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龍 張日松 孫清華
(1 遼寧省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陽市中心血站)
受到暴力作用,髖臼部位很容易出現(xiàn)骨折,導致關節(jié)面出現(xiàn)不同方向移位且伴隨脫位。過去診斷髖臼骨折,通常應用X線片,并采取保守治療方法。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三維重建檢查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有效的影像學輔助診斷方法,且觀察患者術后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三維CT掃描掃描速度相對較快,掃描層厚薄,且有多種不同的處理技術,如三維表面遮蓋成像法、多重面重建法等,獲取軸位圖像時,還可對原始圖像后處理,獲取三維立體圖像。三維立體圖像可從不同方位顯示各種骨折,可直觀立體了解骨折形態(tài)與周圍結構情況。本文研究分析三維影像學檢查在髖臼骨折診斷與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挑選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髖臼骨折患者52例。男43例,女9例,患者年齡為12-52歲,平均年齡為(32.6±8.9)歲。。所有患者均有外傷史,進行X線攝片檢查并不能明確診斷。
2 方法:檢查時應用Picker PQ 5000螺旋CT機進行檢查。按照常規(guī)平掃確定螺旋掃描的范圍,薄層螺旋掃描,層厚為1.0-2.0mm,螺距1.0-1.25,重建間距為1.0mm,120kV,200-275mA,視野18-20cm。圖像處理時應用Voxel Q工作站。應用表面遮蓋方法重建骨盆與髖臼,通過去除股骨頭的方式顯示髖臼窩損傷的情況,并應用容積重建技術檢查髖臼壁粉碎的嚴重程度,以便確定后期重建骨塊的數(shù)量與位置。重建后的圖像從前后、左右、上下與臼窩不同視角沖印,以便可從不同角度顯示患者骨折情況和復位處理的效果。
3 結果:所有患者中,三維表面遮蓋法顯示48例,手術治療45例,重建鋼板固定14例,髖臼三維記憶內固定系統(tǒng)固定31例,患者術前三維影像診斷結果與術中觀察一致,且均可清晰反應患者傷情;4例未全部顯示骨折線,相對比容積重建技術,三維表面遮蓋方法立體顯示效果要優(yōu)于容積重建技術,而容積重建技術顯示不明顯骨折與細碎骨折效果要明顯于三維表面遮蓋方法,且可立體直觀顯示患者術后復位效果。
高質量的三維圖像必須選擇準確的掃描閾值與掃描層厚,恰當?shù)腃T閾值能夠剔除掉對骨結構產生影響的無關組織,直接顯示出骨結構,從理論上來看,掃描層厚越薄所獲得的圖像就更清晰。在螺旋CT掃描中,層厚是非常重要的參數(shù)[2]。應用相對比較薄的層厚與較大的螺距對圖像質量產生的影響是最小的。臨床普遍應用1.0-3.0mm層厚,認為1.0-2.0的層厚相對比較適宜。螺距能夠將整個骨盆的情況顯示出來。因掃描范圍相對廣泛,相對比增加層厚,增加螺距更能夠確保圖像質量,但是會對橫斷面圖像的銳利度產生影響。因而,如需顯示髖臼骨折與術后的情況,可適當?shù)目s小掃描范圍,在螺距為1.0-1.5范圍內時,圖像質量效果最好。在重建間距中,應用層厚30%-50%時效果最好,通常應用0.5-1.0mm間距,其他則應用高電流與較小的視野就可提高圖像的空間分辨率。
應用三維影像CT掃描,就可快速且不增加照射劑量的情況下采集容積數(shù)據(jù),可形成多平面圖像,應用三維成像技術,可從不同方位顯示各個部位骨折,并可直觀、形象、立體的了解骨折形態(tài)、影響范圍與周圍結構情況,以此就可有效彌補X線平片與CT軸位掃描中存在的缺陷[3]。三維表面遮蓋方法產生的圖像立體感非常強,容積重建技術顯示的圖像非常細致。臨床中可結合運用。觀察髖臼壁粉碎骨折與術后骨折塊的數(shù)量、大小、位置與髖臼窩的曲度、光滑度。髖臼骨折屬于立體性復雜且重疊的骨性結構,基于這種特點,髖臼骨折診斷分類具有一定的難度[4]。如使用X線片或采取特殊體位攝片很容易出現(xiàn)圖像重疊的現(xiàn)象,并不能滿足手術的需要。應用CT掃描時,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X線片很難分辨的骨折線與碎骨片。但獲取的圖像不具有立體與直觀感。患者受到交通傷與墜落傷后,骨盆與髖臼部位會有明顯的疼痛、功能障礙與縱向叩擊痛等現(xiàn)象。手術操作前根據(jù)髖臼窩直徑與損傷情況、骨盆、髖臼三維圖像,選擇恰當?shù)男吞栔亟ㄤ摪錥5]。針對部分髖臼粉碎、骨折塊數(shù)量較多、位置比較分散的患者,則可應用多平面重建方法進行局部重建,以此充分顯示骨塊的具體情況,以指導手術操作,達到徹底清理的效果,減少顧著碎塊殘留引發(fā)髖關節(jié)形成游離體,減少術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減少骨折碎塊殘留周圍軟組織引起的異位骨化[6]。針對部分髖臼壁碎裂比較嚴重、骨塊相對較小、手術不能進行復位、固定的患者,手術前可從等比例三維影像測量髖臼的直徑,以此選擇合適的髖臼磨鉆。手術操作中截取、磨制出適合的曲面、大小適度的骨塊,對髖臼部位進行重建。對髖臼骨折患者而言,手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是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7]。研究表明,造成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主要原因是髖臼骨折后復位效果欠佳,固定后丟失了髖臼內臺階造成,改變頭臼對應關系,導致局部應力過大,頭白出現(xiàn)退行性變化。此次研究活動充分表明,三位影像學在髖臼骨折診斷與治療中產生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和治療髖臼骨折中,三維CT成像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容積重建技術對患者術后復位效果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