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科舉考試是文人們光宗耀祖、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當科舉落第,詩人們只能借助詩歌來表達痛苦,由此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一類詩——落第詩。
萬里青云失意深
宋初晚唐體的代表詩人趙湘在《輦下送沈天錫》中寫道:“未第逢花盡,殘陽照渡頭。入關(guān)頻值雨,歸棹獨隨鷗。樹暗藏鳴鳥,山空接漫流。琴書不同去,猶在酒家樓。”落第已是文人致命的傷痛,落第后與友別離之哀,重返故鄉(xiāng)、歸途漫漫之苦,更令其肝腸寸斷。但此詩一反常態(tài),并沒有直接寫如何痛苦,而是通過“花盡”“殘陽”“頻值雨”“獨隨鷗”等景象,以哀景襯哀情,悲傷之情展現(xiàn)無遺。
南宋著名文人劉過面對自己的落第要激進許多。他將自己的終身不第歸咎于社會政治的腐敗黑暗,痛苦憤怒之下性格也越來越狂放。如他的《下第》詩云:“蕩蕩天門叫不應,起尋歸路嘆南行。新亭未必非周凱,宣室終須召賈生。振海潮聲春洶涌,插天劍氣夜崢嶸。傷心故國三千里,才是余杭第一程。”全詩以“蕩蕩天門叫不應”開篇,“天門”何嘗不是“宮門”,詩人滿腹才華,對科舉入仕滿懷信心,最終空有報國之志,這聲聲長嘆,寫出了多少失意人的心聲!
將相誰云有種哉
“浩蕩宮門白日開,君王高拱試群材。學如吾子何憂失,命屬天公不可猜。意氣未宜輕感慨,文章尤忌數(shù)悲哀。男兒獨患無名爾,將相誰云有種哉?!边@首詩是李璋落第后,王安石寫來安慰鼓勵他的。首聯(lián)寫到君王于正殿內(nèi)親自主持科舉考試,點出朝廷對人才的重視。接著指出,像李璋這樣有學問的又何必為一次的科舉落第而“憂失”,人的一生總會受到外在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面對落第應有“意氣未宜輕感慨,文章尤忌數(shù)悲哀”的覺悟。
宋人大多心態(tài)平和、視野開闊,不會對失敗耿耿于懷,即便落第時情緒低落,也總能很快振作起來,于逆境中找到新希望。譬如魏野的《送蕭咨下第西歸》:“驢瘦懶加鞭,遲遲念獨還。聽雞行曉月,嘆雉過春山。渭入黃河濁,云歸紫閣閑。明年公道在,莫便掩松關(guān)?!笔茁?lián)刻畫出落第者落寞的心境,傳達了他懶得歸去、羞于歸去,卻又不得不歸去的無奈。沿途的景色也因此而失去光彩,變得黯淡凄涼起來。結(jié)尾兩句境界豁然開朗,勸慰落第者不要因喪氣而歸隱,以“明年公道在”相鼓勵,相信蕭咨終會在公平的科考中脫穎而出。
彭年頭腦太冬烘
宋代的龍袞在《江南野史》卷七中記載:“(陳)彭年,大中祥符初與內(nèi)翰晁公、今相王君四人同知貢舉。省榜將出,入奏試卷。天下舉人壅衢而觀其出省。諸公皆蹙額其容,獨彭年揚鞭肆目,有驕矜賈衒之色。榜出,其甥不在選中,遂怒入其第。會彭年未來,于幾上得黃敕,乃題其背云:‘彭年頭腦太冬烘,眼似朱砂鬢似蓬。紕繆幸叨三字內(nèi),荒唐仍預四人中。放他權(quán)勢欺明主,落卻親情賣至公。千百孤寒齊灑淚,斯言無路入堯聰?!砟暌灰姡猾@已,遂抱敕入奏?!贝笾邢榉辏?008年)的科考已實行糊名制,考官根本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故陳彭年外甥的落第并非考官暗箱操作所致。但其甥自視甚高,不能接受落第的現(xiàn)實,所以怒氣沖天,將矛頭指向作為考官的舅舅,這樣極端的行為在落第者中并不多見。
除了以上論述怨恨痛罵考官和朝廷的落第詩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落第詩,嘲諷了士人及第前和及第后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如王邁所作的《簡同年刁時中俊卿詩》,即以刁時中自己此前所作的諷刺詩來諷刺他為官后的行為,更表達了他強烈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