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1985年,剛到青島電冰箱總廠當廠長的張瑞敏在突擊檢查倉庫后,召集全體員工,親手砸掉了76臺有質量缺陷的冰箱。這一砸,砸出了日后全球白電第一品牌。
幾乎在同一時期,科龍創(chuàng)始人潘寧在廣東順德帶領幾十名工人,用手工錘敲打出了中國第一臺雙門電冰箱“容聲”??恐百|量的保證”,容聲很快名揚全國。
1990年前后,在全國家電市場,一度形成了“北有海爾、南有容聲”的雙雄格局。在珠三角一帶,容聲冰箱是行業(yè)翹楚。遺憾的是,而今的潘寧和他創(chuàng)立的科龍,早已如明珠隕落,消失于公眾視野……
容聲起步時,靠著當地鎮(zhèn)政府出資的9萬元“試制費”作為支援,工廠由此成為了“鄉(xiāng)鎮(zhèn)集體企業(yè)”。而這一產權歸屬,直接導致了科龍后來的悲情命運。
但,很多事又不是科龍所能左右的。
改革開放崛起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潘寧造的容聲冰箱,即科龍的前身,出產自坐落于廣東順德容奇鎮(zhèn)的珠江冰箱廠。
1992年1月的一天,正在南巡視察的鄧小平同志專程造訪珠江冰箱廠。當時,這家國內最大的冰箱制造工廠,有著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在參觀生產線時,鄧小平連續(xù)問了三遍:“這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嗎?”
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那句“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激勵語開始聞名全國。但鮮為人知的是,鄧小平這句話是說給潘寧的。
鄧小平考察結束后,有關機構公布了全國家用電器產銷排行榜。榮登“冰箱產銷量第一”寶座的,正是珠江冰箱廠的容聲冰箱。
而在此之前,容聲牌冰箱就已經享譽大江南北。1991年實現了48萬臺的銷量,居全國首位。且這個位子,它一直牢牢把持了8年之久。
但難想象的是,這樣的明星產品最初是用錘子敲出來的。
1980年代初,時任順德區(qū)容奇鎮(zhèn)工交辦公室副主任的潘寧,是當地觀念很超前的人。他經常到全國各地開會,出差期間總要看看有什么生意能做。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浪潮涌動中,他很快找到了出路。
潘寧在市場上了解到,老百姓對現代化家用電器有迫切需求,進而認為“冰箱是一個很有發(fā)展前景的家電品類”?;氐芥?zhèn)上,他就開始找人鼓搗做冰箱。
但是,只讀過四年小學的潘寧,以及他組織的一幫工人,普遍沒有造冰箱的知識水平,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冰箱長什么樣?!皼]有技術,我們就出去學!”
潘寧開始頻繁到全國各地的冰箱廠拜師學藝。在“偷師”的過程中,由于鎮(zhèn)部門副主任的身份,潘寧還不招人待見。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吃了多次閉門羹后,他終于在北京雪花冰箱廠取到了經,回去帶領他的創(chuàng)始團隊開始了一年多的產品試驗。容聲冰箱的問世,在技術上靠的正是北京雪花冰箱廠。
令人吃驚的是,“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干”,他們用零件當模具,用汽水瓶當試驗品,用錘子當工具,用簡易萬能表當測試儀器,竟然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1983年9月,中國第一臺雙門電冰箱在潘寧帶領的“雜牌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里試制成功。
靠手工“敲”出來的三臺冰箱被送審后,很快被鑒定為合格品。1984年10月,潘寧成立珠江冰箱廠,并將品牌名稱定為容聲。
回過頭看,如果沒有當初的異想天開和創(chuàng)業(yè)激情,也就不可能有容聲冰箱的誕生。從此,潘寧找到了一條致富大道。
“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
那個年代,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不言而喻。更何況一個鄉(xiāng)鎮(zhèn)作坊要走市場化經營道路。
冰箱上市后,潘寧到北京最著名的西單商場推銷,商場里的一位科員蹺著腿,不屑地問:“容聲是啥級別的呀?”
