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要:在經(jīng)濟與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建筑業(yè)也實現(xiàn)了較為長足的進步,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是這一進步的最直觀體現(xiàn),為此本文就建筑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展開了深入研究,希望這一研究能夠為相關施工單位的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更好應用帶來一定啟發(fā)。
關鍵詞:建筑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
引言
對于我國當下的建筑后澆帶施工技術來說,這一技術的應用能夠較高質量的解決建筑工程施工中所面臨的各類質量問題,建筑工程本身的完美性、功能性、整體性實現(xiàn)也能夠因此得到較好的保障,而為了保證后澆帶施工技術的保障作用更好發(fā)揮。
一、后澆帶施工技術概述
根據(jù)后澆帶防裂作用的不同,又分為了幾種類型:防止混凝土凝結后收縮開裂的收縮后澆帶、防止高層建筑主樓與裙房產(chǎn)生沉降差的沉降后澆帶、防止房屋結構因建筑面積過大易受溫差影響出現(xiàn)混凝土收縮開裂的伸縮后澆帶、防止因溫度變化混凝土拉裂的溫度后澆帶。在建筑施工中,必須根據(jù)后澆帶的不同類型和所處部位采取不同的留設方法和澆筑工藝,才能真正發(fā)揮后澆帶的作用,同時盡可能縮短施工周期,保證工程質量。在后澆帶施工時,必須把建筑質量放在核心位置,堅持設計要求與施工工藝并存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混凝土結構的溫度變化及內應力等因素,盡可能避免工程質量問題的出現(xiàn)。
二、后澆帶施工技術作用分析
建筑工程中,特別是高層或者超高層建筑物的建設,在運用后澆帶的作業(yè)方法時,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更為穩(wěn)妥的應對建筑結構施工中出現(xiàn)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建筑物本身以及裙房之間的連接是后澆帶作業(yè)主要針對的施工任務,施工期間要注意該作業(yè)程序的開展時機,要等待建筑物的主體框架作業(yè)完成時,而且其沉降量達到規(guī)定范圍之后,才開始進行澆筑作業(yè),利用后澆帶的相關作業(yè)方法將建筑物主體與裙房相互連接在一起。但是要確保建筑物質量還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作業(yè)現(xiàn)場的地質環(huán)境要符合施工作業(yè)需求,并且要將沉降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這樣才能進行澆筑作業(yè)。在建筑結構的前期設計工作中就要考慮到這類問題,并且要評估與測試在不同的作業(yè)階段內結構所要承受的應力大小以及各類影響因素,對其澆筑后的強度進行檢測,從而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此外,這種施工方法也可以降低溫度差異對結構本身的影響,維持混凝土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性,保持合理的性能指標和結構狀態(tài),防止出現(xiàn)裂縫或者崩塌的安全事故。
2.1消除沉降高度差危害
近幾年來,高層建筑發(fā)展速度迅猛,高層建筑和裙樓的結構及基礎設計成整體,施工時裙樓與主樓又同時施工,由于主樓與裙樓荷載的差異較大,會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整體結構將由于沉降差產(chǎn)生較大應力而使結構開裂,影響結構質量。高層建筑的主樓和裙房的荷載與剛度有很大的差異,進一步造成了基礎內力和基底反力的差異與變化,從而發(fā)生過大的沉降不均現(xiàn)象。通過設置沉降后澆帶的方式,在施工時將主樓與裙樓暫時分開,讓主樓沉降完成大部分后,澆筑后澆帶使主樓與裙樓兩建筑結構有效連接,降低主樓與裙房之間的沉降差,使得主裙樓之間的差異沉降達到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在實際運用時,需要對不同受力情況進行準確分析與計算,仔細考量沉降差帶來的附加內力的影響,可以調整高度差與壓力差,確保后澆帶技術的有效實施。
2.2降低混凝土收縮影響
在混凝土澆筑結束之后,混凝土有一個緩慢的收縮過程,如果面積過大,構件長度太長,這種收縮會造成混凝土構件不規(guī)則的裂縫,為減少混凝土收縮一般每隔30~40m留設后澆帶,減少對混凝土構件的約束,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可以自由收縮,從而大大減少混凝土收縮應力,減少裂縫的產(chǎn)生。
