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瓊
【摘要】在當前高職院校各項工作開展過程中,資助工作已經成為必要任務及內容,并且在促進學生更好成長及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義。本文就高職院校中的柔性化資助模式進行研究,以保證高職資助工作更好實施。
【關鍵詞】高職 資助工作 柔性化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7-0029-02
在目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實際開展中,柔性化資助模式的應用,可使以往資助模式改變,確保資助工作更好開展,使資助工作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為學生發(fā)展提供更好支持,促使學生實現(xiàn)更好成長。
一、高職院校柔性化資助模式特點
首先,資助形式更加靈活多樣。一方面而言,在柔性化資助模式開展過程中,其選擇靈活經濟資助方式,在確保程序合理基礎上,對于一些存在經濟困難且心理自卑學生實施半公開資助或者不公開資助,也就是只讓少部分人員知曉;另一方面而言,在柔性化資助模式下,選擇多種不同資助方式,從經濟、學業(yè)以及精神等各個方面入手給予學生一定幫助,不但使學生經濟困難得以較好解決,并且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使其在實際生活及學習中樹立較強信心。
其次,資助進程滲透比較緩慢。對于柔性化資助模式而言,其通過緩慢進行滲透,促使學生逐漸敞開心扉,資助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可較好開展情感交流與心理溝通,促使彼此之間能夠相互信任,對于學生真正需求更好了解,從而給予學生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幫助,使學生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促使其實現(xiàn)更好發(fā)展。
第三,柔性化資助模式比較容易被接受。對于柔性化資助模式而言,其將受資助學生內心感受作為基礎,以突破學生心理防御為前提,屬于學生真正需求的一種資助方式,可使以人為本理念得以充分體現(xiàn),以注重學生內心真正感受作為資助出發(fā)點,在此基礎上依據(jù)學生實際心理需求及物質需求,對學生進行資助,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接受。
第四,柔性化資助可通聯(lián)感情。在柔性化資助模式下,可構建感情聯(lián)系,可促使教育教學行為實現(xiàn)更好實施,并且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方面具有較好推動作用,在對學生實行思政教育方面屬于重要途徑,并且能夠對貧困學生存在的心理危機進行較好干預,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其消除心理危機,防止出現(xiàn)意外事件[1-2]。
二、高職院校柔性化資助構建及實踐
1.資助工作內涵的拓展
對于高職院校傳統(tǒng)資助而言,其屬于由資助者向受助者的一種靜止單向過程,其資助者通常包括國家、社會以及個體,而受助者主要就是貧困學生群體,而對于柔性化資助模式而言,其屬于一種動態(tài)雙向過程。柔性化資助模式的運用,對傳統(tǒng)資助內涵進行進一步拓展,可使靜止資助轉變成為動態(tài)發(fā)展資助,在資助過程中可使受資助學生樹立較強信心,使學生理解誠信意義,促使其學會感恩及奉獻,在此基礎上才能夠促使學生實現(xiàn)真正良好發(fā)展。
2.柔性化資助方式
首先,實施個性化資助。所謂個性化資助所指的就是在保證對受助學生基本心理需求充分尊重的基礎上,將資助形式以及資助程度合理確定。其次,資助包式資助。對于有些困難學生而言,不但存在經濟困難,同時存在心理困難及學業(yè)困難,這種情況下,運用單一資助方式,無法使受助學生存在的問題得以根本解決。
3.柔性化資助手段
首先,通過深入接觸使資助工作的人本化要求得以較好實現(xiàn)。所謂深度接觸所指的就是將共同話題作為切入點,與學生之間多次進行交流,相互之間逐漸構建信任,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觸及學生心理,屬于比較有效的一種交流方式。對于深度接觸而言,其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即正式深度接觸與非正式深度接觸,其中正式深度接觸所指的就是班主任及負責資助工作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平等、和諧方式與學生之間開展深入交流,對學生經濟情況及內心情況進行較好了解;而非正式深度接觸所指的就是將校園生活某方面作為途徑,或者將校園內非正式見面作為突破口,在此基礎上與學生之間開展深入交流。在柔性化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對正式深度接觸及非正式深度接觸方式進行結合運用,可在最大程度上有針對性地切入受助學生內心,從而為更好開展資助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及支持,促使資助工作得以更好開展[2]。
三、結語
在當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實際開展過程中,柔性化資助模式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充分了解及運用柔性化資助模式也就十分必要。在資助工作實際開展中,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充分了解柔性化資助特點,在此基礎上從各個方面入手合理運用柔性化資助,以提升資助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修良,陳益飛.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01):240-241.
[2]劉安卿,劉小蓮.高職院校如何開展資助育人工作[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0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