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神魔小說模式變革時期的作品,《海游記》之所以還稱得上為神魔小說,很大程度得力于苗主徐公子的形象塑造。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個出身高貴且品行高尚的好人形象——徐公子徐玉,以此表現(xiàn)出作者對清明政治、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并且,在善惡交雜的敘述中,徐公子的英雄形象,及其成為苗主的傳奇經(jīng)歷,更是彰顯了作者寓意諷刺的寫作意圖。同時,徐公子的形象誕生在神魔小說的發(fā)展過渡時期,其形象各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魔小說的發(fā)展新趨勢。
關(guān)鍵詞:《海游記》;徐公子;神魔小說;發(fā)展新趨勢
作者簡介:葉詠詩(1997.7-),廣東佛山人,漢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03
歷來學界中對清代小說《海游記》的研究并不多,宏觀上,將其納入通俗小說這一范疇;而微觀上,以海洋小說和神魔小說作為研究對象的觀點較為集中。在我看來,《海游記》雖以“?!睘槊?,書中亦有海島國的背景,但作者筆下書寫的卻是同現(xiàn)實社會相差無異的世俗環(huán)境,與以往典型的海島奇遇、仙境等奇幻的海洋文學模式不同。[1]因此,小說中所謂的“海外”并沒有太多特別或典型之處,與真正的異域世界也沒有太大的關(guān)聯(lián)。在此,我們可以將海島“無雷國”看作是一個虛構(gòu)框架,是用來承載作者所諷刺和所追求的人或事。從這個方面看,雖可將《海游記》歸入海洋文學的范疇,但同時它也是對中國古代典型海洋文學的顛覆。
由此,聯(lián)系創(chuàng)作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從神魔小說的角度對《海游記》進行探究,更能凸顯到作者借神魔內(nèi)涵,用“神性”對抗和抵御“魔性”,以投射出對社會不滿和追求改革進步的情感基礎(chǔ)。
小說創(chuàng)作于清中葉,此時期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發(fā)展趨勢有較大轉(zhuǎn)變,模式特征有所變革。在我看來,作為神魔小說模式變革時期的作品,《海游記》之所以還稱得上為神魔小說,很大程度得力于苗主徐公子徐玉的形象塑造。該小說通過寫異邦島域中兩個惡人騙子——披“神仙”外衣的臧居華和冠以“活佛”名號的鑒清的奸淫擄掠、栽贓嫁禍、恩將仇報等眾多罪惡行徑,來影射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諷刺渾濁荒誕的官場實況。書中雖將無法無天的無雷國的各種官場丑態(tài)盡力展現(xiàn),對反映當時的頹敗世風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并不是書中唯一的意義價值所在。如果作者沒有在針砭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塑造出一個與眾“魔性”人物對抗的“神性”人物,那么小說所影射的社會現(xiàn)實,則全然為黑暗一片,缺乏積極意義的支撐。故此,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個出身高貴且品行高尚的好人形象——徐公子徐玉,以此表現(xiàn)出作者對清明政治、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并且,在善惡交雜的敘述中,徐公子的英雄形象,其成為苗主的傳奇經(jīng)歷更是彰顯了作者寓意諷刺的寫作意圖。
