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貽雨 蔣永江(通訊作者) 韋義軍 韋拔
(柳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廣西 柳州 545001)
患兒男性,24天新生兒,因“反應差、撤離呼吸機困難23天”轉入院?;純合的冈?9+1周剖宮產娩出,羊水Ⅲ°渾濁,Wt3200g,無窒息史。生后1天余出現精神差,吃奶差,呼吸淺慢,不哭,不鬧,口腔、鼻腔涌出鮮紅色血液3ml,查體雙肺可聞及細濕啰音,心率50次/分,心音低鈍,肢端冷,立即住院,血培養(yǎng)提示無乳鏈球菌,腦脊液結果提示化膿性腦膜炎,主要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12天)、抗感染等治療,疾病好轉,改無創(chuàng)呼吸機(CPAP、NIPPV模式)輔助通氣治療8天后,呼吸困難加重,肺部CT:兩肺炎癥,右側膈膨出。再次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3天),患兒仍有氣促、吸氣凹陷征,撤機困難,為診治轉我院,呼吸機支持,SIMV模式,參數:PIP18cmH2O,PEEP4cmH2O,R 40次/分,FiO2:40%。入院查體:T36.5℃,P 140次/分,呼吸機頻率40次/分,BP70/40mmHg,Wt 3600g,精神、反應差,彈足3次皺眉,前囟平軟,頸軟,胸廓起伏好,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細濕啰音,心律齊,心音有力,未聞及雜音,腹軟,腸鳴音正常,四肢偶有抖動,肌張力低。初步診斷:(1)右膈膨升?(2)呼吸衰竭(3)化膿性腦膜炎4.新生兒肺炎等。
入院胸片提示右膈上抬,達第6后肋水平;痰培養(yǎng):產氣腸桿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啶等敏感;復查腦脊液檢查正常。25-羥基維生素D62.13nmol/L,25-羥基維生素D359.02nmol/L。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鏡下所見呼氣時右側氣管塌陷約1/2,為中度,提示支氣管軟化癥,支氣管內膜炎(圖1)。復查胸片:右膈面較前抬高至第5后肋水平(圖2)。監(jiān)測血氣分析氧分壓43.6-74.1mmHg,二氧化碳分壓61.8~72.7mmHg。
入院后主要予呼吸機輔助通氣(2天)、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4天)及高流量鼻導管吸氧(9天)、頭孢他啶+青霉素抗感染、霧化、電動按摩排痰及氣道護理、補鈣、肌注維生素D2(10萬u)等治療,病情好轉,改頭罩吸氧(8天),但離氧困難,仍有呼吸急促、吸氣凹陷征等,完善纖維支氣管鏡及復查胸片,請多學科會診后,選擇全身麻醉經胸行“右側膈肌折疊術”,術中見右膈肌膨高至第五肋間,廣泛胸膜粘連明顯,充分烙斷粘連胸膜,將膈肌至后向前折疊加強,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術后繼續(xù)抗感染、呼吸機治療1天、頭罩吸氧4天、低流量鼻導管吸氧1天,復查胸片:右膈面約平第9后肋下緣;于術后(11天)生命體征平穩(wěn),治愈出院。出院后隨訪至2歲,患兒存活,肺部情況良好,無手術并發(fā)癥。
膈膨升癥屬膈肌無力類疾病,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是由于膈肌肌纖維發(fā)育不全或膈神經麻痹而造成某部分或某側膈肌不正常升高[1]。其中先天性膈膨升發(fā)生率約為4%,然而由于膈肌膨升的程度不同,其臨床癥狀出現時間、嚴重程度不一,故其實際臨床發(fā)病率約1/10000[2]。膈膨升病理上根據膈肌的肌化程度分為三種類型:(1)完全性膈膨升,(2)部分性膈膨升,(3)雙側型膈膨升。本例患兒早期膈膨升不明顯,肺部受壓體征、影像學改變不明顯,早期呼吸困難考慮與中樞感染、肺出血、肺部感染有關,后期撤機困難與獲得性膈膨升、支氣管軟化癥有關。
