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安處分是預防措施,是刑法的有效補充,但由于某些原因一直未在立法中明確體現(xiàn)。伴隨著社會改革和法制建設的深入,保安處分適用對象關聯(lián)案件高發(fā),已經(jīng)成為社會性的法制問題。如何進一步完善刑法,給保安處分“正名”,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是我們研究的應有之義。本文從保安處分概念和適用入手,客觀分析目前我過保安處分的現(xiàn)狀,并從法制建設、社會發(fā)展、人權保障和國家安全等四個角度分析保安處分在刑法上存在的必要,希望能引起重視,引發(fā)共鳴。
關鍵詞:保安處分;刑法;存在;必要性
一、保安處分的概念、目的和適用
(一)概念
“保安處分”是個“舶來品”,它是西方國家現(xiàn)代刑法理論和刑法制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一般來說,保安處分是國家為預防犯罪,保衛(wèi)社會安全,避免和消除對社會的危險因素而采取的強制措施的總稱。
保安處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保安處分是對顯然具有犯罪危險性者,采取防止其將要實施犯罪的社會措施,對犯罪者代替刑罰適用或作為刑罰的補充而適用,以及由國家執(zhí)行的一切保護、教育和改善處分。狹義的保安處分是代替刑罰或者作為刑罰的補充而適用,以現(xiàn)實犯罪的危險性為要件,以剝奪自由的方式,由法院宣判的處分。
(二)目的
保安處分之所以存在發(fā)展,目的在于對已經(jīng)發(fā)生犯罪行為的,防止其再犯或多犯,對通過多維觀察和綜合評估存在現(xiàn)實特殊危險者或者有犯罪傾向的人員,通過疏導化解,預防其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在社會實踐中,保安處分的實際意義就是對某些不能適應社會共同生活的人,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其能與社會共同生活相適應,對既不能適應社會共同生活又擾亂公共生活秩序和社會安全的人采取隔離措施。
(三)適用
保安處分一般適用于下列三類人:一是無刑事責任年齡人和無責任能力人,包括實施了刑法規(guī)定的諸如殺人、搶劫等重大犯罪事實,年齡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以及觸犯了刑法規(guī)定的其他規(guī)定,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或者經(jīng)法醫(yī)鑒定作案時顯示精神不正常的精神病人。這些人由于年齡和生理心理特征存在特定性,作為無刑事責任年齡人和無責任能力人,適應保安處分。二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指在客觀生理上又聾又啞、眼盲或智力癡愚的人,這些人存在部分刑事責任能力,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對某些行為存在障礙,故而作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適用保安處分。三是有特定險性的有責任能力人,包括本該刑滿釋放但惡習未改的人,被宣告緩刑或假釋的人,作為不穩(wěn)定因素和犯罪高危人群適應保安處分。
二、保安處分現(xiàn)狀分析
我國目前有一些保安性的措施,可以視為保安處分的“雛形”。例如,對犯罪行為輕微人實施的勞動教養(yǎng),對未成年犯罪人實施的收容教養(yǎng),對賣淫、嫖娼人員進行的集中強制收容教育,對吸毒人員采取的強制禁戒,對于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或存在危害社會傾向的精神病人采取的強制治療等。這些保障安全性的措施客觀存在,但由于實體內(nèi)容欠缺、系統(tǒng)性不足、缺乏科學保障,遠遠難以滿足社會法治發(fā)展的需要。一些措施對應的行為范疇過于狹隘,整體看來散兵獨占,不成體系,缺乏周密性。
三、保安處分在刑法上存在的必要性
(一)保安處分寫進刑法是法制建設的需要
當前,未成年人犯罪、限制責任能力人犯罪和賣淫、吸毒等邊緣犯罪行為客觀存在,并伴隨社會變革呈現(xiàn)多發(fā)、復雜化的趨勢。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已經(jīng)成為社會管理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障礙,反映到立法環(huán)節(jié),就需要對刑法進行進一步豐富完善,針對這些問題,將原來作為刑法補充或替代的保安處分措施,以科學規(guī)范的形式寫進刑法,增強刑法的完備性和執(zhí)行的科學。
(二)保安處分寫進刑法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革偉大事業(yè),前無古人,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個創(chuàng)舉。改革以來取得了諸多成就,驗證了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目前,我國處于改革的轉型期,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網(wǎng)絡媒體的推波助,犯罪也呈現(xiàn)出多元化、復雜化、隱蔽化等特點,在量刑上客觀存在依據(jù)不充分、界定模糊、社會爭議等問題。將保安處分寫進刑法,不僅是對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更是為社會發(fā)展提供完備的法律保障。
(三)保安處分寫進刑法是人權保障的需要
人權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代表著一個人的尊嚴,也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刑法中,國家和社會作為權力本體,一般法人和公民似乎只是義務受體,在權利、義務分配上存在失衡現(xiàn)象。而保安處分可以在相當?shù)姆秶统潭壬习褜π袨槿说氖┲魏途戎熑畏颠€給社會,從而在一定層面求得公民和社會之間的相對而言的權利義務均衡。有助于保護人權,并獲得社會的周知認可,在全體國民中建立起健康的人權意識和守法意識。
(四)保安處分寫進刑法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由未成年人、沒有或限制責任能力人引發(fā)的社會公共安全事件偶有發(fā)生,影響惡劣,但起最終處罰結果與事件影響程度總不成正比,因為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懲罰體系和法制依據(jù),造成“雷聲大雨點小”,客觀上縱容了一些犯罪分子,更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機。為了封堵這一漏洞,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必須將保安處分先進刑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保安處分極其重要,在我國社會改革轉型期,亟待豐富完善,納入刑法范疇,從而為法制建設、社會發(fā)展、人權保障和國家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苗有水.保安處分與中國刑法發(fā)展[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2](美)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臺灣時報出版社,1989.
[3]楊春洗,楊敦先.中國刑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日)瀨川晃:“犯罪的現(xiàn)狀與對策”,載西原春夫主編:《日本刑事法的重要問題》(第二卷),法律出版社、成文堂2000年聯(lián)合出版.
[5]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7.
[6]饒鑫賢.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