潘寧說:“我們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彪S即,他就被下了“逐客令”。
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大門雖然已經打開,但國內仍處于短缺經濟時期,很多商品老百姓還要憑票購買,因而國營廠生產的冰箱根本不愁賣,潘寧遭受到的冷遇也就很正常了。
潘寧認為,只有把牌子打出去,才能有市場話語權。
那幾年中,正值中國冰箱企業(yè)集體崛起,國內先后引進了79條冰箱生產線,從而引發(fā)了一場冰箱大戰(zhàn)。潘寧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找自己的優(yōu)勢。
他的途徑是全面開展質量管理。1985年,海爾發(fā)生了震驚業(yè)界的“砸冰箱”事件,而在廣東順德,潘寧主導了一場聲勢不小的“產品召回”行動。原來,在珠江冰箱廠,有一座儲存3000臺冰箱的檢驗庫,所有產品必須在此進行24小時制冷運行才能出廠,其間潘寧發(fā)現了不少“問題”,比如冰箱門上有小水泡。
他當即決定:迅速召回已進入市場的上千臺冰箱,并宣布停產兩個月。這也是國內發(fā)生的第一起“產品召回”事件。
在執(zhí)行這個決定前,潘寧還遭到內部員工反對:哪家沒有問題啊?這種小缺陷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也不會在意。但潘寧的回應是:我知道。
在產品召回后,他開始在廠內抓質量,定期舉辦“質量運動會”“百日質量競賽”等活動,告知員工必須視質量為生命。哪怕產品有一點瑕疵,也不能出廠。
隨之,潘寧還大膽投資500多萬元,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性能檢測中心。追求高質量的容聲冰箱在這條路上埋頭挺進,也與同行拉開了差距。
《中外管理》曾在2001年第4期的報道中寫著:他們的口號是“與國際大企業(yè)不爭產量,拼質量”。他們對質量的執(zhí)著,曾啟迪了一批企業(yè)。
與此同時,當國內同行普遍拼價格戰(zhàn)的時候,潘寧卻有著很強的品牌意識。1988年,他請到了香港影視明星汪明荃做形象代言人,在策劃人員給出的一堆花哨的廣告詞中,潘寧只選用了最平實的一句:“容聲容聲,質量的保證?!?/p>
隨著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語,容聲冰箱紅極一時,一度在珠三角地區(qū)賣到脫銷。有了充足的利潤后,潘寧又采購了先進的設備,打造了一條領先全國的生產線——連后來鄧小平考察時都表示吃驚。
這一切,都離不開潘寧高屋建瓴的想法和大膽的決策。在那個年代,他無疑是有眼光的。
出身決定命運
珠江冰箱廠的順勢崛起,與當地鎮(zhèn)政府的全力扶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那時候,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先知先覺”的華南地區(qū)更懂得搭乘政策的快車,發(fā)展地方經濟。
“全國看廣東,廣東看順德。”順德是家電之鄉(xiāng),這里誕生了美的、萬家樂和格蘭仕等知名品牌。有數據顯示:廣東的家電產量占據了全國的1/3,而順德又占了廣東的半壁江山。
因經濟活躍而被稱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的順德,在“全國一盤棋,一心抓經濟”的理念指引下,給予了當地企業(yè)最有力的幫扶。潘寧創(chuàng)立的珠江冰箱廠,也曾經受益于此,一度成為當地的明星企業(yè)。
在《中外管理》2001年第4期的報道中,曾有這樣的描述:它(科龍)的集團大樓后面有一座文化雕塑,寓意就是“從石頭里面蹦出來的一顆明珠”。
潘寧在造冰箱之初,鎮(zhèn)政府曾經為其撥款9萬元,使得珠江冰箱廠有了起步資金,也使潘寧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可以大干快上,工廠快速壯大。
一個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例子,就是在1990年代初,潘寧要擴建廠區(qū),但是鎮(zhèn)上已無地可用,于是鎮(zhèn)政府領導攤開地圖,一番盤算后,不惜炸掉一座小山,來滿足珠江冰箱廠。當時有媒體報道稱:“若其他地方政府都這樣替企業(yè)著想,哪有經濟發(fā)展不起來的道理?”