因而,徐公子的“神性”代表與以臧居華和鑒清為主的“魔性”代表相比,徐公子此人物形象是這一神魔小說的重要精髓,也更能體現(xiàn)小說的研究價值。同時,徐公子的形象誕生在神魔小說的發(fā)展過渡時期,其形象各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神魔小說的發(fā)展新趨勢。本文,將從神魔小說這一范疇角度出發(fā),重點探析苗主徐公子形象的獨特之處;同時,在此基礎(chǔ)上,淺析其形象與神魔小說發(fā)展新趨勢的關(guān)聯(lián)。
一、徐公子的世俗化和神魔小說的民間化趨勢
徐玉徐公子出生于大戶人家徐府,其家世代為官,有高尚的家族背景。徐公子不但美冠如玉,文武雙全,還最好行善。這可謂是出身上等而又德行美好,是“無雷國”這個遠離雷音、佛地中的一股清流。他一開始便是一個大善人的形象,他善舉善德也是多樣化的。從其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即使“現(xiàn)銀用空,只田產(chǎn)未動”,也會為百姓修橋、開糧倉、施藥施殮葬等;到其重情重義,盡管自己需離開海島,遠走他處另謀出路,他也會安頓好家中一切,賞賜銀子讓家仆資生,對只是寄住的張信也施予其繼續(xù)生活的本錢。
如此美好形象的賦予,與自稱“神仙”、“活佛”但出身戲班娼妓之家、層次低劣的臧居華、鑒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中體現(xiàn)出他是此神魔故事中帶有正面色彩的“神性”人物代表。然而,若再深究其本質(zhì)可發(fā)現(xiàn),徐公子身上應(yīng)有的神力卻不是十分明顯,被作者淡化了。即使他屬于小說中的“神性”代表,有再大的善心光環(huán),但他的形象設(shè)定卻屬于平民層面;他雖出生大戶門第,但也是一普通人。他的偉大之處不在于有天賜的功力,而他在于他有為人的善心和惻隱之心;他行善舉,受人敬仰,也是通過使用金錢這一世俗的渠道;他遇險要遠走他處另覓出路,助他的不是天機神計,而是靠他長期高尚品行,受人待見積累下來的人脈關(guān)系。因此,我認為,處于神性框架中的徐公子,其傳統(tǒng)意義上應(yīng)有的虛幻力量已經(jīng)被弱化了。其形象之所以表現(xiàn)得萬般崇高、有吸引力,反而是其身上的世俗化味道使然。徐公子形象的世俗化,在最初雖然談不上有十分濃厚的“神性”色彩,但正因這些世俗化、平民化的味道將故事中虛幻、機遇的情節(jié)淡化,讓此民間大善人的世俗化角色為往后深化其形象的獨特之處作了一定準備。
就其表征來看,《海游記》是使用虛幻化的背景,借海外某地的人事為依托進行敘事的小說,多有影射世情之意,屬于神魔小說的范疇;但與傳統(tǒng)、典型的神魔小說對比,卻有所不同。它缺少表現(xiàn)變幻奇譎、光怪陸離的景象,也不是主要描寫神佛與妖魔鬼怪之間的斗爭。如此來看,《海游記》中除了有兩凡人所裝扮、欺騙眾人的“神仙”臧居華和“活佛”鑒清,似乎沒有神魔的奇幻、虛化意味。而徐公子作為平民,表現(xiàn)出來的世俗化形象更能體現(xiàn)出神魔氣息為世俗化,平民化所取代。對此,有人認為,這是清中葉神魔小說衰微的跡象。然而,未必如此。從近代化的角度來看,與其說是衰微趨勢,不如看作是其發(fā)展變革的良好趨勢。清中葉,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審美情趣都受到了市民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使得神魔小說也逐漸向近代化方向蛻變,也更加迎合了社會讀者受眾的需求。
清中葉神魔小說模式蛻變的突出表現(xiàn)是趨向民間化。[2]在《海游記》中,徐公子形象的世俗化設(shè)定正能與神魔小說這一發(fā)展趨勢相契合。小說當中的“神性”人物,不再以天庭靈境的眾仙為載體,而是以塵世中的常人來塑造,使其凡俗化,當中的價值取向也非固定的神圣化了。至于“群魔”,也是如此,同樣以凡人為“魔”的載體,他們也非往常般為“仙道”,而轉(zhuǎn)為帶著邪惡氣息的“凡道”。神魔描寫對象的下移,看似將神魔身上的法力去除了,卻無失神魔小說的張力。雖無“仙氣”,但作者賦予了正面的凡人形象一種獨特的平民色彩,讓其能用世俗的善心仁慈與“魔性”抗衡,為后續(xù)的英雄傳奇經(jīng)歷作鋪墊,讓其“神性”世俗化、平民化也親切化。同時,將“神性”形象放置于民間,也更符合大眾的理想追求和審美傾向。
