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南通市司法局、南通市政府法制辦聯(lián)合發(fā)布《南通市行政訴訟法律援助工作的規(guī)定(試行)》。該規(guī)定將有效整合社會法律資源,南通市政府擬出資150萬元幫老百姓請律師,支持民告官,幫助當事人更理性、更充分地參與行政訴訟,為“官”“民”平等對話、良性溝通、解決糾紛架起一座便捷的橋梁(2月6日《中國青年報》)。
現(xiàn)在,很多地方政府對民告官十分反感,一旦有人想告政府,有關(guān)部門通過威逼、恐嚇、利誘等方式逼當事人撤案。南通市政府卻出資幫老百姓請律師,支持老百姓民告官。對此,有人認為,這是當?shù)卣o自己添麻煩,是自找難堪,自己為難自己,是一個賠本的買賣。也有人認為,民眾得到資助后,減少了打官司的成本,可能會有更多的民眾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去告政府。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
南通市出資援助民告官,與不去直面問題,產(chǎn)生接連不斷的上訪甚至鬧訪相比,是一種文明和進步。民眾得到了資助,民告官的官司有可能多一點,卻可以促使更多的民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打官司的過程中,政府工作人員走上法庭,有理擺理、有錯認錯,直接聽取民意,無疑有助于強化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親民意識、勤政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wù)意識,促進政府和民眾實現(xiàn)良性互動和平等交流。
如果政府輸了官司,則可以讓政府工作人員了解自己部門是否存在不當甚至違法行為,可以倒逼行政機關(guān)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讓政府部門吸取教訓(xùn),防止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現(xiàn)偏差。南通市政府出資援助民告官,說明南通市政府敢于面對群眾的投訴,有知錯即改的決心,既體現(xiàn)出政府對法律和民眾的尊重,又樹立了為民服務(wù)的形象,表面上看是花了點小錢,但絕對不會賠本。
(摘自《法制日報》2.7 胡建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