但同時,政府的幫扶也埋下了“后患”——由于出身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珠江冰箱廠天然就與政府的關系微妙,利益糾葛也相伴相生。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政企不分,產權不明。
隨著十四大確立的改革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順德區(qū)開始探索產權改革之路。1992年8月,珠江冰箱廠被改制成為珠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員工占股20%,鎮(zhèn)政府則把持80%。
改革的結果居然“和潘寧沒什么關系”!這令他一度陷入尷尬。他曾多次暗示政府“予以考慮”,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答復。
另一個讓他更為無奈的是,盡管冰箱廠由他創(chuàng)辦,但容聲冰箱暢銷全國后,品牌的歸屬權也歸鎮(zhèn)政府所有。而一些當地小廠借容聲的品牌,生產其他產品,嚴重擾亂了容聲的品牌聲譽。
1994年,香港人李國明進入珠江冰箱廠擔任財務總監(jiān),為科龍引進境外投資,募集了大量資金,讓珠江冰箱廠變身為“中外合資企業(yè)”。潘寧本想借助這次機會,將珠江冰箱廠更名為科龍電器,試圖淡化國企色彩。但不料,這一變動很快引起了政府的警覺。
科龍騰飛,潘寧下課
改名后,科龍開始嘗試多元化戰(zhàn)略,進入空調、模具等領域,公司規(guī)模及銷售額迅速攀升。到1996年,其銷售額已達45億元,在家電行業(yè)所向披靡。
1997年,科龍的主營業(yè)務囊括了所有冰箱產品,容聲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20%以上。
《中外管理》2001年第4期的報道中,總結了科龍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為市場占有率超過25%而奮斗”!“要知道超過25%之后,每增加1%就要比以前多增加幾倍的投入。但在那個利潤驅趕著人們拼命賺錢的年代,人們根本顧不上市場占有率。事實證明,他們又做對了?!?/p>
那時,潘寧的目標就是要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去!而一份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已經顯示:當時科龍冰箱的出口量已居行業(yè)第一。一份歐洲的報告則稱:科龍在冰箱業(yè)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并評價“這家企業(yè)在冰箱和空調領域都有角逐世界的競爭力”。
但潘寧所在意的,已不僅僅是產品銷量。
科龍要維持高速發(fā)展,在搞好核心產業(yè)的同時,必須抓資本運營,并盡早向國際化融資方向發(fā)展。1996年6月,科龍電器在香港聯(lián)交所成功上市,融資12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鎮(zhèn)政府持內資股41.96%,員工持內資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在股權分配上,依然沒有潘寧的“份兒”。
但是,作為科龍的實際締造者和掌舵者,潘寧卻心無旁騖,以更大的雄心,讓科龍攻城略地,來實現“科技的巨龍”的企業(yè)愿景。
一個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投資10億元人民幣在日本神戶建立科龍技術中心,以擺脫生產線進口,核心零部件為國外企業(yè)壟斷的歷史。就當時來看,全世界冰箱的核心技術均掌握在日本東芝、三洋及松下手中,幾乎所有國內家電企業(yè)都要從他們手中引進設備。
這讓潘寧很不服氣,必須在技術上擁有核心的研發(fā)能力。他曾在一次高層會議上痛下決心:“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裝出一臺百分之百的中國冰箱,我們這代冰箱人愧對后人?!?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1/12/qkimageszwglzwgl201811zwgl20181107-4-l.jpg"/>
為此,科龍決定和國際巨頭一較高下,在國外建立產品開發(fā)基地和生產基地,提出“5年內實現冰箱產銷量世界第一”“打造空調航空母艦”的國際化目標。
可惜的是,這一宏大計劃卻在一年后,隨著潘寧的“被下課”而終止!
一面旗幟搖搖欲墜
1998年12月,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潘寧突然被宣布辭去公司總裁職務,4個月后卸任董事長。而其所有職務,則由其多年的副手王國端接任。
坊間傳聞,此前一直頻繁奔走于全國各地考察的潘寧,對此毫無準備,他原本還在籌劃收購成都一家軍工廠當生產線,以及到北方建立生產基地等,但這些都隨著科龍的一紙公告而流產。
潘寧的卸任,一種說辭是國家干部到了年齡就必須退,但也有人暗指是“上面”一直給他壓力。但他,沒有任何解釋地選擇了離開。
在最后僅有的一次媒體采訪中,他表示“退下來非常榮幸”。“因為好多知名的企業(yè)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沒有后繼力,還有的犯了錯誤,極個別的上了刑場。像我這樣干到65歲的企業(yè)家,屈指可數?!痹捳Z間,這位服務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大半輩子的風云人物,流露出一種大義凜然的格局,但也只能接受。
一位科龍舊部曾記錄了一個細節(jié):潘寧臨別科龍時,曾作詩一首:“服務鄉(xiāng)企數十年,縱橫家電憤爭先。闖破禁區(qū)成駿業(yè),寄語同仁掌霸鞭?!庇腥酥赋觥皯崰幭取钡摹皯崱弊质遣皇枪P誤?潘寧的回答很堅決:就是這個“憤”,悲憤的憤!
確實,令他“悲憤”的是,在他離開若干年后,自己親手打造的科龍被賤賣。
從9萬元起家發(fā)展到進入世界10大制冷企業(yè),潘寧作為科龍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締造者,卻自始至終掌控不了企業(yè)的局面?!吨型夤芾怼吩?001年第4期的報道中,曾經感慨地發(fā)問:“企業(yè)家是攀巖手,是探險家,可又有誰知道他們未來的命運?”
