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擲骰子時,通常都會對著骰子吹口氣,希望擲到自己想要的點數(shù)。那么這種吹骰子的習俗是怎么來的?
從經(jīng)濟學來說,這種行為其實是由于“控制幻覺”引起的。控制幻覺是指在完全不可控或部分不可控的情況下,個體由于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對環(huán)境或事件結果的控制力而產(chǎn)生的一種判斷偏差。
控制幻覺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艾倫·蘭格率先提出的。她認為,控制幻覺就是個人對自己成功可能性的估計遠高于其客觀可能性的一種不合理的期望。蘭格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面對兩種情境,第一種是技能情境,在這種情境下個體可以通過練習和努力獲得想要的結果,是個體可以控制的;第二種是不可控或隨機情境,在此情境下個體的行為與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但是這兩種區(qū)分并不總能被人們意識到,個體在不可控情境中,也會相信自己能控制某個事件的結果,因而產(chǎn)生幻覺。
人們在擲骰子時希望擲出大的點數(shù)就會大力扔,而希望擲出小的點數(shù)會輕輕地扔,事實上擲出多大點數(shù)我們并沒辦法控制,在擲骰子之前想著某個數(shù)字吹一口氣,這些都是控制幻覺的表現(xiàn),以此對不可控制的事件產(chǎn)生可控幻覺。
這種行為在體育比賽中也常常會碰到。喬治·格梅爾希是舊金山大學的人類學教授,他研究棒球運動中的迷信行為長達數(shù)十年(比如球員相信往新球棒上吐口水,可以保持好運)。他說,那些要決出勝負的體育競技,運動員其實是在借迷信行為為自己增強信心。他還表示,迷信行為在不確定性高的場合更加流行,譬如學生生涯中的一次大考,等等。
說到底,這些行為其實和擲骰子吹氣的道理是一樣的。對于不確定性越高的活動,人們越希望能夠通過某些方法增加控制權,所以,那些擲出骰子時吹口氣的人,感覺或許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