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姣,許慶紅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 合肥 230601)
自美國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家佳亞特里·斯皮瓦克著作《屬下能說話嗎?》面世以后,國內(nèi)外關(guān)于“屬下”是否能說話的探究從未間斷過?!皩傧隆?subaltern)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葛蘭西的《獄中札記》,用來指“受霸權(quán)團體或階級統(tǒng)治的人”[1]150。斯皮瓦克在對“屬下”這個階層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延伸了其內(nèi)涵,將關(guān)注點放在后殖民背景下那些失去自身主體性、不能開口言說自己的群體。繼1985年的論文“屬下能說話嗎?”之后,2006年,斯皮瓦克在清華大學做了英文同名的講演,這次她以加爾各答一位年輕女子布巴內(nèi)斯瓦麗的自殺事件為例,提出“如果沒有有效的制度背景,抵抗就不會得到承認”[2]412。這位自殺的年輕女子后來被證實與印度反殖民的獨立解放運動有關(guān),她企圖用自殺來使自己的聲音被聽到,但是“因其屬下婦女的地位,這位反殖民戰(zhàn)士的聲音被官方的、男性中心主義的歷史記錄擦除了”[3]80。斯皮瓦克在《三個女性文本以及對帝國主義批判》一文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后殖民主義以及女性主義理論來分析三個經(jīng)典女性文本——《弗蘭肯斯坦》(以下簡稱《弗》,1818)、《簡·愛》(以下簡稱《簡》,1847)和《藻海無邊》(以下簡稱《藻》,1966)。不同于以往的解讀,在后殖民女性主義的觀照下,這三個文本都不約而同地書寫了“屬下”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們都通過“屬下”的形象與處境書寫體現(xiàn)了文本中蘊涵的帝國主義霸權(quán)敘述話語。不管是《弗》中非自然生命體的怪物,《簡》的瘋女人伯莎·梅森,還是《藻》中的安托瓦內(nèi)特和克里斯托芬,這三個“屬下”的形象經(jīng)歷著從被偏愛到被物化再到被隱匿的變遷,而這一變遷清楚地說明了在帝國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掌控下,“屬下”或反抗、或妥協(xié),然而,她們的聲音在帝國主義的暴力認知體系中逐漸被政治或經(jīng)濟的力量所弱化,最終難逃被流放或被抹殺的悲劇結(jié)局?!皩傧隆北或?qū)逐出帝國主義話語空間,他們的聲音遭到徹底的消解。
作為從屬階層,屬下注定遭受擺布的命運是無法改變的,除非屬下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質(zhì)引起了重視。在《弗》中,無名怪物被賦予了言說自我的能力,而且依靠自身的破壞力一次次挑釁主人的權(quán)威?!陡ァ吠ǔ1徽J為是西方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小說通過三個講述者各自的經(jīng)歷見證了一個科學怪物從出生到毀滅的奇異之旅。這個身強力壯、丑陋無比的科學怪物由主人公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所創(chuàng)造,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本應成為科學奇跡的成果卻由于維克多的拋棄和厭惡而變身為一個充滿仇恨的施暴者。怪物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個異質(zhì)的存在;他是一個出生在實驗室的無名龐然大物,被“主人”維克多拋棄而流落人世間,試圖在人類中找尋自己的歸屬,卻一次次被視為另類而受到歧視和驅(qū)逐。憑借自身的模仿能力,怪物漸漸學會了用人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由于自身的破壞力而受到重視的怪物和“主人”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重逢時,暫時擁有了自白的權(quán)利。然而,作為屬下的聲音能夠被“主人”聆聽,屬下的自白占據(jù)了近三分之一的文本,這是在其他兩個文本中沒有出現(xiàn)的例外。