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遠
摘要:玉米又被稱為“苞谷”、“苞米”,它是國內一種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 所以在全國各地內,進行了廣泛的種植。因為它具有產量高、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在我國有著極高的地位,特別是在優(yōu)質飼料、工業(yè)原料及糧食作物方面。但近幾年來由于玉米病蟲害的頻繁發(fā)生,使玉米的種植與產量的提升,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诖它c,本文對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總結出銹病、斑病、玉米螟、絲黑穗、玉米紅蜘蛛斑病,玉米干腐病等幾種常見的病蟲害,并提出相關的病蟲害防治措施,為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顯示條件,進而促進我國玉米產量的提高。
關鍵詞:玉米栽培管理技術概述;選種技術;整地技術和施肥技術;種子處理技術;密植技術;田間管理技術;預防措施
一、選題背景
玉米栽培管理技術概述
玉米是喜肥水、好溫熱、需氧多、怕澇漬的作物,過酸、過粘和瘠薄的土壤都會使玉米生長不良。因此,選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7之間、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宜。整好地是保全苗的前提條件。選地后進行深耕耙平,一般要做到兩犁兩耙,耕作層深30厘米以上,以達到“地平、土細、墑足、肥高”的整地質量要求。整地后按雙行植行距120—140厘米放線開溝,并按每畝腐熟農家肥1000公斤、豆餅50公斤和過磷酸鈣50公斤做基肥條施于溝內;為了排灌方便,結合整地還應開溝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溝。要求做到畦平溝直,溝溝相通,排灌暢通。 玉米的產量來源于對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圍內,葉面積系數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產量也越高,因此,合理密植才能高產。種植密度須從品種、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條件等多種因素考慮。玉米株型有兩種:平展型和緊湊型。平展型品種宜稀植,一般畝植3000—3500株。緊湊型品種宜密植,一般畝植4500—5500株。玉米播種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寬窄行兩種。等行距種植規(guī)格是行距75厘米,緊湊型品種株距在17—20厘米,平展型品種株距在25—30厘米。寬窄行種植規(guī)格是寬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緊湊型品種株距15厘米左右,平展型品種株距20厘米左右。目前我省推廣種植的鮮食玉米株型為緊湊型,適宜密植,一般畝植3500—4000株。種植方式主要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二、密植技術
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是密植技術實施的一個重點,在實施這項技術的同時,需要選取適應不同生態(tài)地區(qū)種植的玉米新品種的條件下,在當前玉米種植密度的基礎之上,使玉米種植的密度控制在550-1500株/畝,使種植的密度可以達到3500-5000株/畝。但需要注意的是密植技術,需要將耐密品種的選擇視為前提條件,至于增密的幅度則需要根據品種的地力及耐力性等條件,進行最終的確定。
三、田間管理技術
1、玉米的田間管理技術
要求種植人員嚴格遵循玉米種植的原則和條件。第一,在玉米的生長初期,應該注意玉米間隔的均勻性問題;第二,保證玉米不會出現(xiàn)缺水的現(xiàn)象;第三,經常性的處理田間雜草,進而防止土壤養(yǎng)分的流失;第四,充足的肥料,可以滿足玉米生長所;第五,需要及時的了解到玉米的生長情況,以及所面臨的病蟲害等問題。
2、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
玉米種植情況分析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增長最快的省份當屬哈爾濱。哈爾濱的玉米種植有著較大的東西跨度,且玉米的品種有著極快的更新速度,為當地玉米產量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在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依然面臨著病蟲害的問題,當地常見的玉米病蟲害有銹病、斑病、玉米螟、絲黑穗、玉米紅蜘蛛斑病等。針對當地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如下防治策略。
3、病害防治策略銹病防治
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葉片兩面散生或聚生長圓形、黃褐色、粉狀病斑,并散出鐵銹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生長后期病斑上生長圓形黑色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原菌以夏孢子越冬。來年借氣流傳播進行初次侵染,病斑上產生夏孢子,可以在田間重復侵染,并由南至北隨季風傳播,逐漸擴大蔓延。夏孢子萌發(fā)最適溫度為25℃,高的相對濕度(100%)有利于銹病發(fā)生和發(fā)展。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早熟品種一般易發(fā)病,馬齒型品種比較抗病。氮肥施用過多,會加重病害發(fā)生。玉米銹病盛行于華南、西南一帶。它的癥狀是浸染葉片、果穗、苞葉及雄花等。對它的防治應該從源頭進行解決,如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通過適當增加磷鉀肥的方式,使品種的抗病能力有所提升;強化玉米田間管理的手段,對病害的侵染源進行燒毀或是清除;還可以采用化學藥劑的方式,對其進行防治, 如在發(fā)病的初期噴灑25% 左右的三唑酮可濕性粉劑,以及125%的速保利可濕性粉劑等。選用抗病雜交品種;合理施肥,施用磷鉀肥;發(fā)病初期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發(fā)病重時隔15天再噴1次
4、蟲害防治策略玉米紅蜘蛛防治
該類蟲害的學名為玉米葉螨或棉紅蜘蛛,俗稱大蜘蛛、砂龍等。國內的類別是以朱砂葉螨為主,可以對115多種植物產生極大的危害。對它的防治,可以采取農業(yè)、物理及化學防治措施。按照該類蟲害的生長習性,對田間的雜草進行集中有效的清理,使病蟲卵或成蟲,因為食物的缺失而死亡;還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即遵循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在田間引入中華草蛉、食螨瓢蟲及捕食螨類等昆蟲,它們對紅蜘蛛有著較大的捕食量。所以通過保護及增加紅蜘蛛天敵的數量,可以有效的控制紅蜘蛛的數量,進而實現(xiàn)對紅蜘蛛蟲害的防治。
5、玉米干腐病
玉米生長期均可被害,以生長后期被害較重。為害莖稈和果穗。莖稈基部和果穗處的莖稈生褐色、黑褐色、紫紅色大病斑,嚴重時莖稈從病部折斷。病果穗穗軸變松,易折斷,病穗下部子粒變褐色無光澤,粒間常有白色菌絲體,病穗與苞葉粘連,不易剝開。玉米干腐病以菌絲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殘體和種子上越冬,玉米生長季節(jié)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高溫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發(fā)病。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播種后降水多、土壤濕度大,溫度低,幼苗長勢弱,容易發(fā)病。(1)農業(yè)措施選育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3年輪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間病殘組織,減少侵染來源。加強栽培管理,適時播種,增施有機肥等,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2)藥劑防治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4小時。浸種后用清水沖洗即可播種。抽穗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000倍液噴霧。重點噴果穗及下部莖葉,隔7天再噴1次。
四、預防措施
農業(yè)措施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組織,(1)并深翻土壤,(2)注意排除田間積水,(3)降低濕度。(4)施足底肥,(5)適時追肥,(6)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長,以提高抗病力。藥劑防治以苯來特和氧基萎銹靈防效好,每畝用藥100克加水50千克葉面噴霧。種植抗病品種葉片大小適中并向上傾斜生長的品種,田間通風透光好,發(fā)病輕。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抗病力。在發(fā)病初期,剝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葉鞘,可減輕發(fā)病。
五、總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糧食產量的提升,總會受到病蟲害的影響。特別是玉米作物的產量,出現(xiàn)嚴重的下滑趨勢。我國作為世界上玉米作物的出口大國,每年都會出口大量的玉米作物,為國家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而哈爾濱作為我國玉米生產的重要城市,對拉動內需,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強對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