神魔小說往世俗化和平民化的模式轉(zhuǎn)變,在描寫對象的常人化,凡俗化上有重要表現(xiàn),是神魔小說的發(fā)展新趨勢之一。這體現(xiàn)為使其中的“神”由凡人出身再變英雄,從而更顯“神性”魅力;也令其中的“魔”本沒有魔法卻能作更大惡,因而尤能突出對“魔性”的厭惡和抗衡。這便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體現(xiàn)。[3]
二、徐公子的英雄傳奇色彩和神魔小說的合流趨勢
對于清中葉神魔小說的蛻變期,有學者進一步將其定位為衰蛻期,認為創(chuàng)作這種另辟蹊徑的寓意諷刺或雜糅類的神魔小說,是讓神魔文學創(chuàng)作走向下坡路,模糊了神魔小說的類型界限;并不認同當中的近代化、民間化和世俗化的積極蛻變一面。無可厚非,以《海游記》為例,當年神魔初出茅廬時的含蓄、溫婉的韻致,在這里已變得筆無藏鋒,語言偏直接、淺薄。
但我認為,《海游記》依然不失其有力的諷刺性和寓意性,被認為是此時神魔小說由奇幻轉(zhuǎn)向世俗,由獵奇轉(zhuǎn)向批判的過渡性代表作,仍然是值得肯定的。這部小說能納入神魔小說的范疇,其精髓在于徐公子的形象塑造,不僅在于其能從常人的世俗化表現(xiàn)中散發(fā)光芒,更在于其“神性”的英雄形象,以及成為苗主的一段傳奇經(jīng)歷。在清中葉神魔小說往民間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作者放大了徐公子身上的英雄傳奇色彩,這為當中凡俗化的對象描寫著色不少,從而保持其神魔內(nèi)涵,以“神性”的光芒反擊現(xiàn)實中的黑暗,表現(xiàn)所追求的理想社會。
如果小說少了這部分的內(nèi)容,沒有苗王徐公子英雄傳奇色彩的助力,那么小說的“神性”色彩就大大減少了,只剩下虛假的“神仙”、“活佛”和一群庸俗腐敗的官吏表現(xiàn)出來的“魔性”。這樣一來,整部小說所影射的社會現(xiàn)實,就只有為非作歹、作惡多端的黑暗渾濁的世界,徹底地淪為地獄般的世界末日了。顯然地,這不全然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沒有表達出作者心中的美好景象和理想信念。
徐玉徐公子人物形象中的英雄傳奇色彩是逐步形成的,最初的世俗化色彩和早已存在的大善人形象為其英雄角色的轉(zhuǎn)變、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徐公子以往的良好交往及多做善事,為其到他島另謀他路打下了一定基礎(chǔ),提供了良機;而化敵為友,以德報怨的善事更是進一步襯托出徐公子的英雄色彩。白老虎乃為強盜,但徐公子卻將其義釋,贈予銀子讓其改邪歸正,而后來白老虎也成為苗主之臣;勇救粉金剛孫雪姐,使其后的征戰(zhàn)路上,獲恩情相報,也多了位夫人。還有教反叛的苗人開墾種地,任徐苗人自治,陣前手下留情放過王四姑等也是以德報怨的體現(xiàn)。所謂“種善恩,得善果”,這些經(jīng)歷是實際存在的,一定程度上是成就其英雄形象和傳奇事跡的根基。而同時,這些事跡對帶來日后的機遇和成功也有一定偶然性,能體現(xiàn)出英雄傳奇中的幻化色彩。
徐公子在平凡中凸顯不凡,書寫傳奇,他的英雄形象也有別于以往的英雄。他雖有高強武藝,遇險能救自己更能相助他人,但他不是因蓋世武功而稱霸綠林,也不是馳騁疆場的英雄。他的英雄之處除了表現(xiàn)在其品行或武藝,更體現(xiàn)在他處于世俗生活之中,卻有不同流俗的思想和行為。他了解人世間的“休言財去人安樂,只恐風平浪播揚。”;他看清官場中的“官員任上求財易,兵將場中要命難。”;他明白治國需“不貪富貴榮華樂,要作艱難跋涉人。”等。他是有著非正統(tǒng)化、非神圣化的變革精神的英雄。作者在塑造其英雄形象之時,不但保持其“英雄之武”的一面,還增添其“英雄之文”的一面[4],并從開始延續(xù)到結(jié)束。徐公子近乎理想的人物設(shè)定,體現(xiàn)了作者在小說的虛擬世界中,通過美好英雄形象的塑造來表達自己的社會人生感受和追求,得以用世俗化的“神性”和正面色彩來抒寫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實現(xiàn)的抱負。