“這種轉(zhuǎn)變是離奇的:這個如木乃伊一般的怪物,殺死小威廉的兇手,不僅能夠開口講話,而且他口齒伶俐,思維敏捷,邏輯清楚”[4]。受到偏愛的怪物向“主人”訴說自己的苦難遭遇,希望博得他的同情,并且誠懇地提出了自己的請求?!拔夜驴嗔尕辏秤霰瘧K,人們不愿意與我交往。但是如果有某個生靈和我一樣丑陋、一樣令人恐怖,她便不會拒絕我。我的伴侶必須是我的同類,必須與我有著同樣的缺陷。你務(wù)必給我造出這樣一個生靈”[5]137。在這次重逢之前,維克多已經(jīng)見識到怪物的強大的破壞力,他的手足兄弟威廉和親如妹妹的賈斯汀都慘遭怪物的毒手而相繼離世。為了穩(wěn)住怪物的情緒,阻止他繼續(xù)興風作浪,維克多答應了他的請求。
屬下的命運通常是上層意志與社會環(huán)境結(jié)合而成的產(chǎn)物,在主人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將自己的知識存儲轉(zhuǎn)化為行動上的暴力之后,曾受到偏愛的怪物在這種知識暴力的壓迫下也走到了命運的盡頭?!昂笾趁駮r代,殖民者雖然結(jié)束了物質(zhì)掠奪,但對前殖民地“屬下”的精神控制并未斬斷,認知暴力依然存在”[1]149。從維克多和無名怪物關(guān)系的本質(zhì)來看,怪物來自于前者的認知暴力,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作為怪物的創(chuàng)造者,其出發(fā)點無疑是利己的——為了探究科學的謎團,為自己的事業(yè)生涯添磚加瓦。但是他一意孤行的科學實驗是以怪物悲慘的命運為代價的,從怪物的誕生到維克多對它的窮追不舍,這期間所釀成的一系列悲劇都是維克多自身知識暴力的苦果。在違心地答應怪物所求之后,維克多的內(nèi)心不斷承受著道德的拷問?!拔矣袡?quán)利因為一己私欲便給子孫后代留下這種禍根嗎?我造出了這個怪物,以前他巧舌如簧騙動了我的心,加上他淫威恐嚇著實嚇人,我一時昏了頭答應幫他如愿,可是現(xiàn)在,我豁然醒悟,第一次意識到允下這個承諾實在是罪大惡極”[5]159。維克多不愿意承認怪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擁有了自我的意識,認為再為這個怪物創(chuàng)造一個女伴是罪大惡極的做法,從而停止了自己的諾言,其實這也是維克多在極力否認怪物的實際存在。這一思想恰恰揭示了作者瑪麗·雪萊暗藏的帝國主義情愫,如同斯皮瓦克所言,“帝國主義是通過偽裝使歐洲的霸權(quán)統(tǒng)治顯得自然而合理”[6]。在《弗》中,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可以理解為偽裝的帝國主義霸權(quán)符號,他假裝自己是怪物暴力反抗的受害人,在怪物誕生之后,維克多一直掙扎在理性與道德之間,他的科學實驗“代表了理論理性或‘自然哲學’的力量”[7]141,本應視作是理性的進步,可是當親朋好友接連遇害之后,維克多陷入了道德的自我批判之中,其科學激情可以說是他對于康德“絕對命令”的服從——“這一命令將只有道德意志才能領(lǐng)會的事物建立在認知理解的基礎(chǔ)上,因為它將自然哲學放在實踐理性的位置上,一點也不牽強”[7]136。因此,在“屬下”怪物向維克多求助時,維克多利用自身道德的處境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怪物的請求。換言之,這也就禁止了怪物進入帝國主義的話語空間,從而,帝國主義的知識暴力大行其道,“在確立殖民主義自身合法性的同時,它(認知暴力)以‘文明化’的名義強行取消了異質(zhì)文化的生存權(quán)力,使其處于只能聆聽和接受而不能平等對話的失語狀態(tài),最后形成對霸權(quán)意識形態(tài)的強制性認同”[8]85。怪物雖然將自己的怨恨訴諸于復仇,旨在反抗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但是由于自身不被文明社會所容納,最終難逃被認知暴力強制性地驅(qū)逐在話語空間之外的命運。
