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在荷蘭語中是水壩的意思。是荷蘭人筑起的水壩,使700年前的一個漁村逐步發(fā)展成為今天的阿姆斯特丹,16世紀末,阿姆斯特丹已經成為重要的港口和貿易都市.并曾于17世紀一度成為世界金融、貿易、文化中心,這座美麗的水城今天已是荷蘭的首都。
塞繆爾·約翰遜說過,任何對倫敦感到厭倦的人,他也一定是厭倦了生活。此話無疑同樣適用于阿姆斯特丹。這座迷人的城市,把繁華都市的魅力和風景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特色完美地融于一體,有時真讓你分不清哪是城市哪是鄉(xiāng)村。
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達姆廣場是全國性慶典儀式的舉辦地。廣場中央矗立著為紀念兩次世界大戰(zhàn)犧牲者而建的戰(zhàn)爭紀念碑,對面是富麗的王官,這里原來是市政廳,建于1648-1662年。
三條建于17世紀的同心運河圍繞著城市中心。坐上游艇,我們徜徉于阿姆斯河上。河道穿插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把阿姆斯特丹切割成一塊又一塊。泡在水里的建筑很有意思,門都比較窄小,不管樓層有多高,每層樓的窗外都會有一個十分結實的掛鉤,用于往樓上搬運家私之用。據(jù)說在古代政府收房產稅時,都是按門的大小來測算的,所以人們當初在修房屋時,就把門弄得很窄,僅能容一人進出。我在猜想,這可能與阿姆斯特丹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阿姆斯特丹的許多房子似乎就建在水面上,這讓我想起蘇州來。以前商行的貨倉都設在樓上,用吊斗把貨物吊上去,從窗口進倉。至今雖然不再需要搬運重物,但那些飽經滄桑的巨大的鐵吊鉤,還是一排排地留在房檐下,令人想起當年工人們那熱鬧的吆喝聲。
阿姆斯特丹全市共有160多條大小水道,由1000余座橋梁相連。漫游城中,橋梁交錯,河渠縱橫。從空中鳥瞰,波光如緞,狀似蛛網。市內地勢低于海平面1~5米,被稱為“北方威尼斯”。由于地少人多,河面上泊有近2萬家“船屋”。過去,城市的建筑幾乎均以涂了黑柏油的木樁打基,以防沉陷。據(jù)說王宮的地基使用了13659根木樁。
城市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數(shù)百年來通過攔海筑壩,把海水排干而得到的。這樣的土地被稱為“新辟的低地”。人們首先用風力車通過一系列的運河環(huán)來提高水位,一環(huán)高過一環(huán),這樣水流經自然河最終匯入大海,現(xiàn)在排水是用電泵不定期完成的。這樣大規(guī)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引起了人們的爭議,環(huán)境學家擔心,如果再把依斯米爾的海水排出去,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受到破壞,并且如果地下水的水位下降低于現(xiàn)在的水位,那些支撐阿姆斯特丹古老建筑的木樁就會因干燥而腐爛,造成大規(guī)模破壞。
令阿姆斯特丹居民安心的是,進一步的填海造地工程已經停止,這場陸地與海洋的戰(zhàn)斗宣布暫時停息。
運河邊上停泊著一艘艘大小不一的船只。由于陸地太少,這里不少人家長年住著水上船屋,政府給他們提供水電設施。船屋外一盆盆艷麗的花成為水與陸地間最好的紐帶。
我們仿佛在畫中漫游,一不留神便進入鄉(xiāng)間的河道。河邊停著一長溜小車,車主在小車旁蹲著,一看都在專心釣魚。四周出奇地靜謐,身在其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河堤的一端便是幢幢民居,大都獨門獨院,院里停泊著高檔轎車,院外的河邊放著小艇,主人可以隨時選擇自己喜歡的交通方式出行。
“到處都是水,無處不通船”是阿姆斯特丹城市的寫照。以中央車站為中心,城區(qū)依次有辛格、赫雷、皇帝、王子和阿姆斯特5條骨干運河。在5條骨干運河之間還有幾十條放射性的小運河相連接,密密麻麻的運河把城區(qū)分割成許多小塊陸地,這些陸地四周都是水,是名副其實的“小島”。街道、商店、教堂和住宅都是建在這些“小島”上,“小島”之間的連接依靠著上千座的橋梁。溫和濕潤的海洋氣候孕育了阿姆斯特丹市區(qū)郊外不盡的綠地,鮮花青草與泛著粼粼波光的小河流水相映成趣,構成它多姿多色的獨特水城風光。
毫不夸張地說,阿姆斯特丹的歷史,就是
一部治水的歷史。在頑強地填了900平方公里海域之后,荷蘭終于擴大了自己的“國土面積”。
雨中的阿姆斯特丹鄉(xiāng)村風景是最美的。秀麗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水渠縱橫,牧草肥美,奶牛在悠閑度步,阿姆斯特河蜿蜒曲折,河畔的樹木郁郁蔥蔥,淅淅的秋雨中是一排排傳說中的風車。
我們進入一家木屐博物館,里面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木屐,最早的要追溯到100多年前了。玻璃框內已經發(fā)黃的圖片和褐色的老木屐向我們講述著木屐的歷史。幾位中年人正在現(xiàn)場制作木屐。一截樺木拿在手中,放進機器里,一陣轟鳴,不到兩分鐘一只木屐就做成了;一旁一位老人戴著老花眼鏡,正用鋒利的鐵筆在木屐上雕刻出美麗的花紋。
風車和木屐已經成為荷蘭游的“特色產品”。由于阿姆斯特丹筑海而成,腳下的地全是鹽堿地,荷蘭人筑起風車車干海水,穿上木屐防止腐蝕。昔日用來抵御自然,今天巨大的風車已經成為河邊一道美麗的風景,而木屐則成為最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
阿姆斯特丹又是歐洲文化藝術名城。市內分布著約40座博物館、60多家劇院和141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收藏有100多萬件藝術品,包括蜚聲全球的倫勃朗、哈爾斯和弗美爾等繪畫大師的杰作。市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和梵高美術館以收藏17世紀荷蘭藝術品而聞名,梵高去世前兩天完成的《烏鴉的麥田》和《吃馬鈴薯的農夫》就陳列在這里。
