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課程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必須從這三個角度去研究教材和體會、開發(fā)教學目標,提高對課程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各自的特點,根據(jù)其體驗與感受,注重學法指導和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針對現(xiàn)代課程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感受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必須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感受性教學。在感受性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中心和主宰一切的知識權威,而是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平等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交流和溝通的過程。在新標準中,有些目標是明確提出的,例如知識的目標;但也有些目標并不是明確提出的,例如能力的目標、方法的目標、情感的目標等。這就需要教師去開發(fā)這些目標,開發(fā)的目標一方面要符合課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心理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因此教師要研究教材,還要了解和研究學生,不僅要研究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的目標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首先,活動的目標要指向教學的目標?;顒邮菫閷W生實現(xiàn)教學目標去經歷、體驗而設計的,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不是一種形式上的展示,活動的設計要具有連續(xù)性、和諧性。其次,要注意開發(fā)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真正走進活動并親身體驗。教師要深入學生及其家庭、社區(qū),對于這些教育資源做到心中有數(shù)。再次,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會在不同的活動中有不同的體驗,所以應當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不同體驗,不必統(tǒng)一認識,教師的體驗也不應成為“標準答案”,不要把自己的體驗強加給學生。正如“樹上有十只鳥,一槍打死了一只,問樹上還有幾只鳥”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全飛了”,而是有多種答案,因此,教師不能禁錮學生的體驗,讓學生體會到“打死了一只掛在樹上,樹上有一只鳥”或“打死了一只掉在地上,但樹上還有三只小鳥不會飛,因此樹上還有三只鳥”等等多種答案都是有可能的。教師不宜過多追求學生體驗的行為表現(xiàn),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全面地參與。
反思性活動與體驗性活動一樣是學生的主動性活動,教師應怎樣引導學生在領悟、自省、交流和討論過程中進行比對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比對要有機地融合在學生的體驗活動中,要抓住時機進行引導,促進學生反思。例如,在教《愚公移山》一課時,學生會問:“山擋住了愚公的家門,可以搬家嘛,為什么要花那么長時間和那么大力氣去移山呢?”這時教師就應及時引導學生討論:“山擋住了家門可以搬家,也可以挖山,而且搬家更容易,可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以此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要贊美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從而真正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比對的結果往往不會很快外顯,它是一個內省過程,是一個知識重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急于獲得一個自認為“滿意”的結果,更不能以自己的認識、想法去規(guī)范學生,追求統(tǒng)一。
三、與感受一樣,比對也是因人而異的,不同學生反思的方式和反思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除了內容指向的不同,其深淺度也會不同,教師不應追求統(tǒng)一的認識和統(tǒng)一的結果,只需對學生予以引導,而不要對學生的反思進行評判。
總之,只要真正做到精心設計、科學引導和積極參與,現(xiàn)代課程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加精彩,廣大教師也能從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