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題目出得正了,人們嫌呆板;出得偏了,大家嫌做作;引經(jīng)據(jù)典,百姓嫌陳腐;結合時事,大伙嫌功利。其實考場作文,我們實在不必太當真。大文豪們寫起考場作文來也故事不少。
宋朝時,士子文章交上去,都得匿名,怕士子和考官關系太好,給了高分。然而考官們不是笨蛋,也頗自律,有時還會矯枉過正:歐陽修批卷子,批到一篇文章,好得太過分了,甚至傳遍同僚,大家一起激賞。等歐陽修冷靜下來,便思索: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好朋友曾鞏寫的,如果老夫批他高分,一定會被人說偏袒,還是改列第二卷吧。然而到最后一看:文章并非出自曾鞏,而是出自蘇軾。
像韓愈大才子,也有黑歷史。他老人家考完后,回身一讀自己的考場作文,甚為羞臊,幾個月都羞羞答答,簡直想否認那是自己寫的東西,但回身一想,還是考場作文這體例太沒勁了,明明是考試制度有問題嘛——還特意搬出司馬遷、孟夫子、司馬相如、楊雄、屈原這些心中偶像自我安慰道:這五位如果蒙了名字去參加考試,估計也考不中——這就像我們現(xiàn)在說:高考英語之難,美國人來考也考不好!
對普通人來說,題目出得太超前,人家真沒法子寫。晚清時,把拿破侖譯做“拿破輪”,科舉考試時為了顯得新潮,出了個《項羽拿破輪論》,大概想把兩位曠世名將來個比較吧??蓱z有士子不通外務,真以為讓項羽去拿個破輪子,上來就想當然,發(fā)了一句感慨,遂成千古考場作文經(jīng)典:“以項羽拿破輪,是大材小用,其力難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