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
白血病患兒的臨床相關研究多見,而免疫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點方面。臨床中與免疫相關的指標較多,其中Th1及Th17均是常見的免疫相關指標[1],同時上述指標在白血病患兒中的表達可見,但是對于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干預措施指導意義研究不足,因此認為外周血Th1及Th17相關因子在本類患兒中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故本研究就白血病患兒外周血Th1及Th17相關因子的表達情況進行探究與分析,結果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的52例白血病患兒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同齡的52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1.8~ 12.2歲,平均年齡(6.3±2.0)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17例;年齡1.9~12.5歲,平均年齡(6.5±2.1)歲;其中急性白血病患兒34例,慢性白血病患兒18例。兩組的性別與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對象家長均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采集兩組研究對象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采集量為3.0 ml,于采集的30 min內送檢,檢測指標為外周血Th1及Th17相關因子,其中Th1相關因子為IFN-γ及IL-12,Th17相關因子為IL-17及IL-23,由兩名檢驗人員以酶聯(lián)免疫法(每項指標對應的酶聯(lián)免疫試劑盒)進行定量檢測,然后統(tǒng)計與比較兩組兒童的外周血Th1及Th17相關因子表達情況,比較觀察組中急性與慢性白血病患兒的外周血Th1及Th17 相關因子表達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外周血Th1相關因子表達情況比較 對照組兒童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46.56±5.68)、(96.63±8.99)pg/ml;觀察組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35.20±4.81)、(83.16±7.21)pg/ml。觀察組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28.46±4.35)、(75.35±6.75)pg/ml;觀察組慢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39.96±5.20)、(88.25±8.42)pg/ml。觀察組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均低于慢性白血病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的外周血Th17相關因子表達情況比較 對照組兒童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13.77±2.95)、(67.86±10.25)pg/ml;觀察組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8.96±1.99)、(46.90±8.27)pg/ml。觀察組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6.12±1.58)、(38.52±7.10)pg/ml;觀察組慢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11.56±2.64)、(56.73±9.66)pg/ml。觀察組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均低于慢性白血病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白血病患兒臨床多見,且預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是臨床研究較多的一類惡性腫瘤。對兒童的健康及生存安全造成極大不良影響。關于白血病患兒的各類研究多見,其中關于機體中較多血液及腦脊液指標的變化研究多見,而血液指標具有標本采集相對簡便、檢測效果較好等優(yōu)點,故認為對較多疾病相關指標的掌握意義較高[2,3]。
免疫變化作為白血病患兒中研究較多的方面,相關研究較多,其中Th1及Th17均是研究較多的方面,但是研究差異也普遍存在。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兒童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46.56±5.68)、(96.63±8.99)pg/ml;觀察組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35.20±4.81)、(83.16±7.21)pg/ml。觀察組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28.46±4.35)、(75.35±6.75)pg/ml;觀察組慢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分別為(39.96±5.20)、(88.25±8.42)pg/ml。觀察組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FN-γ及IL-12表達水平均低于慢性白血病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兒童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13.77±2.95)、(67.86±10.25)pg/ml;觀察組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8.96±1.99)、(46.90±8.27)pg/ml。觀察組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6.12±1.58)、(38.52±7.10)pg/ml;觀察組慢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分別為(11.56±2.64)、(56.73±9.66)pg/ml。觀察組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中急性白血病患兒的IL-17及IL-23表達水平均低于慢性白血病患兒,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作者認為與白血病細胞免疫修飾對上述免疫相關因子的抑制導致其表達水平較低有關[4],另外,上述水平的降低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腫瘤細胞株生長的情況,尤其是IFN-γ參與了其生長抑制作用[5-7],因此認為應重視對白血病患兒進行上述指標的監(jiān)測與調控。
綜上所述,白血病患兒外周血Th1及Th17相關因子的表達明顯異于健康兒童,且急性與慢性白血病患兒的表達差異明顯,因此在白血病患兒中的檢測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