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弱小的吳國,每年要向鄰國楚國進貢。有一年吳國聽說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用吳之上等藥材“吳萸”進貢給楚王。楚王貪愛珍寶,對草藥看不上眼,對吳所派來的使者大發(fā)雷霆,驅(qū)出宮廷。楚王大夫朱氏與其使者交往很深,便將使者接到自己家中,好言勸慰,并將草藥留下,然后送使者返回吳國。第二年,楚王舊病復(fù)發(fā),腹痛如絞,吐瀉不止,群臣束手無策。朱大夫見時機已到,便將“吳萸”煎湯獻上,楚王喝下便愈,大喜而賞朱。朱力辭,并將去年吳國獻藥一事講述了一遍。楚王慚愧萬分,專遣人道歉,并下令廣種吳萸。數(shù)年后,楚地瘟疫流行,人多腹痛腹瀉,由于使用吳萸防治,救活了不少人。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大夫之功,便將“吳萸”改稱“吳茱萸。”醫(yī)家至今仍用“吳茱萸”之名。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有毒,具有溫中、止痛、理氣、燥濕功效,外用多蒸熱熨或研末調(diào)敷,或水煎洗。外敷治腹瀉、腹痛古籍早有記載,方法也簡便。(摘自《中醫(yī)是本故事書》 常宇/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