在英雄傳奇色彩的層面上再深入剖析,我認為,除了“神性”的英雄形象,小說中最能體現(xiàn)其形象的獨特魅力之處,表現(xiàn)作品的崇高性和表達作者的理想性的地方,還是在徐公子在苗地的傳奇事跡,成為苗主的這段經(jīng)歷。
即使群魔勢力屢次加害和報復徐公子,但徐公子依然心懷德善,遇需平亂之時,仍奮勇殺敵,立下赫赫戰(zhàn)功,因而在苗地展開了他人生傳奇的一卷。小說中對徐公子的武藝描寫只是以簡單的“文武雙全”概括,文筆略有欠缺,沒有在“法力”方面對其進行符合英雄傳奇特征的細致描寫。但在眾多的抵御敵人,殺敵上陣,遇迷陣等艱險困惑的情節(jié)中,卻是描寫得真切和生動,側(cè)面展現(xiàn)了徐公子的英雄傳奇模式。
徐玉從徐公子變?yōu)槊缤?,除了有善舉基礎(chǔ)和赫赫功績助力,最終還是成于里苗主沈瓊芳的讓國。江山雖不是自己先輩留下來的,也不同于傳統(tǒng)的英雄行徑,全靠自己的功績?nèi)〉玫?,但卻符合其身上的“神性”氣息,能讓眾人信服,讓國主甘愿讓國,這從一開始的人物設(shè)定中也是可看出苗頭的。沈瓊芳讓國,徐玉成苗主,這一情節(jié)的設(shè)計對多數(shù)讀者來說,應(yīng)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它象征著徐玉這一人物的獨特和傳奇之處,進一步地深化了他的英雄魅力,而這種機遇也有一定的“天賜良機”的意味,帶著神化了“神性”內(nèi)涵。
在清中葉的時代背景下,封建統(tǒng)治從高峰轉(zhuǎn)向衰落但仍然根基牢固,徐公子成苗主的這種傳奇性,在現(xiàn)實社會中,實現(xiàn)程度微乎其微。與現(xiàn)實相對照,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對理想藍圖的殷切追求,同時,這種“神性”因在現(xiàn)實不可實現(xiàn),也使得小說中蘊含的英雄傳奇色彩更顯生動,富有吸引力。
徐公子形象上的英雄特質(zhì),他眾多的傳奇經(jīng)歷,是神魔小說文體開始變革的體現(xiàn)。神魔小說在清中葉這個變革時期,已經(jīng)沒有了明顯的情節(jié)模式化特征,它們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敘述方式多樣,主題多元化,也會揉雜其他類型的作品。《海游記》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雖屬于神魔小說范疇,但已混雜了域外探險、世情冷暖、英雄傳奇、宗教輪回、俠義公案等多種成分。由此可見,神魔小說有著與其他小說題材合流的趨勢。作為一部偏雜糅類的神魔小說,它通過融合多種小說成分,來加強其寓意諷刺性。而當中除了深刻勾畫出的惡人、黑暗社會的丑陋面目,體現(xiàn)諷刺性外,苗主徐玉的英雄傳奇經(jīng)歷也和神魔小說的寓意、言志的配合得頗為出彩。因此,在分析徐公子英雄傳奇色彩的層面中,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看作為神魔小說和英雄傳奇小說的合流體現(xiàn),也是神魔小說發(fā)展的新趨勢之一。
三、徐公子形象中體現(xiàn)的思想意識
《海游記》中苗主徐公子的人物形象為點睛之處,其英雄傳奇色彩更為突出。這種英雄傳奇色彩與當時清中葉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一定的聯(lián)系,從中能體現(xiàn)一定的時代文化內(nèi)涵,也反映著作者的思想傾向和帶有英雄模式的崇高信念。