當時業(yè)界評價,作為一家政企不分的企業(yè),科龍自然是地方政府手中的籌碼,這里面的“利益輸送”,甚至挪用國有資產的行為無疑是存在的。而在2000年前后,科龍所在的鎮(zhèn)政府又進行行政區(qū)域的調整,使得科龍的所有權與管理權變得更加糾纏不清。
繼任者王國端,也沒能執(zhí)掌多久便離任。
《中外管理》在1998年舉辦的官產學懇談會上,曾邀請王國端做報告。當時他對科龍的信心、實力與前景深信不疑。而1999年9月,《中外管理》又專程采訪了王國端,他在談到科龍的發(fā)展經驗時,依然如數家珍——
他說:“特別是‘在日本開發(fā),在國內生產,產品再外銷日本的方案,使科龍生產出了國內外都沒有的新技術空調系列產品。既而,它每年用銷售總額的 3.5%投入到技術與產品開發(fā)中,使之成為未來企業(yè)前進的巨大動力?!?/p>
然而,科龍這面曾代表著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碩果的旗幟,此時卻開始搖搖欲墜……
2000年,科龍迎來第三任領導人徐鐵峰——這位原是容桂鎮(zhèn)副鎮(zhèn)長,曾拉港人李國明入局,為科龍成功私募并最終實現在海外上市的主導者,向來是對科龍有著強大的控制力??上先魏螅尶讫埓蛄艘荒甑膬r格戰(zhàn),損失慘重,當年巨虧6.78億元,導致股價大跌。
這期間,科龍還因產權關系導致公司董事會與鎮(zhèn)政府的矛盾升級,使得公司直接一分為二。根據當時的媒體報道:2001年,深陷窘境的科龍已成順德市國企轉制的最后一塊“硬骨頭”,政府決意賣出。
而接盤者,正是藉此一戰(zhàn)成名,也因此狼鐺入獄的顧雛軍。
后科龍時代
公開資料顯示:在一系列微妙而隱秘的操盤下,資本運作高手,也是政商關系高手的顧雛軍在2001年以5.6億元買下了科龍。人們對此唏噓的是,這位“神秘人物”能夠拯救瀕危的科龍嗎?
事實是,顧雛軍以科龍為起點,打造出了龐大的格林柯爾系之后,并沒能挽回科龍的命運。
不僅如此,2005年科龍的虧損再度激增至近37億元,而這份糟糕的財報立馬引發(fā)了證監(jiān)會的立案調查,顧雛軍東窗事發(fā),并因虛假注冊、挪用資金等罪一審獲判有期徒刑十年。
易主之后,科龍再度滿地狼藉,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曾經與創(chuàng)始人潘寧有過多次接觸的經濟學教授周其仁,在科龍倒塌后,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惜了,科龍》,引發(fā)巨大反響。他發(fā)問道:“如果還由潘寧那一代人領導,科龍至于落到如此境地嗎?”
但顯然,歷史不可能重演。
在潘寧執(zhí)掌的時代,科龍如一只身強力壯的恐龍,跑出了自己的風采和驕傲?!吨型夤芾怼吩?002年第3期的報道中這樣總結:“科龍之所以能從一個小小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一躍成為中國制冷業(yè)巨頭,一是實施資本運營,依托香港、深圳兩大股市,使企業(yè)有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資金支持;二是專業(yè)化,堅持立足主業(yè)做大做強、不熟不做的經營理念。”
在科龍老員工眼里,潘寧頗有戰(zhàn)略眼光,為人兼容并蓄,手腕靈活,經營企業(yè)穩(wěn)中求勝。尤其是在1990年代末家電業(yè)的劇烈競爭中,科龍?zhí)巵y不驚,堅持以質取勝,贏得了市場主動權和行業(yè)地位。
然而,世紀之交的科龍,依然沒能擺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體制的掣肘,以至于潘寧在錯綜復雜的局勢中失權,眼睜睜看著科龍在利益糾葛中走向衰敗。
企業(yè)發(fā)展如同爬坡,巔峰之后難免下滑。
“后科龍時代”亦未能幸免。在顧雛軍接手科龍后,試圖放手一搏,但“內傷”早已積重難返。在《中外管理》2002年第9期對顧雛軍的采訪中,他表達了自己的躊躇滿志:“中國有三年的機會,如果科龍抓到了,他可能會帶領科龍冰箱、空調進入世界主流行列?!?/p>
“我們只有三年的時間?!彼敃r強調。但遺憾的是三年后,他卻進了監(jiān)獄。
2006年,科龍再度易主——被海信“以跳下懸崖來探測有多深”的大無畏和勇氣收入囊中??讫埡腿萋晱拇顺闪撕P诺淖悠放啤M管兩個品牌還在,但科龍這個企業(yè)早已消亡。
從聲名顯赫到聲名狼藉,科龍的發(fā)展與跌宕無疑是悲壯的,但也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繞不過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