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俊 朱希法 陳日新 李順東
1 浙江省臺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2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滎輸治外經”,《難經·六十八難》云“輸主體重節(jié)痛”。筆者從中得到啟示,在落枕疼痛出現位置進行經絡辨證,取疼痛所屬經脈的“輸穴”進行針刺,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58例患者均來源于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臺州市中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及病房。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11~52歲;病程2小時~5天。患者均因頸項脹痛,頸項部活動不利就診,診斷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落枕的診斷標準[1]。
1.2 辨證分型:根據患者疼痛出現的部位進行經絡辨證,分為:①督脈型:疼痛在頸椎正中,頸椎棘突或棘突間棘突韌帶有壓痛,第七頸椎棘突常最明顯,低頭仰頭疼痛加重,牽拉感,共有9例;②太陽經型:疼痛在脊椎兩側、肩胛骨內側緣及下緣,菱形肌旁,疼痛多以左右斜轉加重,不易觸及,共有11例;③少陽經型:疼痛在太陽經外側,多在肩胛岡上緣,共有16例;④陽明經型:疼痛在頸椎側面,胸鎖乳突肌前后緣,多以左右旋轉障礙或疼痛加劇,共有22例。
取穴:督脈型取后溪;太陽經型取后溪、束骨;少陽經型取中渚、足臨泣;陽明經型取三間。操作:患者取坐位,以0.3mm×40.0mm毫針針刺后溪,向對側三間透刺;針刺束骨向足跟方向斜刺;針刺中渚向掌根方向斜刺;針刺足臨泣向足跟方向斜刺;針刺三間,向后溪透刺。以上穴位均輕插重提,用瀉法,治療取單穴或雙穴,取對側穴位,隨咳進針,進針得氣后,醫(yī)者協(xié)助患者活動頸項部,活動幅度宜大,頻率宜慢,活動2min,留針15min。每天1次,治療3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落枕的療效標準[1]。58例患者中31例治愈(頸項部疼痛、酸脹消失,壓痛點消失,頸部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其中針刺1次治愈19例,2次治愈8例,3次治愈4例;27例好轉(頸項部疼痛減輕,頸部活動改善);0例未愈(癥狀無改善)。
患者,女,26歲。銀行職員。2017年8月17日就診。主訴:頸項部疼痛活動不利1天,晨起后在無明顯誘因情況下出現頸項部疼痛,活動不利,上午上班后疼痛加重,至下午無法繼續(xù)上班,遂來我院針灸科就診,查體:患者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項部肌肉僵硬,左側肩胛骨上緣觸及一條索狀結節(jié),壓痛明顯,轉頭疼痛加劇,行走時脖子歪向左側。無頭暈,無雙上肢麻木。頸椎正側位片示:頸椎退行性變。診斷:落枕(少陽型)。予以針刺對側中渚,隨咳進針,朝向掌根方向,深刺25mm,協(xié)助患者活動頸項部,最大角度,緩慢轉動,活動2min后,患者訴疼痛明顯減輕,頭可恢復正常位置,留針15min,拔針后,患者頸部疼痛明顯減輕,頭可左右轉動,尚有輕微酸脹和牽拉感,囑患者頸部保暖。連續(xù)治療3天,疼痛完全消失,囑患者加強頸部功能鍛煉。
落枕又稱“失枕”“頸筋急”,屬于中醫(yī)學中“痹證”的范疇,系由睡眠時頸部位置不當,或因負重頸部扭轉,或風寒侵襲項背,導致局部脈絡受損,經氣不調,以單純性頸項強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根據經絡辨證,落枕疼痛部位屬于督脈者,取小腸經輸穴后溪,后溪也為督脈的八脈交會穴,故能激發(fā)督脈經氣感傳而起治療作用;疼痛部位屬于陽明經者,取陽明經輸穴三間,三間穴在第二掌骨側全息圖中,對應的部位也屬頸椎的部位,故能疏通陽明經氣血而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疼痛部位屬于少陽經者,取少陽經輸穴中渚、足臨泣,取中渚療效不顯著時,取同名經輸穴足臨泣加強經氣感傳,提高治療效果;疼痛部位屬于太陽經者,取太陽經輸穴后溪、束骨,取后溪療效不顯著時,取同名經輸穴束骨加強經氣感傳,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