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偉 王志煒
乳腺癌占女性腫瘤的25%~35%, 是一種女性人群常見的惡性腫瘤。乳腺癌治療的關鍵是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1]。乳腺癌臨床診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較多, 其中B超、磁共振成像(MRI)以及乳腺鉬靶X線等均為常用影像學方法, 而在靈敏度、特異度方面均存在一定限制。隨著臨床醫(yī)學影像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18F-FDG PET/CT也成為一種乳腺癌檢查的新方法, 在臨床診療中得到普及應用, 并獲得醫(yī)師的認可。18F-FDG PET/CT是利用正電子核素的一種放射性示蹤顯像技術, 通過結合CT精細解剖形態(tài)與PET功能顯像, 可對腫瘤病灶外觀變化進行準確反映, 也可觀察了解乳腺癌患者病灶的生理變化情況。分析標準攝取值(SUV值)可使診斷準確性顯著提高[2]。在乳腺癌臨床診斷時應用18F-FDG PET/CT可清楚顯示轉移病灶, 在臨床分期與治療方案確定方面也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的乳腺癌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 對術前應用18F-FDG PET/CT對乳腺癌術前診斷及分期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探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 均經手術病理確診, 具有完整的術前18F-FDG PET/CT檢查資料。60例患者年齡24~77歲, 平均年齡(45.29±5.41)歲;腫塊直徑0.5~6.0 cm, 平均腫塊直徑(3.65±3.65)cm;單側乳腺結節(jié)51例, 雙側乳腺結節(jié)9例。
1.2 方法 使用西門子Biograph True Point 64 PET/CT掃描儀。18F-FDG由北京原子高科廣州分公司提供, pH值約為7,放化純度>95%。患者檢查前禁食>6 h, 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7.8 mmol/L), 靜脈注射18F-FDG 3.70~5.55 MBq/kg, 靜臥45~60 min, 掃描前排盡尿液。先進行全身螺旋CT掃描, 管電壓120 kV, 管電流80 mA, 層厚3 mm。再進行全身 PET掃描,采集5~6個床位, 2 min/床位。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分析患者的術后病理診斷結果和18F-FDG PET/CT檢查的乳腺癌臨床分期、區(qū)域性淋巴結。使用CT掃描數據對PET數據進行衰減校正, 采用TrueX法重建圖像。獲得CT圖像、PET圖像及融合圖像。顯像后獲取圖像由2名具有豐富經驗的影像科醫(yī)師共同判讀,對病灶濃聚處勾畫感興趣區(qū)域(ROI), 測量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乳腺癌良惡性判斷臨界值為SUVma x 2.5, <2.5者為良性, >2.5者為惡性[4], 分析CT掃描圖像, 融合圖像上濃聚灶的解剖結構改變情況。排除生理因素影響后, 若顯像中出現異常FDG放射性濃聚灶, 則提示結節(jié)為陽性。
2.1 術后病理診斷結果 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 60例患者均患有乳腺癌, 其中侵潤性導管癌27例, 侵潤性小葉癌7例, 腋下淋巴轉移22例, 高分化腺癌4例。
2.2 乳腺癌臨床分期18F-FDG PET/CT檢查結果顯示,60例患者中Ⅰ期5例, Ⅱ期46例, Ⅲ期6例, Ⅳ期3例。51例Ⅰ~Ⅱ期患者中檢出:腋下淋巴結轉移20例, 同側內乳淋巴結4例, 鎖骨上窩淋巴結3例。
2.3 區(qū)域性淋巴結 淋巴結轉移是決定治療方法的重要指標依據。60例乳腺癌患者應用18F-FDG PET/CT檢查顯示,腋下淋巴結轉移20例, 手術病理診斷證實22例, 淋巴結轉移檢查正確率為90.91%(20/22)。3例鎖骨上窩淋巴結和4例同側內乳淋巴結均經術后病理檢查證實。
因惡性腫瘤病變早期患者未出現明顯癥狀及體征, 導致多數患者確診時, 病變已發(fā)展為中、晚期, 錯失最佳救治時機。與機體正常組織相比, 腫瘤病變組織具有較為突出的生物學特點, 例如, 腫瘤細胞生長速度、腫瘤蛋白合成速度明顯快于正常細胞, 且腫瘤組織學病變時間明顯早于形態(tài)學改變。因此, 根據腫瘤組織生物學特點可早期診斷腫瘤的良惡性, 實現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 為患者提供早期治愈可能[5-8]。PET顯像技術是利用正電子示蹤劑可參與腫瘤代謝活動的特異性, 更早期清晰顯示患者的腫瘤組織代謝變化情況, 具有較高敏感性, 可使早期診斷腫瘤目的得以實現。同時,應用PET顯像不僅可對腫瘤原發(fā)病灶早期發(fā)現, 也可對腫瘤遠處轉移灶進行早期探查, 有利于醫(yī)師對患者腫瘤全身累及情況進行觀察掌握, 進一步確定腫瘤分級與分期, 從而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18F-FDG顯像劑具有顯著功能性, 結構類似與葡萄糖,靜脈注射后可被腫瘤細胞大量吸收, 進而在已糖激酶作用下,形成18F-FDG-6磷酸, 滯留于腫瘤細胞內而顯像[9-11]。PET對于腫瘤解剖結構的定位缺乏準確性, PET/CT是通過多排CT所具有的高空間分辨率, 對于患者病灶解剖結構特點進行清晰顯示。通過有機集合PET顯像與CT顯像技術, 可為臨床醫(yī)師診斷提供更為準確的解剖定位, 精確描述腫瘤的代謝異常情況, 清晰描述腫瘤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之間存在的關系, 使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準確率顯著提高, 為臨床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依據[12,13]。
18F-FDG PET/CT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 可作為乳腺癌良惡性鑒別診斷、腫瘤分期的有效影像學依據, 同時在乳腺癌術后療效評估方面也具有指導意義。隨著臨床顯像劑與顯像技術的不斷改進完善,18F-FDG PET/CT檢查的準確性也得到顯著提高, 可為臨床診療的良好開展提供影像學依據, 進而實現早發(fā)現、早確診、早治療, 進一步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