在帝國主義政治的強壓之下,被偏愛的屬下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曇花一現(xiàn)。在之后涉及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文本中,屬下的處境每況愈下,在《藻》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內(nèi)特在簡·里斯的書寫中被物化。斯皮瓦克認為,如同瑪麗·雪萊一樣,里斯的女性主義思想當中也有揮之不去的帝國主義情結(jié)。她本是羅切斯特先生在牙買加娶回來的夫人,作為克里奧爾白人,安托內(nèi)瓦特的身份既有別于歐洲白人,又不同于當?shù)氐耐林用瘢佑陔p重被邊緣的位置——“克里奧爾白人相對于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統(tǒng)治者來說,和黑人及混血種人一樣都是被殖民的對象;相對于后者而言,他們又代表著早期的殖民者。這種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雙重身份使他們既得不到英殖民主義者的認同,又受到土著人的仇視,因而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9]126。因此,安托瓦內(nèi)特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生的“屬下”。
在帝國主義迅速擴張時期,其意識形態(tài)也不斷膨脹。困境中的安托瓦內(nèi)特和她的土著女仆克里斯托芬齊心協(xié)力想要在帝國主義所操控的話語空間中爭取一席之地,然而,羅切斯特為了分得自己的奶酪,利用其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支撐將安托瓦內(nèi)特和克里斯托芬置于話語空間的邊緣地帶,二人最終難逃被遮掩、被消失的命運。來到西印度群島的羅切斯特心懷鬼胎,他看上的是安托瓦內(nèi)特的金錢與美貌,結(jié)婚之后卻只把她當作提線木偶?!岸@個女人又是個陌生人。她那副求告的神情叫我看了就惱火。不是我買下她,是她買下我…”[10]44。在寫給父親的家書中,羅切斯特再一次提到,“三萬英鎊已交付給我…再也不寫信向你討錢,再也不低聲下氣向你求援了”[10]44。由此可見,安托瓦內(nèi)特三萬英鎊的嫁妝才是羅切斯特通過婚姻脫離原生家庭、走向經(jīng)濟富足獨立的捷徑。這也使他保持對這份婚姻的熱情,在得知新娘的家族有遺傳病卻不為此遷怒于安托瓦內(nèi)特,而是選擇與她的女侍者鬧緋聞的拙劣手段傷害妻子。可見,婚姻變成了“以法律為掩護的異化的合法體系”[11]236,安托瓦內(nèi)特則成了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受害者,一個被異化的他者,被掠奪、被物化的屬下。她深受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的雙重脅迫,成為他們利益關(guān)系交換中的犧牲品。盡管安托瓦內(nèi)特在一開始的時候并不想要嫁給羅切斯特,但是在繼父梅森父子的安排以及羅切斯特的甜言蜜語下她不得不妥協(xié),用自己的一往情深和后半生的人身自由換來了一樁不幸福的婚姻,丟掉了屬于她的“一個人的房間”。同時,她還遭遇了帝國主義的知識暴力,在得知安托瓦內(nèi)特的家族有遺傳病后,羅切斯特就開始用她母親的小名“伯莎”來重新命名她。盡管安托瓦內(nèi)特十分反感,可是羅切斯特一意孤行。強行命名的行為暗示著個人身份或人的身份可以由帝國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決定,本質(zhì)上是一種他者化的過程?!霸谶@個過程中,對象似乎是命名的唯一根據(jù),但實際上確立的是主體的操控地位…最后一個獨特而復雜的、具有渾整性的他者,通過語言的暴力被肢解并且被主體占用”[8]77-78。 久而久之,“伯莎”這個名字所帶有的含義被安托瓦內(nèi)特進一步內(nèi)化,她開始認同重新命名所帶來的變化。在被帶離牙買加到達英國以后,安托瓦內(nèi)特徹底失去了作為主體的個人訴求,被囚禁在異國他鄉(xiāng)的閣樓上,面臨著雙重話語的抑制,既不能回到西印度群島的話語空間,也無法在以羅切斯特為中心的歐洲話語場中占據(jù)一席之地,最終走向瘋癲。顯然,安托瓦內(nèi)特在與羅切斯特的對弈中是走投無路的,因為羅切斯特始終都占據(jù)整個合法體制內(nèi)的上風。
小說中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克里斯托芬的存在深化了安托瓦內(nèi)特的物化“屬下”形象。安托瓦內(nèi)特的母親在一次與安托瓦內(nèi)特的談話中,暴露了克里斯托芬的身份,“她是你父親送給我的結(jié)婚禮物”[9]5??死锼雇蟹襾碜择R提尼克島,是一個本土黑人。與安托瓦內(nèi)特相比,身為黑人奴仆的克里斯托芬更加沒有機會發(fā)出自己聲音,但是在《藻》的文本中,克里斯托芬卻一反屬下應有的常態(tài),不止一次地與羅切斯特進行爭論,當著羅切斯特的面揭穿他當初是為了金錢萬里迢迢到牙買加乞求安托瓦內(nèi)特嫁給他的。