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梁
(遼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遼源 136200)
以PCR檢測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食品微生物檢驗新技術,正在改變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現(xiàn)狀,它們不僅安全有效,且能夠以新的食品檢驗角度,來定義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1]。因此,對這些技術進行充分的應用途徑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進其在我國食品安全界的應用水平[1]。
PCR檢測技術作為近年來最常見的一種新興的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其又可以根據(jù)其所加入的引物數(shù)量的不同,分為常規(guī)的以及多重的PCR檢測技術[1]。我們先來說說常規(guī)的檢測方式。首先需要準備一定的引物,并在其中加入事先準備好的DNA模板,在兩者充分地混合之后,再在其中添加適量的聚合酶并進行催化。隨后其DNA片段就會不斷地得到擴增,并隨著其周期的增加,發(fā)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在這個過程中,食品當中原先存在的各種菌類都能夠被有效地檢出,甚至能夠達到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檢出率。由此可見,這一技術十分適用于我國當前的食品檢測需求。除此之外這一PCR技術也有一項多重檢測的方式,其與常規(guī)檢測的區(qū)別僅在于,進行這項檢測的時候,需要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引物。且經(jīng)過了多項實踐研究的證實,相較于常規(guī)的檢測手段,此類檢測方法更能夠提高檢測的有效性,尤其是能夠為檢測站節(jié)省不少的步驟,從而降低檢測成本[2]。但是與此同時,其也存在著敏感度不高的問題,需要獲得實踐的不斷補充,以此來提高其全面的檢測水平。
這一技術在實踐中又有代謝學技術的稱號,這和其主要的檢測原理息息相關。具體到其檢測過程,主要依賴的是菌體代謝的產(chǎn)物作為判斷的依據(jù),以此來評估食品當中微生物存在的情況[2]?,F(xiàn)階段這一技術有多種具體的類型,其一是ATP生物發(fā)光法,其二是微量生化法[1]。第一種所使用的原理如下:由于在所有的活體生物當中,都普遍存在ATP這一物質(zhì),因此,只需要計算所采集的樣品當中這一物質(zhì)的濃度水平,就能夠借而轉化為對其中的活菌數(shù)量的大小的計算。接下來,只需借助光度計這一設備,就能夠進一步確定其中所含有的菌體的數(shù)量。根據(jù)其流程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相較于前面所說的PCR技術,這一技術便利性較強,且可以用于較為緊急的食品檢測當中[2]。其次,微量生化法在使用的過程中,主要依賴于一種物質(zhì),那就是微量放射性標記物。借助這一物質(zhì),其就能夠對菌體生長過程中所消耗的放射性的二氧化碳進行標記,以此來評定出食品當中所存在的菌體的數(shù)量大小[2]。經(jīng)過實踐的考驗,這一技術不僅有著令人矚目的準確度水平,除此之外,其檢測速度也不容小覷。
在多種多樣的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當中,免疫學檢驗技術手段一直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2]。其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作用,主要借助的還是廣泛存在于各類食品當中的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所必然會出現(xiàn)的特異基因。其只要借助抗原和抗體之間必然存在的某種特殊反應來對這一特異基因進行檢測,就能夠取得顯著的檢測成效。而作為這一技術的代表,免疫磁性球法歷來受到重視。其一方面具備了免疫學的特異性,另一方面也兼具了固化試劑的特點,在這兩者的共同支持下,形成了快速和準確的檢測方式[3]。當應用了這一技術之后,我國的食品檢測事業(yè)也能過獲得較大的水平的提升。而在當前各類送檢的視頻樣本中,采用這一技術進行檢驗的,除了肉類之外,還有水果蔬菜等等。
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帶動了相關的食品檢測技術的發(fā)展,而其中的微生物檢驗技術更是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其中以PCR為代表的新技術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就當前流行的三類新技術展開分析,以期能夠為我國的食品安全檢驗水平的提高作出貢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