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的故事,兩千年來一直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元曲中有高文秀的《廉頗負荊》,京劇有《將相和》,這些劇本都是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提供的素材寫成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匠心地組織、使用流傳下來的資料,把藺相如和廉頗這兩個歷史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也都順理合情,不愧為古代的文學名著。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敵、能言善辯、顧全大局、不計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時用寥寥數(shù)語塑造了廉頗忠君愛國、勇于改過的光輝形象。這二人成了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歷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現(xiàn)了兩個杰出人物在特定的歷史時代所起的重要的歷史作用,顯示出作為個體的人,怎樣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而作為文學作品的傳記文學,它又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一、從敘寫故事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各自獨立,互有關聯(lián)
本文的謀篇布局,是安排三個小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頗交歡”,拆開來獨立完整,組合起來互有關聯(lián)。由于每個小故事都有它的獨立完整性,情節(jié)有發(fā)展、有高潮,所以很合適改編成劇本。至于互有關聯(lián)方面,如“完璧歸趙”這一故事中,秦王邀請趙王到澠池會晤。由于藺相如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已認識到秦王是一個色厲內荏、徒有其表的人,所以在澠池會上采取相應的措施,獲得又一次勝利。再如由于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兩次斗爭中克敵制勝,論功行賞,官階不斷擢升,“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引起了廉頗的強烈反感,導致了廉藺矛盾。如此謀篇布局,真有嶺斷云連之妙。
2.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寫完璧歸趙,秦求趙璧又不予之城,秦強而趙弱,矛盾陡起,藺相如分析了形勢,并入秦請完璧歸趙,情節(jié)已趨緩和。在秦廷上,相如受欺,睨柱欲以命相搏斗,極度緊張,秦王答應相如的要求,又趨緩和。再寫相如欺秦王,幾被處死,情節(jié)緊張,秦王終于畢禮而歸之,不再索璧,又趨緩和。秦因璧事攻趙,一波剛平,一波又起,形勢再度緊張,為和好引出澠池會??傊?,敘事有波瀾,始終抓住貫串于事件中的矛盾沖突,圍繞矛盾沖突組織材料。
二、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選材典型,表現(xiàn)人物
廉頗、藺相如所處的時代,“七雄”并峙,彼此紛爭不斷,趙國在“七雄”紛爭局面中,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視軍事、外交的措施。廉頗和藺相如,一武一文,一個是忠于趙惠文王的、富有沙場經(jīng)驗的宿將,一個是忠于趙惠文王的、智勇雙全的外交家,兩人自然成了趙國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xiàn)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給廉頗、藺相如各開一張履歷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個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fā)展的后果,是構成后一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個矛盾沖突,廉頗和藺相如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文章開頭簡明扼要交代了廉頗、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緊接著便將趙國、秦國尖銳的矛盾展示出來。正當君臣為難,矛盾無法解決之時,宦者令繆賢講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舉薦藺相如智謀過人,從而給讀者造成很強的懸念。趙王召見藺相如后,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趙國、秦國的形勢,得出了“寧許以負秦曲”的結論,并愿親自出使秦國,且向趙王保證“城入趙,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這就與繆賢的舉薦巧妙呼應,證明藺相如確實是一個機智、勇敢的人,所以繆賢的舉薦起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3.對比映襯,相輔相成
文章一開始對廉頗與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進行強烈的對比:“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以勇氣聞于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倍松矸菀桓咭坏停毁F一賤,從而造成強烈的反差。接下來又用趙國君臣對秦國欺詐性的來信“計未定”來襯托藺相如的智慧過人;在“完璧歸趙”一節(jié)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貪婪與欺詐來反襯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在“澠池之會”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厲內荏和窘態(tài)畢露來反襯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4.細節(jié)描寫,形神兼?zhèn)?/p>
在“完璧歸趙”中寫藺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敝涣攘葦?shù)字,卻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了藺相如的神態(tài)、動作,達到形神兼?zhèn)涞男Ч?。在“澠池之會”中,寫藺相如“前進擊,因跪請秦王”,這里一個“前”字,一個“跪”字都十分準確地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5.語言描寫,生動傳神
當藺相如向秦王警告,“得以頸血濺大王”的時候,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相如剛強不可侮之氣,躍然紙上。當藺相如使從者護送和氏璧回趙國,在秦廷折服敵人后,“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僅用“相視而嘻”四個字,刻畫秦國君臣既惱怒而又無可奈何的神情,何等巧妙!
