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界對新入選部編版教材的《植樹的牧羊人》一文主旨的理解見仁見智。在有歌頌人性說、善待自然說、尋找幸福說、拯救大地說、人定勝天說等五種不同的理解外,另提出“歌頌創(chuàng)造說”這一觀點,并從文章體裁、作品背景、手法運用、表達方式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該文的主旨是歌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
關鍵詞:《植樹的牧羊人》;主旨;新探
《植樹的牧羊人》一文入選2016年部編版語文教材,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原文題目是《種植希望與幸福的人》。入選課文時,編者將其改為現(xiàn)在的題目。
《植樹的牧羊人》敘述了一位孤獨的老人,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植樹,把一片荒山改造成了一片沃土。
關于文章的主旨,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現(xiàn)把幾種主要觀點簡述如下:
一是歌頌人性說。文章通過寫植樹的牧羊人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植樹,表現(xiàn)了他的慷慨無私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對植樹的熱愛,讓世界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希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二是善待自然說。文章通過牧羊人堅持不懈地植樹,最終把荒漠變成綠洲,啟示我們只要善待自然,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我們豐厚的回饋。
三是尋找幸福說。文章講的是一個牧羊人在妻子和獨生子去世后,離群索居,搬到高地,把“樹”當作親人,通過植樹找到自己的幸福,把荒漠變成了綠洲,證實了孤獨者能夠找到幸福。
四是拯救大地說。持該觀點的人認為,在英文中牧羊人還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沒有事業(yè)的壓力,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日復一日的植樹,終于使走向死亡的高原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為宛如救世的基督。
五是人定勝天說。教師教學用書援引楊曉林的觀點,認為文章通過講述牧羊人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
經典的文章總是耐人尋味的。這些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筆者認為,上述前兩種觀點僅僅停留在就事論事的理解上。第三種和第四種觀點則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未能從通篇上加以把握。第五種觀點雖然肯定了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應是大自然戰(zhàn)勝了人類。因為大自然對人類破壞的行為進行了處罰,迫使人類不得不作出妥協(xié),善待自然,與之和諧共處。這與“善待自然說”不謀而合。
筆者認為,文章的主旨應該是“歌頌創(chuàng)造”,即植樹的牧羊人的舉動創(chuàng)造了奇跡,從而歌頌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理由如下: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從文章體裁上挖掘
《植樹的牧羊人》一文是一篇小說,是虛構的故事。作者讓·喬諾于1953年應美國《讀者文摘》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約稿而寫。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作品后,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qū)的小鎮(zhèn)巴農的養(yǎng)老院里死去的人中沒有名叫布菲的,稿子就被退了回來。顯然,編輯把本文當作報告文學或人物通訊了。事后,作者發(fā)表聲明,他寫的是故事,主人公艾力澤·布菲是虛構的。
那什么是小說呢?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主旨應該從刻畫的人或敘述的情節(jié)中去挖掘。如《孔乙己》刻畫了一個清高、迂腐、好吃懶做的讀書人形象,他在眾人的冷漠中最終走向了死亡。為什么他的命運注定是悲劇呢?我們挖掘這個悲劇的根源,發(fā)現(xiàn)是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毒害。因此,它的主旨不是批判讀書人,而是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
由此可見,《植樹的牧羊人》敘述牧羊人植樹的事跡不是目的,而在于通過這樣的人和事來反映社會生活。作者通過虛構一個年事已高的老人和他僅靠體力和毅力植樹,把荒漠變成綠洲的故事,不僅是歌頌這位老人的高尚品格,也不僅僅停留在歌頌其植樹造林這件事上,而意在歌頌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呼吁人們多行善舉,創(chuàng)造奇跡。
二、撥開云霧見青天——從作品背景中探究
《植樹的牧羊人》交代了種樹期間發(fā)生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文中有這樣的話:“這樣過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钡谝淮问澜绱髴?zhàn)發(fā)生在1914年-1919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在1939年-1945年。刪改后的課文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但可以推知牧羊人種樹也在這期間。原文有這樣一段敘述:“惟一會威脅森林的事,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那時候有些車的引擎是靠燒木材行駛的,所以人們開始砍伐橡樹林。幸好這塊高地離鐵路太遠,運輸不便,伐木商人才沒有打這里的主意。布菲根本不曉得這回事。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zhàn),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zhàn)?!?/p>
我們需要探究的是,作者為什么以戰(zhàn)爭為背景。難道僅僅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嗎或是表明牧羊人植樹的心無旁騖嗎?作者看似不經心的幾筆,其實另有深意。文章這句話道出了原委:“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天一樣創(chuàng)造?!弊髡叩挠靡馐且詰?zhàn)爭的毀滅和牧羊人的創(chuàng)造作對比,突出創(chuàng)造的可貴。戰(zhàn)爭的破壞力是不言而喻的,人員的傷亡、經濟的衰退、精神的創(chuàng)傷……而一位老人卻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出了奇跡,讓寸草不生的荒蕪高原變成了綠樹蔥蘢、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讓荒廢的山村重新煥發(fā)了活力。而這一切是僅憑“一個人的體力和毅力”造就的。這不正表明了文章的主旨是在于歌頌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嗎?
三、先抑后揚顯深意——從手法運用上揣摩
文章花費了大量筆墨寫種樹之前的高原景象。“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薄霸跓o邊無際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終于來到一個廢棄的村莊前”“如今,卻一點兒生氣也沒有了?!钡裂蛉送ㄟ^三十多年的努力,終于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人類的家園。植樹前,這里到處是荒山,風是干燥的,泉水干涸了,村莊被廢棄了;而三十多年后,昔日的荒山成為一片沃土,到處生機勃勃。猛烈而干燥的風變成了飄著香氣的微風,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男男女女在這里勞作,孩子們的笑聲在鄉(xiāng)村的上空飄蕩,這里充滿了青春和活力。文章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普羅旺斯地區(qū)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是這位植樹的牧羊人用個人的體力和毅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知道,先抑后揚會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而對比的作用是襯托和突出,這里作者突出了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四、 情到深處自然濃——從表達方式中領悟
一言一語總關情。在作者的敘述和描寫中,處處流露出敬佩和贊賞之情。如開頭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贊揚他的“慷慨無私,不圖回報”。初遇牧羊人時,作者把他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表達驚訝之情,寫他給人們帶來生的希望;對他的住所、擺設、外貌、服飾及挑橡子進行了描寫,間接表現(xiàn)牧羊人的認真細致、一絲不茍,字里行間透露出敬佩之情。到文章末尾,作者更是直接表達了自己的評價和觀點。如:“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這些評價有明顯的感情傾向,既表達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同時也肯定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
綜上所述,《植樹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是歌頌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三明市級課題《初中語文課堂“慢閱讀”教學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YKT-1657】
作者簡介:羅祥煉(1972—),男,福建省永安市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員,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