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期間,日本政府在國內實行嚴格的配給制,以糧食和燃料為主的民生物資只能以家庭為單位定時定量購買。隨著日軍在太平洋上節(jié)節(jié)敗退,從海外掠奪的物資越來越難運回國,日本政府管制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普通百姓能買到的數量卻越來越少,自然而然地,催生了當局所不允許的私自交易,也即“黑市”。
戰(zhàn)敗不到一個月,黑市就在日本各地紛紛出現,數量多達兩萬個,大多數沒有正式的營業(yè)場所,在露天劃塊地盤就開張,又被稱為“青空市場”(意為“藍天下的市場”)。黑市上能買到各種吃的、穿的、用的,只是價錢要高出官方許多。例如大米,最高達到官價的130倍,大多數時候也維持在7倍到30倍之間。
在日本戰(zhàn)敗初期的混亂中,黑市成了權貴們變現手中資源的最佳工具。日本最后一任戰(zhàn)時內閣在即將投降時命令將所有軍需儲備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結果兩周內,70%的倉庫被洗劫一空,手眼通天的各路牛鬼蛇神趕在美軍抵達之前完成了海量物資從國家儲備到個人腰包的乾坤大挪移。
大部分消失的物資最終出現在了黑市上,據后來擔任大藏大臣(財政部長)的石橋湛山估計,它們的價值大約1000億日元,超過日本在“七七事變”之前十年的財政支出之和!
黑市上高昂的物價往往會引發(fā)嚴重的刑事犯罪,以致于在許多駭人聽聞的惡性案件對比下,諸如兒子為了搶奪黑市買來的糧食砍殺親生父親,囤積糧食的黑市小販半夜被持斧惡漢闖入家中滅門等,竟不能吸引公眾的眼球了。
當時的日本,黑市還成了酗酒和吸毒的重災區(qū)。黑市的商販們在生意好時一天能賺到公司職員一個月的工資,但隨時可能因為警察掃蕩、黑幫火并等意外事件變得一無所有乃至送掉性命,于是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揮霍掉手里的現金,買來酒精、海洛因和從神風特攻隊里流出來的冰毒麻痹自己的神經。
戰(zhàn)敗的最初5年里,日本仿佛成了毫無希望的廢土,全民陷入求生的掙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