6.主次分明,詳略有別
本文是廉頗、藺相如的合傳。合傳敘寫人物,很難平均著筆,勢必有所側重。全文以藺相如為主、廉頗為次。如全篇一開頭即交待:“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在廉頗未出場前,讀者已了然他在趙國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當藺相如與敵人折沖于澠池之會上,廉頗“盛設兵待秦”,以實力為之做后盾。藺相如能獲得外交上的勝利,廉頗有協(xié)作配合之功,收相得益彰之效。
廉頗:
“行走”在“吾”“我”之間
在古代漢語中,“吾”“我”除了語法上的區(qū)別,更有語義上的區(qū)別。“吾”是指真我,天生的、自然的、純粹的、本真的、質樸的那個我;而“我”,是指我見,即偏執(zhí)的、有成見的、不免狹隘與淺薄的、受了后天知識習氣影響的我。本文通過廉頗之口,“吾”“我”并舉,揭示出廉頗性格的多樣性。正是這性格的多樣性,使得廉頗形象更加真實可信、可敬可愛。
1.廉頗在“吾”中“行走”
作為趙人,且出名門,愛國就是廉頗自然的、本真的情感。正是這種情感,使“以勇氣聞于諸侯”的“趙之良將”廉頗,一心為趙王謀,一切為趙國立。正是這“一心”“一切”使他顯示出大膽識、大忠勇。
澠池會前,廉頗藺相如力勸趙王前往?!摆w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有人對這段話這樣評論道:“人只知廉頗善用兵,能戰(zhàn)勝攻取耳,亦未足以盡廉頗;觀其與趙王訣,如期不還,請立太子以絕秦望之語,深得古人社稷為重之旨,非大膽識,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闭沁@愛國情感,使廉頗必須考慮周全、安排周密、深謀遠慮,說常人所不敢說,做常人所不敢做。這也顯示出廉頗純粹、本真、質樸的性格。
澠池會后,廉頗雖對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心存不滿,毫不隱諱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甭牭较嗳纭耙韵葒抑倍笏匠鹨病钡囊环捴笮呃⑷f分。堂堂一位大將竟然“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其真誠坦率、勇于改過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前倨后恭的行為、刎頸之交的赤誠,足見其心底坦蕩、一片赤子之心。其實這正是他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2.廉頗在“我”中“行走”
一見“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就“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這又顯示出廉頗魯莽妄為、意氣行事、不計后果的偏執(zhí)性格。后來“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庇捎诹H意氣行事、魯莽妄為、不計后果,導致自己客死異邦。這不能不說是他為自己魯莽妄為的偏執(zhí)性格所付出的代價。
表現(xiàn)廉頗負氣好勝、居功自傲、心胸狹隘、舉止淺薄的言行也是散見于列傳中,與表現(xiàn)廉頗性格的另一面相互穿插。
廉頗性格中雖然有“我”的一面,但這不是主流,它只是對其性格的補充而已。同時這很“我”的一面與其“吾”的一面又有著某種聯(lián)系。廉頗“行走”在“吾”“我”之間。這使得廉頗的形象更加立體全面。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的形象雖然沒有藺相如形象那樣豐滿,甚至有一種為相如作陪襯的感覺,但一點也不渺小,相反同藺相如形象一樣偉大。司馬遷通過廉頗之口,“吾”“我”并舉,突出“吾”“我”的區(qū)別,展示了廉頗性格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