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德明
(長春市中心醫(yī)院 麻醉科,吉林 長春130051)
手術患者在圍術期內(nèi)由于釋放了內(nèi)源性活性物質,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增加、心動過速,將會增加心臟的氧耗,導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情況的發(fā)生[1]。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其手術耐受性較差,臟器功能逐漸衰退,合并有較多的基礎疾病,提高了手術操作的難度,因此,如何幫助患者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安全、順利進行手術治療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選擇92例進行腹部手術的老年患者,分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麻醉,報道如下。
選擇至我院就診的給予老年腹部手術的患者共有92例,時間段為2016.5.10-2017.5.10,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獲得了明確的診斷。
分為兩組患者(n=46,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模式)。常規(guī)組:2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最小與最大的分別為60歲與87歲,平均(73.56±2.15)歲;16例胃癌根治術,15例膽囊切除術,15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實驗組:26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最小與最大的分別為61歲與86歲,平均(73.48±2.36)歲;17例胃癌根治術,15例膽囊切除術,14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的差異,P>0.05。
對兩組患者均給予腹部手術治療,進入手術室后將靜脈通路開放,對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術前無需采取其他的藥物。
常規(guī)組:給予單純?nèi)砺樽矸桨?,全麻誘導藥物包括舒芬太尼、咪唑安定、羅庫溴銨、丙泊酚,劑量分別為0.3-0.4 μg/kg、0.02-0.03 mg/kg、0.6-1.0 mg/kg、2-3 mg/kg,之后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選用呼吸機對呼吸進行控制,將丙泊酚、順阿曲庫溴銨、瑞芬太尼、1.5%-2%七氟醚維持麻醉,劑量分別為2-4 mg/(kg·h)、5-10 μg/(kg·min)、10-22 μg/(kg·h)。
實驗組:給予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先采取硬膜外阻滯麻醉,穿刺成功后將硬膜外導管置入,穿刺位置為T10-T11椎間隙,將3 ml的1%利多卡因緩慢注射,觀察5 min后若患者不存在不良反應現(xiàn)象,繼續(xù)給予0.25%布比卡因與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間斷注入,劑量為10-15 ml。之后采用針刺法分析患者是否達到T3的阻滯平面后,給予全身麻醉方案,與常規(guī)組相同。
對比兩組老年患者的心肌指標變化情況,包括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肌鈣蛋白I);手術完成后的1個月,對比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包括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麻醉前與術后即刻兩組的指標對比無明顯的差異,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6 h與12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I水平相比常規(guī)組均明顯較低,P<0.05(表1)。
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比較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心肌功能指標情況分析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分析[n(%)]
對于腹部手術的老年患者而言,通常需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便于患者獲得充足的氧供,對迷走神經(jīng)興奮進行抑制,將內(nèi)臟牽拉反應發(fā)生率降低,但是無法對腎上腺髓質的分泌增加進行阻斷,對于伴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來說,更加遞增了手術治療的難度,容易引起血流動力學水平的劇烈波動,引發(fā)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2,3]。而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案便于將交感神經(jīng)功能及時阻滯,將應激性激素的分泌水平降低,使得手術刺激性降低,縮小了血流動力學的波動范圍。采取硬膜外阻滯復合全麻方案可起到互補的作用,提高麻醉效果。
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給予硬膜外阻滯復合全身麻醉方式,便于對患者的應激反應有效抑制,但是對于心肌造成的影響說法不一[4]。本次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患者術后6 h與12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I水平相比常規(guī)組均明顯較低,其中術后即刻常規(guī)組的指標水平遞增持續(xù)至術后12 h,實驗組術后6 h與術后12 h的指標水平較低于常規(guī)組同時間段,得知手術創(chuàng)傷均可引發(fā)患者心肌受損現(xiàn)象,但是實驗組的麻醉方式便于將微循環(huán)障礙改善,使得應激反應、心臟耗氧減少,心肌受到的損傷減輕,對人體的心臟功能提供保護[5]。另外,實驗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說明其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