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蘇軾
林?jǐn)嗌矫髦耠[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xì)細(xì)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賞析】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謫居黃州(今湖北黃岡),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這首詞就是他在黃州時被迫過隱逸生活的自我寫照,在表現(xiàn)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畫方面,有獨到的藝術(shù)特色。
詞的上片寫夏末秋初的山村景色。開頭兩句,詞人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遠處有郁郁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一座山峰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拷郝?,有一池塘,池邊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完全是一種雜亂、衰敗的景象。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居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眼中所見的景象也是這樣凄清荒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yōu)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fā)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凹t蕖”,是荷花的別名。“細(xì)細(xì)香”,是說荷花散發(fā)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xiàn)狀,有心流連這里的景致。透過這樣一幅畫面,我們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
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展現(xiàn)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tài)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tài)?是表現(xiàn)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xì)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倒還頗為殷勤,昨夜三更時分下過一場雨,使得我又度過了一天涼爽日子?!耙笄凇?,猶言“多承”。細(xì)細(xì)品味,有詞人的言外之意:有誰還想到我這貶謫之人呢?唯有天公還眷顧我?!肚f子·刻意》中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之句,原本是形容得道者虛無恬淡的狀態(tài)。后人則往往用“浮生”形容人生飄忽、年華流逝,而事無所成。詞人在“浮生”前著“又得”一詞,既有對虛度時日的嘆惋,又包含著對自身處境的調(diào)侃:既然命運如此,那就得過且過吧;能多一天“好”日子,也未嘗不是件值得慶幸的事。這反映出詞人當(dāng)時真實的處境:郁郁不得志,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
縱觀全詞,描寫景物生動活潑,層次分明。先由遠到近,再由上而下,寫景動靜結(jié)合,有聲有色,相映成趣。從詞作對特定環(huán)境的描寫和詞人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郁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