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磊
中年級學生在對比實驗方法學習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從“扶”到“放”地指導,學生的學習能由不自覺接受知識到自覺主動獲取知識,并能應用知識。
小學科學課主要是使學生經過發(fā)現(xiàn)過程獲得知識,科學實驗是他們要借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小學生的科學實驗就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兒童表現(xiàn)出的主動參與探究科學概念和原理的具體行為。
對比實驗在小學中年級科學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方法。對比實驗也叫對照實驗,它是運用比較的方法來揭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種實驗方法。在中年級科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正確有效地掌握它并能嘗試運用到他們的科學探究中去呢?中年級學生的學習是由不自覺接受知識階段到自覺主動獲取知識,并能應用知識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要讓每一節(jié)對比實驗課經過一個“扶”到“放”、由學習到應用的過程。
(一)精心準備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實驗離不開材料,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是上好實驗課的首要條件,特別是在對比實驗中。如在研究空氣占據空間,準備底部有小洞的礦泉水瓶和沒有小洞、完好的礦泉水瓶各一個。那么當學生把兩個瓶子放到水里時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原因,空氣跑走后水才能進到瓶子里,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快速獲得知識。
(二)實驗前要引導學生充分明白為什么要做實驗,該怎樣做實驗。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或由生活常識去引導學生產生問題并提出來。奧地利哲學家波普爾提出“科學是與問題”的理論。一個人的知識生長過程是人類知識生長過程的縮影,學生的學習也從問題開始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極好途徑,教師盡量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在頭腦形成問題。如怎樣加快溶解一課,學生從生活的知識著手提出問題“如果家里來了客人,你應該如何招待客人呢?”“客人想喝一杯糖水,你該怎么辦?”啟發(fā)學生思考并提出“該如何快速溶解糖粒?”“怎樣解決這問題呢?”等等,為學生大膽假設打下基礎。接著引導他們分析問題,并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使他們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假設。因此要給學生有充足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還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交流、集思廣益的氣氛。故教師要做好“導”和“放”的工作,使學生能研討出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對比試驗進行前,教師應該依據一定目的,把握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用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去“閉塞”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而應該放開手,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即使是學生不完整、不周密的發(fā)言,教師也不宜匆忙打斷,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截斷他們的思維活動。
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以前一個一個實驗先演示,然后再讓學生仿照做,結果學生做起實驗來毫無興趣,甚至對最基本的知識都是死記硬背的,像“填鴨子”一樣,更不要說掌握實驗技能了。故教學變成了教師一廂情愿的演示自己設計的教案,千方百計地牽著學生往那一條道路上走,來不得一點變通,容不下一絲意外。學生一出現(xiàn)運用方法不同或錯誤結論,教師就急急地點撥引導,根本不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于是課堂教學在平淡中一帆風順,但是喪失了應有的活力和靈氣,久而久之學生不再愛動腦思考問題,對科學失去興趣。因此,實驗中就應該給學生預留創(chuàng)新的時空,“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氣氛,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發(fā)揮輝煌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環(huán)境”,也就是放開手讓學生帶著之前研討出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運用有結構性的、豐富多彩的材料去有目的地進行“我想探究”的活動。在學生實驗探究中,老師在“放手”的同時,要下到每一個小組,關注他們,進行有效的個別指導,或者適時的提出一些建議或與孩子討論實驗中臨時產生的新問題,發(fā)揮“導”的作用。如攪拌的速度快與慢,注意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等。
完成實驗的學生往往認為操作結束就萬事大吉,對實驗現(xiàn)象不做總結,實驗數據不進行分析比較,不能報告和解釋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如果教師不進一步引導好,那就前功盡棄,在學生的腦海里只有“今天真好玩!”,其余什么收獲都沒有。教師在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學會分享,積極地把自己或者自己小組探究的成功與失敗展示出來。這樣一來,全體學生動員起來,互幫互助,反思在對比實驗中的方法、操作和探究態(tài)度是否正確,有助于形成思考并提高探究能力。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實驗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或者個人大膽展示小組研究成果時鼓勵他們進行自評。
因此,在中年級對比實驗課中,教師要處理好“導”和“放”的關系,要精心創(chuàng)造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運用具有結構性的材料進行小組研究,及在民主的氣氛下大膽地“說”,和別人一起分享成功與失敗。老師不要怕學生走彎路、出現(xiàn)錯誤,要大膽地放開手讓學生去探究,讓他們敢說、敢做。同時,教師要在質疑提問上“導”,在學生認識盲區(qū)加以引導,在學生認識模糊處著力“導”,在言語表達上“導”,亦即教師要指導學生用科學語言去描述探究過程,表達自己小組的探究結論。教師要做到有的“放”矢,適時“導”路,放中有導,導中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