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成至交
1928年秋天,徐悲鴻受聘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當他發(fā)現(xiàn)齊白石在中國畫方面的高深造詣后,決定聘請他擔任教授,并親自登門拜訪。
木匠出身的齊白石此時已屆67歲高齡,33歲的徐悲鴻與他從繪畫談到詩詞,一見如故。但是,當徐悲鴻說明來意時,老人卻婉言謝絕了。求才若渴的徐悲鴻再次拜見,仍被拒。第三次拜見,齊白石終于被打動了。老人坦率地說出了顧慮:“我連小學、中學都沒有教過,如何能教大學呢?”
在徐悲鴻再三勸慰下,齊白石答應試一試。一堂生動的課講下來,齊白石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和歡迎。齊白石對徐悲鴻說:“徐先生,你真好,沒有騙我,我以后可以在大學里教書了。我應當拜謝你。”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交。
而為了向更多的人介紹齊白石,在徐悲鴻推薦下,中華書局出版了齊白石的第一部畫集。齊白石收到自己的畫集和稿酬時,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平淪陷。齊白石憤敵騷擾,數(shù)次在自家門上貼出告示,停止賣畫,拒絕一切來訪。徐悲鴻知道后既敬且佩。他在南洋籌辦賑濟祖國難民的畫展時,依然牽掛著高齡的齊白石,寫信詢問老人的起居情況。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徐悲鴻又在重慶致書齊白石,告訴老人勝利的喜訊。不久,齊白石在復信中滿懷深情地寫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重逢之后情更濃
1946年8月31日,徐悲鴻擔任北平藝專校長,再次聘請已83歲高齡的齊白石為名譽教授。兩人隨后往來更加密切,常在一起作畫:徐悲鴻畫一只雞,齊白石便補塊石頭;齊白石畫個蜻蜓,徐悲鴻就補一束花草。
1953年徐悲鴻去世后,徐家人不敢告訴齊白石,怕老人年紀太大受不了打擊。但是,徐悲鴻在世時每月必親自為齊白石送去工資,現(xiàn)在只好改由其他人送,并謊稱徐悲鴻出國了。時間長了齊白石就不相信了,他雇了一輛三輪車,由兒子陪同親自到徐悲鴻家里看望。
到了以后他才發(fā)現(xiàn)徐悲鴻的家門口已經(jīng)掛上了“徐悲鴻紀念館”的牌子。齊白石叫兒子攙著他走到徐悲鴻的屋子里,在徐悲鴻的遺像面前深深鞠躬,說:“悲鴻先生我來看你了,我是齊白石?!弊邥r他老淚縱橫。齊白石曾多次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