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尼熱木·尼扎木丁
摘要:平行研究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系統(tǒng)方法,是由美國學者率先提倡而確立的。美國學派的觀點,對當時陷入呆滯的比較文學研究起了力挽狂瀾之作用。本文通過兩個方面淺析美國學派為何提倡平行研究。
關鍵詞:美國學派;平行研究;二十世紀美國文學;韋勒克
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產生于19世紀末期的法國,迄今雖然僅有一百多年的短暫歷史,但它已成為當今世界上頗有活力、備受關注的學科之一,并且取得世人所公認的成就??v觀世界比較文學研究發(fā)展歷程,作為比較文學中最重要的兩大研究方法的。“平行研究”與“影響研究”是相對應的,標志著美國學派不同于法國學派的理論主張和方法論,這一術語突出了美國學派對法國學派只注重“文學遺傳”的外部事實關系研究的反駁,有相當?shù)暮侠硇院王r明性。
法國學派雖然為比較文學學科的形成和理論建構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不斷有來自法國和其他國家的學者,對其理論體系和方法論的局限性提出質疑。正如美國比較文學學者雷馬克所言“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像比較文學那樣有一個從未間斷的傳統(tǒng),即專家們對自己的領域存在的合理性不斷地提出懷疑?!保?)可以說,質疑與批判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比較文學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同時也成為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那么,美國學派為何提倡“平行研究”這一術語?它為什么可以作為美國學派的“標志性”方法而流傳至今呢?
一、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發(fā)展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正是美國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時期。具有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美國小說,隨著美國社會的這一演變躍入二十世紀的門檻,并在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和社會土壤的培育下,形成了二十世紀初期絢麗多彩的創(chuàng)作景象,這一時期不但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小說家和優(yōu)秀的作品,而且在形成美國民族文學獨特的風格和眾多的流派上起了巨大的作用。從整個美國文學發(fā)展歷程看,它是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浪漫主義高潮和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現(xiàn)實主義高潮之后的第三個高潮。美國文學二十世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1位美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佐證。使美國小說一躍成為世界文壇上的一支勁旅,創(chuàng)造了文壇的高峰。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所以美國當然會想打破狹隘的歐洲中心主義,影響研究總是在講法國作家作品對他國文學的影響,但20世紀的美國文學發(fā)展如此迅速,影響力大大提升,美國學派就對法國學派單項式的放送影響提出了質疑,并想要打破這種以法國為中心的模式。再換個角度看,韋勒克抵制影響研究,又并非完全是站在文學的立場上,而是還摻雜了一些非客觀的主觀因素。他說:“法、德、意等國很多比較文學研究中的基本愛國主義動機,造成了使比較文學成為文化功勞簿這樣一種奇怪現(xiàn)象,產生了為自己國家擺功的強烈愿望---竭力證明本國施與他國方面的影響,或者用更加微妙的辦法,論證本國對一個外國大師的吸取和‘理解,勝過其他任何國家?!保?)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僅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的文學作品根本無法與文學傳統(tǒng)悠久,大師輩出的法國相媲美。如果一味的拘束于影響研究,那么美國只能研究外來文學如何影響自己國家的文學,這種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難免讓韋勒克多少有點不自在。所以他把法國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看成是法國文化的擴張,在美國文學還未發(fā)展時受他國文化影響,然而在美國文學崛起后,美國學者更愿意讓自己國家的文學影響他國文學。
二、英美新批評的影響
美國學派最早扛起平行研究旗幟的是韋勒克,韋勒克在捷克遭遇俄國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后期有一批人轉到了布拉格,繼續(xù)形式主義詩學的研究,而韋勒克就是布拉格學派的重要人物。布拉格學派是溝通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的橋梁。新批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達到了鼎盛,尤其在美國,新批評成為美國高校文學系的一個主流的范式,幾乎在所有的文學系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并控制了主要的文學評論雜志。一大批文學理論家加入了新批評派陣營,其中不乏理論功底深厚、視野頗為開闊的學者,韋勒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韋勒克長期在耶魯大學教學,與維姆薩特、布魯克斯、沃倫形成了新批評的后期核心---“耶魯集團”。韋勒克作為美國新批評的四大家之一,他將新批評內部研究的關于文學研究的焦點歸結為作品本身這一理論帶到了美國。1958年9月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在美國的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舉行第二次年會。在會上作為“新批評派”理論家的韋勒克作了題為《比較文學的危機》的挑戰(zhàn)性發(fā)言。在此次發(fā)言中,韋勒克列陳了法國學派的種種不足,對法國學派的理論給予了全面批評,并站在美國學派的角度闡發(fā)了自己的觀點。韋勒克一針見血指出法國學派偏離了文本研究的維度這一觀點,他強烈指責法國學派只強調研究作品的直接影響、事實聯(lián)系而不注意完整地研究作品價值的傾向。韋勒克的挑戰(zhàn)性發(fā)言集中了法國學派在實證主義影響下的流弊,動搖了長期以來法國在比較文學中的霸主地位。第二個則指出不存在相互影響的文本,思潮,作家,我們也可以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沒有事實證明他們之間存在關系的文本,也可以進行平行層面的研究。因為平行研究中沒有交叉點,但是可以從文本的審美層次來展開。如中國詩歌與英國十四行詩進行比較,在具備可比性的前提之下,是可以的,但若找不到證據(jù)說明十四行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間的相互影響,那我們就可以通過詩歌這個文類對其內在的審美進行研究。比如對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等展開比較。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不僅通過有影響的關系,也通過無影響的平行關系研究把不同國家的文學相互聯(lián)系起來,內容包括主題、問題、風格、原型、神話、文學史等,同時韋勒克已經認識到20世紀的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必將引起新興學科對文學研究的影響,并提出應該鼓勵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將價值關系作為研究重點,從對文學的外在關系實證,轉向對文學內部結構的審美分析,極大拓寬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
總之,美國學派學者對平行研究的一致認同使得平行研究成為美國學派公認的方法論基礎,該術語的提出,圍繞著從韋勒克開始的美國學派的核心精神和一系列理論主張,有十分豐富的具體表現(xiàn)和本質內涵。
注釋:
亨利·雷馬克:《比較文學的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郭建譯,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組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64頁。
韋勒克:《比較文學的危機》,黃源深譯,干永昌等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895年版,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