄生不含齊墩果酸;槲寄生含齊墩果酸,而齊墩果酸具有消炎、強心、利尿、抗心律失常和抑制瘤株生長作用。桑寄生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和較強的降壓作用;槲寄生則具有很強的降壓作用,抗炎作用卻不明顯。研究表明,槲寄生可通過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抗腫瘤。
(9)從兩種藥材的植物來源、性狀特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特別是歷代文獻的應用歷史來看,都是不同的,理應區(qū)別對待,雖然藥典記載的功效兩者毫無二致,但是仍然應該加以區(qū)別使用。
(10)今之桑寄生與槲寄生少有來自以桑為宿主者,究竟來自哪些宿主的可用,哪些又不可用,功效有何不同,哪些質(zhì)優(yōu),哪些質(zhì)次,哪些不可用?亟待深入研究,只有藥品來源和質(zhì)量可靠,方可保證臨床療效。從歷代本草綜合考證來看桑寄生之名其實更應該屬于現(xiàn)在藥典之槲寄生,藥典之桑寄生則建議更名為寄生或廣寄生,別因為植物分類學的原因把本草記載的桑(上)寄生改為槲寄生,而不正宗的廣寄生還給叫成了桑寄生,這很容易讓人混淆,本該用槲寄生的處方結(jié)果用成了桑(廣)寄生,而且在功能主治的描述上兩者也應該有所區(qū)別,以便更好的指導臨床準確應用,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