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栓塞性腦梗的臨床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急診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就治的 89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組)45 例和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組)44 例,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平衡功能得分(12.84±2.31)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30.9±3.5)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平衡功能得分(7.85±1.49)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27.6±3.2)分(P<0.05);觀察組的腦卒中運動功能分級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68.6±5.4)分,優(yōu)于對照組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50.2±4.3)(P<0.05)。采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治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腦栓塞性腦梗采用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效果顯著、安全可靠。
關鍵詞: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栓塞;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康復治療的 89 例急性腦栓塞性腦?;颊邽檠芯繉ο螅瑢φ战M:44 例,男性 28 例,女性 16 例,平均年齡為(59.3±2.6)歲。觀察組:45 例,男性 29 例,女性 16 例,平均年齡為(58.3±2.9)歲。兩組患者均為自愿選擇康復治療方式,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心理康復治療:對患者在治療開始時即行心理溝通康復治療,對患者的病癥給予詳細說明,用經治療后恢復正常的病例來激勵患者治療的信心;在每次心理溝通時對患者的進步加以表揚鼓勵,以激勵他們的自信心;并與患者家屬不定期進行溝通,讓患者家屬采用多種方式來鼓勵患者而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2)評估及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習慣、家庭情況、經濟情況、社會關系情況等進行綜合評估,如平衡功能評定、ADL 評定、徒手肌力評定、腦卒中運動功能恢復程度評定等。并根據評估結果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確定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詳細計劃。
(3)綜合康復治療內容:在患者治療的 48 h 后即開始以下內容的早期綜合康復治療。
①肢體康復治療:本著先簡單后復雜、先短時間并逐步延長的原則進行,可以對患者的肢體進行主動按摩(按摩時主要手法、力度輕重、位置、時間等)等來促進患者的血液流通,并根據患者癥狀進行肢體康復訓練,讓患者有意識配合,利用專用設施鍛煉恢復相應部分肢體,并逐步加大康復活動的力度和頻度等。
②中醫(yī)輔助治療:針灸治療:取患者的足三里、委中、血海、三陰交、陰陵泉穴及曲池、內關、合谷、下肢取環(huán)跳行常規(guī)平補平泄手法針刺,刺入深度控制在 1.5~5 mm 左右,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捻轉 3 min 左右;中藥治療:取生黃芪 50 g、丹參 15 g、桑寄生 15 g、枸杞子 15 g、地龍 15 g、土鱉蟲 9 g、茯苓 15 g、全蝎 3 g,取水煎服。每天取汁 200 mL 午后服用。針灸和中藥均以 30 d 為 1 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將平衡功能 (用 Fugl_Meyer 平衡功能評定法)、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S)、ADL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腦卒中運動功能(用 Burnnstrom 分級法)、肢體 運動功能為評價指標內容。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所獲得的數據集中歸類,錄入數據庫。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 用(x±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 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 計學 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量比較
觀察組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腦卒中運動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比較
觀察組的腦卒中運動功能分級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肢體運動功能得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通過研究看到,兩組結果比較有顯著差異,與鐘志強等[7]人的研究相似,其研究結果表示:治療前常規(guī)組與康復組在上肢體運動功能、下肢體運動功能及STREAM總評分上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常規(guī)組上肢體運動功能、下肢體運動功能及STREAM總評分分別為(10.15±5.07)分、(9.25±3.87)分、(28.02±3.48)分,康復組分別為(12.35±4.34)分、(12.68±4.14)分、(41.26±6.25)分,兩組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于腦梗的治療過程相當漫長,需要對患者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早期康復治療來使患者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健康的行為以及生活方式,如采用各種良肢位康復治療是早期抗痙攣的重要治療方法,這種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能夠使偏癱后的關節(jié)相對穩(wěn)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痙攣模式,同時也是預防以后出現病理性運動模式的重要方法之一;又如采用中醫(yī)的針灸治療,通過刺激患者的足三里、委中、內關、等穴位以緩解癥狀并促使患者康復,如足三里具有健脾益氣、扶正培元之功效,委中具有舒筋通絡、散瘀活血、清熱解毒之功效,諸穴合用,具有健脾、舒筋、化血、益髓等功效;而采用中藥治療則可補氣活血、祛風通絡,如其中的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之功效,桑寄生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等功效。
綜上所述,該研究認為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栓塞性腦梗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健康回歸社會,具有較高的臨床治療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敏.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淮海醫(yī)藥,2016,34(4):49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