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萍 韓標 華桂新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中醫(yī)院 揚州225200)
臨床各種惡性腫瘤中,胃癌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每年約有20萬左右的人因胃癌死亡[1]。放化療與早期手術是臨床治療胃癌的常用方式,胃癌患者術后化療常見的毒副反應為免疫功能降低,所以,在化療期間尋找一種有效方式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十分必要[2~3]。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式備受推崇[4]。本研究在中晚期胃癌患者術后化療時聯(lián)合黃芪顆粒劑治療,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6.92±11.75)歲;男25例,女5例。對照組年齡51~69歲,平均年齡(57.96±13.25)歲;男 23例,女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呔炇鹬橥鈺?,本研究已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標準 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中晚期胃癌者;行胃癌根治術者;自愿參與者;依從性高者。
1.3 排除標準 依從性低下者;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病變者;采用其他生物療法或免疫療法進行治療者;伴有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難以耐受化療者;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下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單純行化療治療。于胃癌根治術后,采用FOLFOX4化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第1天,奧沙利鉑 (L-OHP)(國 藥 準 字 H20113144)85 mg/m2,靜脈滴注3 h;第1天和第2天,亞葉酸鈣(CF)(國藥準字 H20000584)200 mg/m2,靜脈滴注 2 h;氟尿嘧啶 (5-Fu)(國藥準字 H12020959)400 mg/m2,靜脈推注,600 mg/m2,持續(xù)靜脈滴注 44 h。每2周重復1次,共治療12次。
1.4.2 觀察組 在化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顆粒劑治療,即給予患者黃芪顆粒劑,沖服,15 g/次,2次/d,1個周期為3周,治療6個周期。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免疫功能:治療前后,抽取患者2 ml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10 min,收集白細胞沉淀,并采用PBS緩沖液對其進行沖洗,制備白細胞懸液,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8+和CD4+T淋巴細胞比例。(2)生活質量[5]:采用KPS(卡氏生活質量評分)表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3)毒副作用:血小板下降、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根據(jù)WHO實體瘤療效評定標準制定[5]:病灶增大20%以上,則為PD(進展);病灶增大20%以下或者減少50%以下,且持續(xù)4周以上,則為SD(穩(wěn)定);病灶減縮小50%以上,且持續(xù)4周以上,則為PR(部分緩解);體內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續(xù)4周以上,則為CR(完全緩解)。總有效率=(PR例數(shù)+C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CD4+T淋巴細胞比例高于對照組,CD8+T淋巴細胞比例低于對照組,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比較(±s)
組別nCD8+(%)治療前 治療后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CD4+(%)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 P 27.19±3.52 27.95±3.17 0.052 6 0.852 2 25.63±3.08 20.02±0.08 12.632 5 0.000 0 30.29±3.76 30.86±3.15 0.021 4 0.776 5 32.62±3.95 40.02±5.62 10.325 7 0.000 0 1.11±0.12 1.10±0.09 0.066 2 0.326 8 1.27±0.25 2.00±0.39 9.622 8 0.000 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KPS評分為(52.32±0.25)分,對照組的KPS評分為(52.65±0.16)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KPS評分為(90.05±1.63)分。高于對照組的(70.12±2.2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975 6,P<0.05。
2.4 兩組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出現(xiàn)血小板下降2例、骨髓抑制5例、消化道反應3例,總發(fā)生率為33.33%;對照組出現(xiàn)血小板下降5例、骨髓抑制9例、消化道反應4例,總發(fā)生率為6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2568,P<0.05。
現(xiàn)階段,臨床上通常采用中醫(yī)療法、生物療法、化療和手術等綜合治療方式對中晚期胃癌患者進行治療,但是,由于化療藥物具有相對較差的生物選擇性,所以在獲得一定臨床療效的同時,也可能引發(fā)多種藥物毒副作用,常見的有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低下等。中醫(yī)認為,該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包括血瘀、氣滯和痰濁,腫塊形成的發(fā)病機理關鍵在于痰濁內阻,所以治療上應該嚴格遵循活血化瘀和消痰散結的原則。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增強血小板粘附力,減慢心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微循環(huán)。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黃芪顆粒劑是黃芪與適宜的輔料制成的顆粒狀制劑,可以直接吞服或用溫水沖服,應用和攜帶都比較方便,吸收速度較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CD4+T淋巴細胞比例高于對照組,CD8+T淋巴細胞比例低于對照組,CD4+/CD8+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5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術后化療的基礎上加用黃芪顆粒劑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
有研究顯示,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存率,CD4+/CD8+越低,預后越差。機體免疫功能與腫瘤發(fā)生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過程中,CD4+和CD8+細胞會進行相互作用,只有在兩者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時,才能將機體免疫功能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毒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lián)合治療方式還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黃芪顆粒劑能減輕化療后的毒副反應。陳慶賢等[6]學者的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有效率為80.8%,高于對照組的65.8%,觀察組的CD4+T淋巴細胞比例高于對照組,CD8+T淋巴細胞比例低于對照組,CD4+/CD8+高于對照組,這與本研究結果具有高度相似性,進一步證明了黃芪顆粒劑的有效性。綜上所述,術后化療聯(lián)合黃芪顆粒劑治療中晚期胃癌的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