利用后澆帶施工技術,為混凝土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間,降低混凝土熱脹冷縮而產(chǎn)生的內應力的影響,從而減少混凝土裂縫的產(chǎn)生。在具體施工時,應結合實際情況來分析設計后澆帶,如當建筑結構過長時,以30m為一個單位長度,施工縫預留800~1200mm,通過直通加彎或搭接法進行澆筑,預防結構部件受到溫度應力的影響。澆筑時低溫為宜,澆筑完成后,加強對后澆帶的養(yǎng)護。
三、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
3.1合理選擇施工材料
根據(jù)建筑結構特性等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后澆帶澆筑材料,其中,后澆帶混凝土采用水灰比較小的無收縮混凝土或微膨脹混凝土,混凝土所用砂石原材料級配合理,適量添加摻和劑、減水劑等添加劑進行混凝土拌制,保證混凝土的配合比,減少水泥用量,坍落度控制在5~7cm內?;炷恋膹姸鹊燃壭枰哂诠こ淘O計強度一個等級。防止新舊混凝土之間產(chǎn)生裂縫而形成建筑薄弱部分。
3.2后澆帶設置要點
根據(jù)后澆帶類型的不同以確定其澆筑時間,收縮后澆帶與溫度后澆帶的施工工期都應控制在兩個月左右,而沉降后澆帶則需依據(jù)其施工工序、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工期的長短。沉降后澆帶一般待主樓結構完成后才進行澆筑,主樓施工過程中還應進行主樓沉降觀測,經(jīng)沉降觀測沉降量趨于穩(wěn)定后澆筑后澆帶最為有效。混凝土澆筑宜低溫澆筑。后澆帶的縫寬一般600~1200mm,設置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①便于接縫時對混凝土邊緣的修整和清理;②縫內鋼筋是搭接還是貫通;③后澆帶留設時模板及止水鋼板的安裝;④后澆帶混凝土澆筑的可操作性;⑤接口形式。
接口形式根據(jù)墻、梁、板厚來確定,一般厚度200mm以內的墻板接口為平直縫,厚度200~500mm以內的墻板接口為階梯縫,500mm以上的墻板接口做成凸形縫或凹形縫。后澆帶留設平面位置應在柱跨中1/3段內,從底板、墻、梁、樓板屋面板全部貫通
3.3后澆帶技術的管控與配筋安置
底板后澆帶留設:底板一般有防水要求,在后澆帶兩側加止水板,留設后澆帶時止水板下部用鋼絲網(wǎng)作模板,上層可用木方隔擋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后及時拆除木方。底板后澆帶由于位置低,在留設到補澆的過程中最易受到污染,后澆帶難清理干凈,因此在施工墊層時提前預留幾處低洼位置,便于在沖洗后澆帶接縫時排除污水,樓板后澆帶:為保證樓板底澆筑平整,后澆帶底模與板底模同時支設,板底拆模時后澆帶模板及支架保留,但梁底需留設清掃口,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是后澆帶質量控制的關鍵,除材料本身符合要求外,后澆帶的清理至關重要,由于后澆帶留置時間較長,在施工過程被污染是必然,澆筑后澆帶前應認真清理后澆帶內殘留的污水、雜質等物質,以保證澆筑質量,并且灑水保持后澆帶表層的濕潤。嚴格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模板的安裝與拼接,。按照設計要求澆筑混凝土,嚴格控制其澆筑厚度。在澆筑垂直后澆帶時,需要監(jiān)控混凝土的振搗過程,應嚴格分層澆灌分層振搗,分層厚度50~60cm。
四、后澆帶施工質量問題的處理
(1)后澆帶留設位置、寬度及留設形式必須事前確定,并對施工人員做好交底。
(2)后澆帶接頭(端部)模板安裝時就要考慮便于拆除,混凝土澆筑后要及時拆除。后澆帶位置鋼筋密集,尤其是梁的部位,要把握好拆模時間,未及時拆除的模板在混凝土硬化后拆除十分困難。
(3)后澆帶留設后要覆蓋保護。
(4)后澆帶澆筑時應認真清理污染,鑿除接口松散混凝土。
(5)模板拼接牢靠,防止模板變形、漏漿。
(6)混凝土采用二次振搗工藝確?;炷撩軐崱?/p>
(7)加強養(yǎng)護。
五、結束語
在建筑工程中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收縮應力,提高建筑工程整體施工質量。因此,建筑企業(yè)要重視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加強后澆帶施工技術的管理監(jiān)督工作,提高培養(yǎng)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yè)水平,不斷優(yōu)化后澆帶技術工藝,進而推動建筑企業(yè)的長足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閆傳海.建筑結構中后澆帶的施工技術分析[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6(10):137.
[2]佟舟.建筑結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及相關問題探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6(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