表面上看,這好像標志著“屬下”可以說話了,可實際上,這是克里斯托芬被牙買加的奴隸解放沖昏了頭腦,她聲稱“這里是自由國家,我是自由人”[10]125。殊不知牙買加的解放跟她所認為的自由并不是一回事,羅切斯特不會輕易放棄由帝國主義政治支撐的合法優(yōu)勢??死锼雇蟹以诹_切斯特的警告和威脅中認清了自己所處的位置,再一次淪為邊緣人物,繼而被迫退出了這場紛爭。在斯皮瓦克看來,里斯并沒有把克里斯托芬這個被壓迫者的個人英雄行為浪漫化,而只是把她作為這部小說敘事的切線,從克里奧爾人而非本土人的利益出發(fā)重寫歐洲小說傳統(tǒng)中的英語經(jīng)典文本。在改寫的文本中,里斯將克里斯托芬這個絕對的他者改變?yōu)轳Z服的他者,以此鞏固帝國主義本身。因此,安托瓦內(nèi)特和克里斯托芬在帝國主義的政治書寫下成為物化的屬下,前者成為殖民者經(jīng)濟掠奪和他者化的對象,后者在化身法制的霸權(quán)中被殖民者拋棄。女主角安托瓦內(nèi)特在這部作品中亦主亦仆,簡·里斯企圖對比女主角和克里斯托芬同為屬下的遭遇來向讀者證明:無論是曾經(jīng)多么穩(wěn)固的從屬關(guān)系,在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擴張中,都有可能被重新書寫,安托瓦內(nèi)特和克里斯托芬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無一例外地淪為了沒有主體性的異質(zhì)存在。
如果要追溯《簡·愛》所暗含的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 閣樓上的瘋女人——伯莎·梅森——而非簡·愛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與受偏愛的怪物和被物化的主仆相比,伯莎在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掩蓋下被隱匿于更為陰暗的角落。自問世以來,《簡·愛》在批評家的各種解讀和讀者的多重領(lǐng)悟中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它曾是一本夢幻的灰姑娘童話,也曾是一部女性英雄的成長史。然而,后殖民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解讀卻將關(guān)注點從簡·愛的身上分離,轉(zhuǎn)移到了梅森·伯莎的身上。雖然簡·愛與伯莎·梅森都是“屬下”階層,但是她們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西方女權(quán)主義的代表與第三世界/殖民地的婦女,前者不再是新女性的代表、女性勵志的化身,而是作者夏洛特·勃朗特的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祟,將后者隱匿、抹殺,為前者讓路,將其塑造為個體主義的女性主義英雄。
伯莎·梅森從一個西班牙鎮(zhèn)人見人愛的美人到駭人聽聞的瘋女人,其間所經(jīng)歷的發(fā)展軌跡與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不無關(guān)系。這位來自西印度群島克里奧爾女人,在踏入羅切斯特為她準備的帝國主義陷阱之時,就失去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優(yōu)勢。相比之下,伯莎·梅森唯一比簡·愛多出來的主體資本就是她三萬英鎊的嫁妝,但是她的嫁妝是羅徹斯特對于這場婚姻的最大企圖。因此,除卻嫁妝以外,他對伯莎的一切都不感興趣。在發(fā)現(xiàn)婚姻破裂的端倪之后,羅切斯特調(diào)整了策略,他沒有把伯莎送回牙買加,而是把她囚禁在閣樓上,這樣一來,不僅保住了婚姻的窠臼,掩蓋了他自己的企圖,進而阻擋了伯莎與外界的接觸。被隱匿在眾人視線之外的伯莎,不僅失去了合法家庭的地位,甚至于她作為屬下的聲音也間接地被抹殺掉了,在整個文本當中很難找到伯莎·梅森作為主體性的描寫以及她為自身申辯的言辭,關(guān)于她的信息主要借簡·愛和羅切斯特來對讀者進行傳達。勃朗特借簡·愛之口,把伯莎描繪成了一個非人類的存在。“那是什么,是野獸還是人?乍看上去,分辨不出來,它似乎用四肢匍匐著,像個奇怪的野獸一樣抓撓、咆哮著”[12]219。正如斯皮瓦克所言,“伯莎這個由帝國主義原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物。通過刻畫這個牙買加的克里奧爾人,勃朗特混淆了人與動物的界限”[11]227-228。這種帶有種族主義偏見的定義明顯是帝國主義敘事的有意之舉,企圖通過混淆身份來掠奪伯莎的主體訴求,達到進一步隱匿伯莎的目的。與世隔絕的伯莎在被隱匿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虛幻的他者,最終走向了瘋癲,放火焚燒了房子,并跳樓身亡,為簡·愛最終成為羅切斯特太太掃清了障礙。
