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需要構建和諧社會,校園需要構建和諧校園,課堂更需要構建和諧課堂,我這里所說的和諧課堂并不是指課堂上“你我相安無事”的和諧狀態(tài),而是指一種融知識、趣味、民主、情感、藝術等于一體的和諧課堂。
作為基礎學科——語文的課堂教學同樣需要構建和諧氛圍,那該如何構建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構建:
要學會構建課堂上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
教書育人本是教師的天職,但作為教師本身切不可另眼看人,要一視同仁,樹立民主意識、朋友意識,要懂得尊重學生,切不可隨意侮辱謾罵學生,要知曉學生相對你而言永遠都是孩子,要懂得因勢利導,用愛心和真誠去感動他們的心靈,用溫馨的話語去陶冶他們的情操,用激情的話語去激發(fā)他們的興奮點,讓他們明白語文課需要的是理解,需要的是激情,需要的是相融,從而達到人文精神的和諧,當然這并不是一節(jié)語文課就能達到的效果,我們需要的是堅持不懈,是每節(jié)課都要潛移默化地給予一定的引導,因此教師的課堂語言成為關鍵。
另外,教師還可以積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施,大力推廣電教手段,開發(fā)課件,利用網(wǎng)上資源,拓寬課堂信息傳輸通道,這樣更能豐富每個學生的感知,調(diào)動他們的視覺和聽覺而吸引注意,從而達到和諧的氛圍。如講《三峽》時,我們可以首先向?qū)W生們展示一組三峽圖景及播放波濤洶涌的聲音,讓他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活躍課堂氛圍,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要學會構建語文學科與各科之間的和諧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它包容萬象,融天文、地理、人事于一體,它是音像天地,是激情廣場,是聊天信箱。因而我們可以在教語文時適當穿插一些學生學過的地理、歷史、生物、數(shù)學、英語、物理、政治等學科知識,以便觸動他們認知的興奮點。事實證明,學生對自己以前所學的知識或除語文外的其他知識有一種成就感和一種興致,而且容易引起共鳴,更有利于激發(fā)孩子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我在講《口技》這篇文章時,對“無不變色離席”中的“無不”兩字,我簡單地穿插了一個代數(shù)中“負負得正”的話題,同時又引申了在修改病句中,如何確定該句是肯定意思還是否定意思——看句子中有幾個否定詞,奇數(shù)個是否定意思,偶數(shù)個則是肯定意思。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認識到了原來語文和數(shù)學之間還存在著某種默契,進而讓他們意識到語文與各科之間都是和諧統(tǒng)一的,從而達到旁征博引,促進語文課堂的活躍性、藝術性。
要學會構建語文素養(yǎng)與社會用語的和諧
文言文發(fā)展成白話文,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作為現(xiàn)代語文課堂,我覺得適當貫穿一些文言文,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讓孩子們沐浴在雅俗共賞的和諧氛圍中,當然還可以穿插一些社會習慣用語、廣告用語,也有利于增強孩子對語文課的喜愛。
如在講《阿里山紀行》這篇文章時,要求學生給阿里山做廣告,有些同學迅速地把某些名牌運動鞋的廣告引進課堂——“阿里山,我選擇,我喜歡”“阿里山,飛一般的感覺”“阿里山,勇敢做自己”等等,甚至還有些同學用信天游的調(diào)子來歌唱阿里山的美麗風光,從孩子們滿是笑容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出語文課堂需要拓展,需要激情,需要和諧的音符。
當然對于那些以“默默無蚊”為代表的廣告詞,我們要讓學生們認清那是商人為了利益驅(qū)動而玷污了語文詞語的清白。
要學會構建“大集體備課”中“走出”“走進”的和諧
語文的提升需要一個大前提來保障,那就是“大集體”備課。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已充分認識到合作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并也初步嘗到了集體備課的甜頭,然而,我們農(nóng)村初中集體太小了,它的成員少,它的資源也少,因此它的活力、它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年級的變更、人事的變動、頻繁地分班,往往各種因素會多多少少地影響到我們這個集體的組成狀況,也就自然會影響我們這個集體的預設計劃。所以,我們?yōu)槭裁床蛔叱鰧W校、放眼全縣、全鎮(zhèn)甚至全市,構建一個真正的大集體備課呢?相對而言,縣城學校幾乎集中了全城最好的教師和硬軟件設施,并有相對規(guī)范系統(tǒng)的教學計劃和備課程序。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充分學習他們的思想,充分共享他們的成果,可見,師資參差不齊、經(jīng)驗不等的狀況將得到極大的改善。當然,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可遺漏,各??梢栽诩w備課的基礎上再考慮“走進”本校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從而建構出一個真正和諧的大集體。
結語
以上幾點僅是本人的一點愚見,總之,教無定格,教無定法,語文課堂需要和諧,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出語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通道,進入語文的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