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yǎng)。所謂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內(nèi)心產(chǎn)生認可并意欲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懷和行為。然而,現(xiàn)在的孩子卻普遍沒有感恩的心態(tài),他們不懂感恩,性格刁蠻、任性、脆弱、敏感。所以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是學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
關鍵詞:幼兒教育 "感恩教育
一、幼兒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有的人肯定會:“說幾歲的孩子懂什么感恩啊,能知道吃飯睡覺就很不錯了?!逼鋵嵅蝗弧K自捳f: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意思是說:從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所做所為就能看出他長大了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而六歲時候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他老了以后的樣子。所以幼兒園的三年時間是教育一個孩子最關鍵的時期,當然也是對一個孩子感恩素養(yǎng)培養(yǎng)最重要的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素養(yǎng),就得從娃娃抓起,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把受用于一身的感恩素養(yǎng)刻在骨子里。
二、幼兒感恩教育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中國,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大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笔┒鞯娜?,未必圖報。但受恩的人,應心存感激。學會感恩,才能承擔起對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曾說過“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體味真情;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享受幸福,享受生活”。但是,隨著時代的迅猛發(fā)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中華的一些傳統(tǒng)美德正不知不覺地從我們的心間溜走?!罢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感恩之言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似乎有些陌生了。如何讓幼兒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幼兒園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遠!
三、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感恩素養(yǎng)
(1)將感恩教育融入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
很多教師對孩子的感恩教育都很片面,僅限于早上晨間接待上的相互問好和離園時候的相互道別上,幼兒園一日活動流程的其它環(huán)節(jié)中根本看不見感恩教育的痕跡,所以孩子對感恩教育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形式,最終也無法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而我們現(xiàn)在急需加強的即是為幼兒提供更多知恩、施恩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在早餐、午餐時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感恩農(nóng)民伯伯的教育等;在集體教學環(huán)節(jié)講述感恩故事等;在午睡時引導孩子對照顧自己的老師表示感謝等;孩子區(qū)域活動時相互之間的幫助和謙讓也要感謝等等。讓他們真正把聽到、看到、學到的感恩情懷實踐到生活中,給孩子更多切實的生活體驗。教師也要鼓勵幼兒關愛自己身邊的弱勢群體,在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幫助下,更深切地感受愛的存在,體驗幫助他人、施恩于人的快樂與內(nèi)心觸動。
(2)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日,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
利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如:三八婦女節(jié),讓孩子感受濃濃親情的同時滋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教師節(jié)讓孩子懂得對老師的尊重和感謝;國慶節(jié)加強孩子的愛國熱情,使孩子懂得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重陽節(jié)讓孩子懂得關愛老人;還有元宵節(jié)、春節(jié)等等。因此,我們應積極抓住一切節(jié)日契機開展感恩教育。
(3)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幼兒園的品格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幼兒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們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對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從小就會關心別人,感激別人嗎?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小男孩的爺爺?shù)昧死夏臧V呆癥,每次吃飯的時候,爺爺總是會把碗打翻,把飯灑的桌上、衣服上、地上到處都是,為了不影響小男孩爸媽的食欲,他們給爺爺買了一個打不碎的木碗,吃飯的時候讓爺爺坐在旁邊的小凳子單獨上吃。一天,男孩父母看看小男孩一直低頭在削著什么東西,于是詢問到:“在忙什么呢?這么認真”,小男孩抬起頭,微笑著回答說:“在做木碗啊,等你和媽媽老了,也好給你們用??!”這位父親頓時感到了害怕,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慚愧,第二天吃飯時,他們主動請回了爺爺,這次不管爺爺弄得多臟,他們也不再感到不適。故事中男孩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思想,還好男孩父母發(fā)現(xiàn)及時,并馬上改正了自己的行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孩子在家庭中所受的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父母對老人的關心、照顧、尊重、孝順,家人之間的民主平等,這些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見應該加強家庭教育,使家庭成為幼兒感恩教育的沃土。
(4)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言傳身教。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時,還得注意方式方法。很多老師都有一個疑惑,我月月講、天天講為什么孩子就像沒聽見一樣,照樣的我行我素。其實孩子不是沒聽見,而是根本就沒有聽懂,再或者他們理解的就不是老師想要表達的意思。有這樣一個案例:中班的一個孩子在做完早操回教室的途中,在花盆里順手摘了一朵小花,老師發(fā)現(xiàn)后進行了教育,孩子也表示不再采摘了;可在中午餐后散步的時候,她又摘下了一朵花,老師再次進行了教育,孩子也再次表示不再采摘了;第二天戶外活動的時候,這個孩子跑到那盆花前將所有的花兒全部摘了下來,還主動把花兒送給老師。當時把這個老師氣得話都說不出來,而這個孩子卻一臉無辜看著生氣的老師,不明白為什么老師會生氣。后來這個案例經(jīng)過老師們多次分析與研討,才知道,其實在老師對這個孩子的第一次說服教育時,孩子就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意思,她以為我不在做早操的時候摘花就行,所以第二次是在散步的時候摘了花,老師的第二次教育讓她知道,散步的時候也不能摘花,也就出現(xiàn)了第三次摘花的情景。所以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是老師說了、老師做了,孩子就會懂得,而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言傳和身教。
總之,對孩子感恩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正確、持久的引導教育,引導孩子形成感恩、知恩、報恩、施恩的品格素養(yǎng),讓孩子們心懷感恩,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