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現代醫(yī)學認為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會反復發(fā)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有的可數年,臨床上較為常見。以前的中醫(yī)教科書將該病歸納為4種證型,近年來辨證分型標準改為風濕熱蘊膚證、風濕熱蘊膚兼肺衛(wèi)不固證、風濕熱蘊膚兼衛(wèi)陽虛弱證、血虛風戀證、血虛風戀兼肺衛(wèi)不固證、血虛風戀兼衛(wèi)陽虛弱證、氣陰兩虛證、營衛(wèi)不和證8種證候。
出處:歸脾湯最早見于《正體類要》一書。其認為,蕁麻疹多由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治療以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此方臨床上用于治療蕁麻者不多見,如果辯證是由氣血兩虛而引起的則可適用此方。
藥物組成:白術,當歸,白茯苓,黃芪(炒),龍眼肉,遠志,酸棗仁(炒),木香,甘草(炙),人參。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效:養(yǎng)血安神,補心益脾。
主治:思慮傷脾,發(fā)熱體倦,失眠少食,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吐血下血,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以及虛勞、中風、厥逆、癲狂、眩暈等心脾血虛者。現代臨床常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腦外傷綜合征、子宮功能性出血等屬于心脾血虛者。
方解:方中以人參補氣生血,養(yǎng)心益脾;黃芪、白術、茯苓(有的使用茯神)益氣補脾;甘草解毒和中,調和諸藥;當歸養(yǎng)血活血;龍眼肉養(yǎng)血安神,補益心脾;酸棗仁入心、肝經,能養(yǎng)心陰、益肝血,是養(yǎng)心安神要藥;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加用姜、棗調和脾胃,以資化源。此方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加減:此方治療蕁麻疹時,可根據臨床癥狀不同,進行加減。加蒺藜平肝疏肝、祛風;白鮮皮疏風止癢;何首烏補益精血;胡麻仁潤燥養(yǎng)血;天花粉潤燥生津,達到氣、血、風、燥同治的目的。
在治療蕁麻疹過程中,切不可忽視時起時落的風團,此風團多為外風,或為風寒、或為風熱、或為風濕,不論何種證型蕁麻疹均可加祛風、疏風解毒之品。實踐證明,歸脾湯加減治療證屬心脾氣血兩虛的蕁麻疹,有較好的療效。
吳金蓮,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40年。擅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頭痛、中風后遺癥、失眠、更年期綜合征(已改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甲亢、月經失調、婦科炎癥、皮膚病等,尤其是相關疑難雜癥的治療,經驗豐富。曾作為國家醫(yī)療隊專家組成員派駐俄羅斯從事醫(yī)療工作,深受俄方贊譽。