在伯莎的主體性遭到隱匿的同時,簡·愛作為女性主義英雄的形象卻悄然得以塑造。伯莎的隕落與簡·愛的上升不僅僅是因為伯莎的瘋癲,瘋癲的背后隱藏的則是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陰謀。斯皮瓦克認為,這是作者的刻意為之,讓伯莎·梅森成為隱匿的屬下,從而為簡·愛的成功鋪就了道路?!昂喓我詮姆醇彝コ蓡T變成合法的家庭成員的呢?是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給小說提供了有效的‘話語場域’”[11]227。在當時的歐洲,家庭女教師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這無疑是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次推波助瀾?!?841年,家庭女教師慈善協(xié)會成立,開始有意識地改變現(xiàn)狀……1848年,女王大學(目的在于培訓家庭女教師)成立。終于,家庭女教師不再是厄運,而成為一種職業(yè)”[13]。作為歐洲話語場的新起之秀,簡·愛自然要擔負起完成帝國主義教育使命的重擔。因而,面對羅徹斯特“真誠”的坦白,簡·愛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體諒,“我同情你,我真心地同情你”[12]336。這說明,在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羅徹斯特和簡·愛所捍衛(wèi)的利益是一脈相承的。當失明的羅切斯特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簡·愛接過桑菲爾德莊園的指揮棒——和羅徹斯特步入婚姻殿堂,搖身一變成為女主人,同時也實現(xiàn)了她追尋獨立與平等的女性主義夢想。
從本質(zhì)上說,作為女性的伯莎·梅森和簡·愛都屬于父權(quán)制下的屬下階層,也都為自己的命運做出過反抗。伯莎在失去主體性的境況下,為了揭開自己隱匿的身份,不得不訴諸于暴力,將仇恨轉(zhuǎn)化為一次次的報復,用怒火掃平了桑菲爾德。而簡·愛在父權(quán)的壓制下卻莫名其妙遇到了從天而降的表哥和飛來的一筆遺產(chǎn),最后成功得到了屬于自己的“房間”。小說的結(jié)局安排充分流露出了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伯莎遭遇了帝國主義的種族歧視,自己的聲音被隱匿、消解;簡·愛的宿命卻在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中圓滿了,成為女性主義的典范。如此一來,夏洛特·勃朗特用一個殖民地隱匿屬下的自我毀滅來成全殖民者的光榮夢想,這應該被視為帝國主義知識暴力的寓言,而夏洛特·勃朗特的女性主義思想則成了帝國主義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同謀。
如同斯皮瓦克所提及的,“在殖民產(chǎn)生的語境中,如果底層階級沒有歷史、不能說話,那么,作為女性的底層階級就被置于更深的陰影之中了”[2]107。不論是底層女性群體,還是具有一定話語權(quán)的女性群體,她們在歷史進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都應該受到重視。因此,《弗》《藻》和《簡》出自三位英國女作家之手,雖然講述著不同時代的故事,所塑造的“屬下”身處不同的境遇,但這些“屬下”人物都無一例外受到了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摧殘。面對帝國話語霸權(quán),屬下不約而同地奮起反抗,盡管他們的種種反抗或以妥協(xié)結(jié)尾,或以毀滅收場,但不容否認的是,他們各自的悲慘命運都證實了三個不同時期的女性文本當中所潛藏的帝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亦即斯皮瓦克所指出的,這三個女作家的女性主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帝國主義的合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