本疾病臨床癥狀不一,因嬰兒呼吸儲備功能減低,呼吸系統(tǒng)癥狀更明顯,表現以呼吸困難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為主,由于患側膈肌抬高,患側肺受壓,肺容量和肺活量均明顯減少,有研究表明,通氣功能可減少20%~30%[3],膈肌抬高致縱隔移位可使得對側肺也受到壓迫,因此肺不張、肺炎發(fā)生的機會明顯增高,難治愈。因患側肺長期受壓,可并肺發(fā)育不良,肺段異常,甚至腦發(fā)育不全等[4]。新生兒哭吵或進食后常發(fā)生青紫。部分患兒伴有胃扭轉或腸旋轉不良等畸形,可出現反復嘔吐等消化道梗阻癥狀。但右側膈膨升很少出現癥狀[2]。本例患兒因膈膨升并支氣管軟化癥,患側右肺組織受壓且右中葉、右下基底支、背支支氣管呼氣時氣管塌陷約1/2,故患兒早期呼吸困難癥狀如氣促、吸氣凹陷征較嚴重,且肺部感染較重且痰液不易排除,更利于致病菌繁殖、生長,易致痰栓及二氧化碳潴留,導致肺部感染易反復。
膈膨升診斷最有價值的是胸部立位平片,可確定病變的位置和程度[1]。胸片表現為一光滑完整而向上突起的橫膈影,有時可見其下有一透亮的弧形影[5]。膈膨升誤診為膈下膿腫、肺癌、胸膜腔積液、肺隔離癥、肺炎、胸部縱膈腫瘤、心包囊腫、肺部脂肪瘤等,文獻已有相關報道,應警惕與這些疾病鑒別[5]。本例患兒膈膨升影像學(胸片)膈面改變具有逐漸上抬趨勢,結合病史,且排除胸腹裂孔疝、膈疝、膈下膿腫、痰栓、肺不張等疾病;患兒肺部炎癥相對控制可撤離有創(chuàng)及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改為頭罩吸氧,但不能離氧,且氣急、吸氣凹陷征仍明顯,查體右側呼吸音較左側弱,呼吸困難無緩解跡象,單純膈膨升不能很好解釋此癥狀;需要考慮存在上氣道梗阻或支氣管發(fā)育畸形等可能,電子支氣管鏡檢查具有可床旁操作完成、副作用小、視野清晰等優(yōu)點成為首選,本例患者電子支氣管鏡下所見呼氣時右側氣管塌陷約1/2,為中度,最終明確本例患兒不僅膈膨升,且合并患側支氣管軟化癥;共同導致患兒肺容量和肺活量均明顯減少,反復肺部感染及呼吸困難臨床癥狀難以緩解。
膈膨升的治療原則是恢復膈肌正常解剖位置和張力,主要方法是加固薄弱的膜性膈肌,主要目標是維持肺部正常容積和肺通氣過程。手術適應證包括:(1)有反復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癥狀;(2)胸部 X 線片顯示橫膈上移達第3 、4 前肋平面,肺組織嚴重受壓;(3)透視下有明顯橫膈反常呼吸;(4)血氣分析血二氧化碳分壓>6.0kPa,血氧分壓<9.3kPa,提示有明顯的肺換氣功能不足時也應作為手術指征[7]。本例患兒存在反復肺部感染、患側肺組織嚴重受壓、二氧化碳潴留以及患側肺支氣管軟化等,符合手術適應癥。
綜上所述,本例患兒早期中樞感染、肺出血上呼吸機治療,繼發(fā)膈膨升導致肺受壓、肺容量和肺活量減少,且疊加支氣管軟化癥致氣道相對狹窄,共同導致患兒肺部感染且通過常規(guī)抗感染、氣道護理治療欠佳,且撤離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非常困難,雖經積極治療,能改為頭罩吸氧,但患兒仍有明顯呼吸急促、吸氣凹陷征,需持續(xù)吸氧方能維持機體正常氧合,監(jiān)測血氣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做功增加,體重增加緩慢,最終予選擇早期手術治療,術后能恢復正常肺功能,順利脫離氧氣出院,術后2年連續(xù)回訪,無癥狀復發(fā)等現象,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