像阿姆斯特丹這樣的風景,應該是出繪畫大師的地方。舉世聞名的梵·高和倫勃朗就是從這絕妙的風景里走出來的。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蘭的一個新教徒之家。1881年左右,他開始繪畫。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觸了印象派的作品,對他產生影響的還有著名畫家魯本斯、日本版畫和著名畫家高更。1888年,梵高開始以色彩為基礎表達強烈的感情。他曾短暫與高更交往,后來神經失常,被送進精神病院。在經歷多次感情上的崩潰之后,37歲的梵高于1890年在奧維爾自殺。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調及風格常是低沉的,可是后來,他大量的作品即一變低沉而為響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的苦難,以表達他強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國評論家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艷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繪令人逼視的太陽本身,并且多次描繪向日葵。
梵高曾說:我想用《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凈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淡的維羅內塞的藍色到最高級的藍色,都要讓它們閃閃發(fā)光;我要給這些畫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繪玻璃一樣。
梵高確實做到了。他讓阿爾八月陽光的色彩在畫面上大放光芒,這些色彩熾熱的陽光,恰似梵高發(fā)自內心的虔誠和對生命極致的向往。在淡黃色的背景上,形態(tài)各異的向日葵,或絢爛或枯萎,另有幾朵含苞未放,以淡黑色點綴花蕊,顏色上給人一種強烈的對比,畫面總體上給人一種明亮而又強烈的生命力,讓人感到生活充滿希望。
生前寂寥、死后榮耀的畫作《向日葵》在1978年的在倫敦拍賣會上以大約59億日元的天價被日本人買走。后來,梵高的作品《鳶尾花》和《迦賽醫(yī)生像》又分別以73億日元及127億日元賣出。商業(yè)上的巨大利益,與梵高生前賣畫情形所比,的確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單單梵高的瘋狂,還不足以叫荷蘭人盡情。他們就是那么幸運,在阿姆斯特丹,還有一位用畫筆將光與影凝固成永恒的大師倫勃朗。
倫勃朗的故居就位于阿姆斯特丹。走進大師的畫作展室,停步于他的自畫像前,畫上的大師仿佛靜靜凝視著世間的陰晴冷暖。
倫勃朗1606年7月15日出生于荷蘭彌漫著濃重文化氛圍的萊頓小鎮(zhèn)。14歲的倫勃朗在就讀于萊頓大學兩個月后就決然改學繪畫,開始了他艱辛的漫漫的繪畫征途。幾載奮斗之后,他從默默無聞的小鎮(zhèn)躊躇滿志地走進了大都市阿姆斯特丹。一幅《蒂爾普醫(yī)生的解剖課》畫作,使他一夜之間聞名于畫壇,由此,達官貴人和私家公會紛紛上門索畫,訂單滾滾而來,天才的倫勃朗迎來了他人生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1634年,名門閨秀薩斯基亞成為他的妻子,也為年輕的倫勃朗帶來了豐厚的財產和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美麗動人的薩斯基亞一時成了倫勃朗筆下的令人心馳神往的女神、花神,倫勃朗也迎來了自己的藝術高峰期,他運用光線和陰影增添作品的厚度、力度和神秘感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成為明暗對比無可爭議的大師,至今無人能與之匹敵。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邀請倫勃朗為他們繪制一幅巡警群像畫作。倫勃朗沒有按照常規(guī)簡單地畫出每一個人的肖像,而是把這畫作當成一個歷史的主題畫來構思,他將主要人物安排在畫面的顯著位置,而將其余的人物放在后邊,畫面明暗變化強烈,有的人則被放在了暗影中模糊不清。畫作完成之后,畫中人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人出了同樣的錢,卻不能在畫中獲得同等地位,由此,引起強烈不滿,遭到公會的拒絕。
為了索回畫金,公會訴諸法庭,并對倫勃朗進行了大肆的人身攻擊。一幅畫引起的軒然大波,漸漸超出了藝術本身的爭論,一些維護舊道德的無知小市民以倫勃朗曾經以他妻子薩斯基亞為模特兒畫過一些裸體宗教題材畫為由,輪番對他進行肆無忌憚的誹謗和攻擊。
禍不單行,這年6月,薩斯基亞一病不起,溘然西去。中年倫勃朗遭此致命打擊,從此一蹶不振。1669年10月4日,這位17世紀荷蘭畫派的杰出藝術大師,告別了這個充滿了磨難和苦痛的世界。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價值連城的寶貴的文化遺產:500多幅油畫,250余幅銅版畫,1500多幅天才靈動的素描。
站在阿姆斯特丹16世紀的橋上看云,忽然又想起荷蘭詩人馬斯曼的詩歌:天空偉大而灰暗/下方是遼闊的低地和水洼/樹木和風車/教堂和溫室/被縱橫的溝渠分割/一片銀灰色/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我的人民/這是一片我想發(fā)出聲響的空間/讓我有一個夜晚在水洼里閃爍/我就會像一朵云蒸發(fā)到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