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梅
布魯氏桿菌病又稱之為馬耳他熱或波浪熱,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傳染病,多分布西北、東北等地畜牧區(qū)。我國流行的主要是羊種布魯氏桿菌,其次為牛種布魯氏桿菌[1]。布魯氏桿菌主要是通過體表黏膜接觸進入人體,或接觸牛、羊等家畜,飲用未經過消毒的乳品等,最易侵犯脊柱。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15例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MRI表現(xiàn)診斷本病及鑒別診斷,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15例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29~65歲;農村13例,城市2例;侵犯部位:腰椎10例,胸椎4例,頸椎1例;牛羊直接接觸史(飼養(yǎng)業(yè)、獸醫(yī))10例,喜食涮羊肉1例,喜歡喝羊奶4例。均經標準布魯氏桿菌血清凝聚實驗和琥紅平板凝集實驗(RBP)確診。臨床多表現(xiàn)乏力、多汗、關節(jié)痛,全身中毒癥狀明顯,部分患者大關節(jié)游走性疼痛。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患者表現(xiàn)為受累椎體處疼痛,呈持續(xù)性,常有叩擊痛,病變周圍肌緊張,少有脊髓壓迫癥狀。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 本組所有病例均由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標準布魯氏桿菌血清試管凝聚實驗(SAT):結果均為陽性,滴度>1∶200,RBP(+),聚合酶鏈反應(PCR)(+),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ELISA)檢測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M/IgG(+)。本組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6例;血沉快9例,范圍在40~90 mm/h;結核菌素實驗陰性15例。
1.2.2 MRI檢查 應用MRI 1.5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重復時間(TR)450 ms]、T2WI[TR 4200 ms,回波時間(TE)120 ms]和STIR序列(TR 4000 ms,反轉時間TI 120 ms,TE 30 ms)進行橫斷、冠狀位、矢狀位掃描。所有病例均行MRI增強掃描,按0.2 mmol/kg,給予GD-DTPA靜脈注射,T1WI抑脂序列增強掃描。
2.1 病變部位情況 腰椎10例,胸椎4例,頸椎1例。椎體形態(tài)正常,病變椎體均有信號異常,T1WI低信號,T2WI/STIR高信號影。其中椎體骨質破壞、碎裂5例,椎間隙變窄10例,15例均有椎間盤受累。13例周圍軟組織腫脹,增強后,椎體及周圍軟組織均較明顯不均勻強化。
2.2 MRI表現(xiàn) MRI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骨質和周圍軟組織的信號異常。椎體呈不均勻信號,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影,周圍軟組織腫脹,增強后,椎體及周圍軟組織均較明顯強化,且軟組織內可見不規(guī)則增強的膿腫壁。椎間隙變窄,破壞的椎間盤和炎性肉芽組織突入椎管,相應水平脊髓受壓。慢性期病變反復發(fā)作,信號可不均勻。椎體可有明顯不規(guī)則骨質硬化,椎體前部形成鸚鵡嘴樣的骨贅,為本病的特征性表現(xiàn)。
布魯氏桿菌病又稱馬耳他熱、波浪熱,由各型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傳染性及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多發(fā)生于有病畜接觸史者,或與含菌標本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以及飲用未經消毒的乳制品或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該病最易侵犯脊柱,常見腰椎,其次為胸椎、頸椎。MRI 可早期發(fā)現(xiàn)骨質及其周圍軟組織的信號異常,病變骨在T1WI呈低信號,T2WI為高信號[2,3]。周圍軟組織改變,常顯示為厚壁、不規(guī)則的強化,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而脊柱結核,常表現(xiàn)膿腫壁薄、與周圍組織界限尚清晰。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常累積椎間隙,使其變窄,形成的膿腫主要位于受累椎間盤的周圍,不發(fā)生流注現(xiàn)象,椎體破壞較輕。此點可與脊柱結核相鑒別[4,5]。
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臨床表現(xiàn)多樣易變,但以乏力、多汗,脊柱痛最為多見,半數(shù)以上可同時有此三種癥狀,稱為“慢性布病綜合征”。急性期常有發(fā)熱,疼痛劇烈,且僅限于受累的脊椎周圍。多發(fā)生于腰椎,無脊髓損傷癥狀。穿刺膿液表現(xiàn)為粉紅色、洗肉水樣。血常規(guī)常介于正常和異常之間[7]。
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需與以下幾種疾病相鑒別。①脊柱結核:好發(fā)于胸腰椎交界處,其次為腰骶椎交界處,上至胸椎及頸椎,骶尾椎發(fā)病最少,病變常累及2個椎體以上。易侵犯椎間盤及相鄰椎體,以椎體骨質破壞為主,可伴有增生,椎體周圍軟組織可形成寒性膿腫,且膿腫有流注趨勢,增強掃描軟組織呈環(huán)形強化,椎體明顯強化。布魯氏桿菌病所造成的骨關節(jié)改變,具有典型的流行病學,典型的臨床癥狀,白細胞計數(shù)偏低或正常,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高,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可做出正確診斷[8,9]。②化膿性脊椎炎:臨床起病急驟、寒戰(zhàn)、高熱、白細胞升高等表現(xiàn),局部可有紅、腫、熱、痛,全身中毒癥狀明顯,腰椎多見,椎體邊緣及負重部位均可侵犯,軟組織受累范圍較小且較彌散,少有膿腫形成。增強掃描侵犯椎體及軟組織呈較均勻強化。③脊椎轉移瘤:常有原發(fā)腫瘤病史,老年人多見,較少侵及椎間盤,常多椎體跳躍式骨質破壞,附件可受累。④椎間盤炎:受累椎體相鄰邊緣信號異常,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與正常椎體分界清晰,T2壓脂呈低信號,無骨質破壞,增強后可有強化,周圍軟組織無異常改變。
布魯氏桿菌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牧區(qū)較為常見,根據(jù)流行病學、典型臨床表現(xiàn)、血清免疫學試驗,能做出明確診斷。部分經臨床及時治療可痊愈,部分復發(fā)或遷延不愈,造成骨關節(jié)損壞。MRI掃描是重要影像檢查手段,根據(jù)病情需要,合理利用,對本病的診斷及治療幫助較大。
總之,布魯氏桿菌性脊柱炎具有特征性MRI表現(xiàn),對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