在清中葉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下,統(tǒng)治者雖傾力維護清王朝的穩(wěn)定,但仍不能扭轉(zhuǎn)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其中,頹敗趨勢在相當程度上源于官吏的日益腐敗,且整頓力度有限,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政局的衰亡趨勢。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存在嚴重的粉飾和怠惰之風,官員與“妖道”勾結(jié),社會無法無道,對百姓來說是暗無天日的生活。
結(jié)合當時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海游記》中群魔的“魔性”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投射都是有跡可循的。因此,當時的從文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渴望在黑暗中尋找出路,這和清中葉民間文化中個體意識回升的特征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在小說中,作者顯然有著對社會出路的探索,他把這種出路寄托在個體意識的覺醒和個人奮斗中,更將個體意識上升到英雄意識的層次上。通過帶有英雄傳奇色彩的人物刻畫,作者把自己和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崇高信念和對社會的理想追求寄托在了苗王徐公子的身上。在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統(tǒng)治的失望之余,作者認為無論是本土還是海島異邦,都離不開群魔作惡的控制;即使是遠走海外,仍然不能拯救社會,救治人心。最終,還是需要靠如徐公子一樣的,符合實際的世俗化道德善人、帶著傳奇色彩的英雄來改革社會。
然而,這種依靠傳奇英雄人物來改變社會、世界的觀念是有其局限性的,多少有著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心主義色彩。同時,徐公子在成為苗王后,其所作的政績,“創(chuàng)造的歷史”是否完全符合順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在我看來,作者帶著英雄傳奇意識塑造苗王,以及所傳達出來的理想追求,仍受到傳統(tǒng)農(nóng)耕意識的束縛,偏“理想化”。但客觀地評價,在當時的歷史情景和政治高壓的環(huán)境下,作者作為普通的知識分子,有這樣的個人英雄意識,并以神魔形式表現(xiàn)出反傳統(tǒng)傾向和叛逆精神,無疑已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結(jié)語:
《海游記》能納入神魔小說的范疇,有其引人入勝之處,不僅在于其構(gòu)建了一個貼近真實和民俗的社會,更在于寫神寫魔的民間化和世俗化,塑造了徐公子這一平民化、凡俗化的“神性”人物,將世俗欲望和非正統(tǒng)化、非神圣化的價值取向在世俗化人物心態(tài)中表現(xiàn)出來。更重要的是,小說添彩于用英雄傳奇成分對常人化的描寫對象再次保障,刻畫出徐公子這一傳奇英雄,用英雄傳奇色彩保持神魔小說的內(nèi)涵。徐公子形象的獨特塑造,讓小說中的社會世界不全是灰暗的“魔性”展現(xiàn),而是借“魔性”的對照,凸顯“神性”的韻味,給予當時受眾一定的代入感,也滿足了他們和作者自身的自我安慰、欲望傾訴和理想抒發(fā)。同時,徐公子人物形象中世俗化和英雄傳奇色彩這兩大特點,更是與清中葉神魔小說變革模式——民間化和合流相關(guān)聯(lián),體現(xiàn)出神魔小說的發(fā)展新趨勢。
參考文獻:
[1]張祝平,曹湘雯.《海游記》——對中國海島形象模式的顛覆[J].衡水學院學報,2012.
[2]皋于厚.民間性:清中葉神魔小說蛻變的表征[J].明清小說研究,2005.
[3]胡勝.論衰蛻期的中國神魔系小說[J].社會科學輯刊,1999.
[4]相宇劍.明清長篇小說英雄形象的語義分析[J].齊魯學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